中国实现“40%-45%的碳强度减排”并不难
(2010-01-01 12:01:57)
标签:
it |
分类: 新知茶座 |
减排,首先是节能
新京报《新知周刊》
12月19日,哥本哈根大会终于在一片争吵声中闭幕了。最后出台的《哥本哈根协议》既没有法律约束力,也没有满足所有国家的愿望,只能算勉强收场。
争吵的焦点之一在于如何衡量各个国家减排目标的难易,谁都希望自己减得少,别人减得多。问题是,减排的难易很难比较。比如,中国减排一吨CO2比美国容易多了,但如果要求平均每人减一吨的话,中国就要减20%,美国则是5%,又变成中国难了。
那么,如何衡量到底哪个国家付出更多呢?这事得看BAU(Business As Usual),也就是“情景照常”。理想中的BAU指的是,如果气候变化这件事不存在,一个国家会如何做。任何一个减排目标,只要和BAU这条基准线一比就知道难度有多大了。
其实,绝大多数减排都不是单纯为了气候变化,还有很多别的好处。比如提高能源效率可以省钱,煤改气可以减少空气污染,开发混合动力汽车可以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很多减排措施无论如何都要做,不能算BAU。所以国际社会对BAU的计算方法一直没达成共识。
当年,中国提出2000年GDP比1980年翻两番的时候,能源研究机构就调查证明,能源不可能跟着翻两番。这让中国从1980年起就走上了“节能优先”的道路。如果画一条单位GDP能源消耗变化图的话,中国随后这20年几乎是一条下降的直线,能源强度下降幅度一直维持在平均每年下降百分之三点几的水平。
2000年之后,中国加入WTO,成为世界工厂,再加上房地产业发展,能源强度降不下来了。事实上,那条能源强度曲线自2000年后就变平了,到2005年时甚至微微上翘。这一年,正是中国减排目标的基准年。中国的能源储备负担不起这么快的增长。果然,节能20%被写进了“十一五”计划,根据目前的推算,这个目标肯定能实现。
如果每5年节能20%,到2020年,中国的单位GDP能耗会比2005年下降至少50%,减排45%的目标就可以完成。当然,节能是越到最后越难。不过好在如果节不下来,还可以改用可再生能源。这样,能源消耗没变,排放却降下来了。中国的目标是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要达到15%。加上这部分增长,45%的目标肯定能实现。
当然,节能很费钱。根据人民大学的一项统计,为了完成碳强度减排40%-45%的目标,中国需要花费5000亿人民币的代价。我不懂经济学,不知道这个数字背后的意义,但我相信,这是一笔非常值得花的钱。中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印度的2.8倍!这种情况早就该改变了。
所以,中国先从碳强度着手,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依靠节能来减排,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没有理由受到指责。而欧盟在其哥本哈根谈判立场文件中提出,发展中国家要在BAU的基础上减排15%-30%。这个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个软指标。只是,如前所述BAU很不好算,所以中国就用碳强度代替之,提出40%-45%的碳强度减排是非常聪明的。
现在的问题在于,地球看不懂BAU,不认碳强度,只认二氧化碳浓度。一旦发现浓度超过了警戒线,才是真正考验人类的时刻。这次大会上来自科学界的警告说明,人类正越来越逼近这个临界点。
□土摩托(北京 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