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it |
分类: 新知茶座 |
花木兰如何征柔然?
新京报《新知周刊》
http://epaper.bjnews.com.cn/images/2009-11/29/B15/b15b29cb001.gif
电影《花木兰》描写的战争,发生在北魏与柔然之间。图/CFP
柔然民族的祖先,据说是鲜卑拓跋氏抄掠俘获的一名奴从,因为有一头短发,主人就给他起名“木骨闾”,译成汉语就是秃头。后来发音讹变成“郁久闾”,就成了柔然的王姓。秃头木骨闾为了逃避罪责逃入广漠,渐成气候。到其子车鹿会一辈,俨然已是漠北的小部落,自号“柔然”。数代之后,柔然击败北方匈奴、高车等部,成了北方霸主,并威胁到了漠南的北魏政权。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厌恶柔然的侵扰,改称其为“蠕蠕”,意思是愚蠢、令人恶心的虫子。南朝史书中则称柔然为“芮芮”、“茹茹”。据日本史家白鸟库吉在其名著《东胡民族考》的考证,“柔然”一词同后来文献中记载的蒙古语“薛禅”有语义渊源,意为“贤明聪明”。
木兰从军故事发生在公元425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16岁登基,此时才22岁。他力排众议,在面临南方宋朝随时可能入侵的威胁下决定北伐柔然。这场战争充分展示了拓跋焘的军事天才。他分兵东西两道,自领东道出黑山,命平阳王长孙翰自西道出大娥山,会击位于今天蒙古国哈拉和林附近的柔然汗庭。
《木兰辞》中写道“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应当就是拓跋焘东道的进军路线。北魏前期的都城是平城,即今天山西大同。东道取径今内蒙古包头固阳县昆都仑沟,这是越过北边屏障阴山的军事要道。西道长孙翰的西道路线直向大娥山,虽然对应今日的地名还不详,但可推测大约应是阴山西端。两道由阴山的两端形成夹击之势。从大同向包头,黄河是必经之处。而“黑山头”当即是指阴山山脉中段的主峰大青山。在古汉语中“青”有表示“黑色”的含义,而阴山在蒙古语中称“达兰喀喇”,“喀喇”就是“黑色”。史载拓跋焘四月庚寅日起驾北伐,五月丁未日到达漠南边缘,其间只用了十七日,与《木兰辞》中“旦发暮至”的描写基本映合。
诗中还写道“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此处燕山不是今日之燕山,而是燕然山的简称,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脉。东汉窦宪北伐,“勒铭燕然”就是此地。从匈奴开始,北方的强大民族多在此附近建庭,如蒙古汗国建都和林,就在杭爱山东端。《北史·蠕蠕传》说:“太武缘栗水西行,过汉将窦宪故垒。”证明了《木兰辞》“燕山胡骑”所言不虚。从大同至哈拉和林,其直线距离几乎相当于从上海到北京,但至当年十月,北魏军队就凯旋平城,这的确是一场令人叹为观止的战争。
其实,木兰代父从军,会出现在北朝也绝非是石破天惊的偶然。北朝妇女往往当家做主,能抛头露面为丈夫儿子的仕途奔走。从诗中大约可以推知,木兰出身于北魏的“军户”,所谓“壮士十年归”,“同行十二年”,应当是指北伐结束后在怀朔等北方六镇戍边的时间。这些世代相袭的军人世家,在《木兰辞》中是传奇般的英雄,但是在历史的不远处,他们就成了铁骑王朝北魏的掘墓人。
□王晓熊(上海 语言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