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 |
分类: 新知茶座 |
熊猫:武装到牙齿也没用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7-8-12 6:43:52 · 来源: 新京报
大熊猫,世界上最招人喜爱的动物之一,它憨态可掬,调皮温顺,像人一样喜欢懒洋洋地坐在地上。把它选作标志的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对它的介绍中这样写道:“这是一种平和的,吃竹子的动物”。
所以当今年8月4日,兰州动物园的大熊猫“兰崽”突然发威,把饲养员严重咬伤的消息传出后,很多人大吃了一惊。给大熊猫查查“户口”,就会发现这个和平爱好者骨子里可不是个安分的家伙。
分类的依据
首先得从它的牙齿说起。牙齿,是动物分类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最爱,因为不同食性的哺乳动物,牙齿的形态和数目差异很大,而同种类动物的牙齿又很相似。更妙的是,牙齿坚固无比,是最容易保存下来的化石标本,这给研究动物演化发展提供了很便利的材料。哺乳动物,除了少数鲸,成体牙齿的数量都在44个以下,动物学家们把这些牙齿分为四类,即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动物分类学家会把一种动物的牙齿种类数量用“齿式”表示出来,比如狼的齿式是 i.3/3,c.1/1,p.4/4,m.2/3.这表示上下颌每侧各有3个门齿,1个犬齿,4个前臼齿和2个上臼齿及3个下臼齿。
大熊猫有两对锋利的犬齿,正是这两对“短刀”严重伤害了那位可怜的饲养员。这锋利的短刀是不是哺乳动物中的杀手———食肉目动物的标志呢?食肉目聚集了哺乳动物里面大多数的捕食者,它们四肢发达、行动敏捷,特别是拥有尖牙利爪。养过狗和猫的朋友一定会对他们的食肉目小宠物的那两对尖利的犬齿印象深刻。虽然很威风,但两对大尖牙并不是将一种哺乳动物划到食肉目门下的依据,比如跟我们人类同属灵长目的狒狒就同样拥有傲人的犬齿。科学家们关心的是上颌最后一对前臼齿和下颌第一对臼齿,所有的食肉目动物,这两对牙齿各自生出了两个锋利的尖端,当它们咬合在一起时,这四个尖恰好像铡刀一样可以切碎和撕裂任何坚韧的肌肉,因此被特别称作“裂齿”。这才是食肉目的标志。大熊猫拥有典型的裂齿,属于食肉目是毋庸置疑的。
缺乏竞争力
那么大熊猫是怎样变成素食者的呢?其实,动物的食性是经常充满弹性的。大熊猫的亲戚熊科动物和浣熊科动物都有庞杂的食谱———虽然它们都生着一口标准的“肉食牙”,在动物性食物缺乏和其他食物来源充足的时候,这些胖嘟嘟的家伙会毫不犹豫转换食谱。已知最早的大熊猫祖先———800多万年前的禄丰始熊猫(Ailurarctos lufengensis)的牙齿化石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广食性”的,体形类似狐狸的动物,不过它的菜单中还罕见植物,因为它的臼齿小而且平滑,还不能有效磨碎粗糙的植物纤维。
不久,冰期来临,原本广袤的温带和亚热带森林面积迅速缩小。同时,始熊猫还面临强悍的竞争者。原本生活在北方的广食性动物们也被严寒驱赶到了始熊猫的地域。
面临这双重压力,始熊猫必须做出选择,要么变得更加强悍,要么寻找新的生存之道。后者是一条“捷径”,转换菜单,就可以避免竞争。于是,我们看到200万年前的小种大熊猫(Ailuropoda microta),已经拥有了粗糙宽大的臼齿,这是食草的标志。食草的代价是巨大的。植物性食物营养匮乏,特别是这个才换了菜单的家伙还没有来得及演化出适应植物的消化系统。因此,它们必须不停进食,我们无法目睹小种大熊猫的生活,不过现存的大熊猫一天要花费12-18个小时进食,吃掉12-38千克的竹子。同时,它们的身体变得更加庞大和近似球形,因为这样可以降低身体散热产生的损失。
进入灭绝边缘
100万年前,秦岭和云贵高原都隆起了,这阻挡了来自西北寒冷的风。这时,全球气温也温暖起来。森林再度向北延伸,大熊猫的祖先又得到了充足的生活空间。这时的大熊猫是体形比现存大熊猫更大的巴氏大熊猫(Ailuropoda baconi)。巴氏大熊猫已经十分接近现存的大熊猫,几乎是彻底的食草动物。这一时期也是熊猫史上最繁盛的一段。
一万年前,又一次小规模的冰期到来,巴氏大熊猫重新退回南方山岭遮蔽的温暖峡谷之中。此时,巴氏大熊猫已经演化成现今的大熊猫,而且体形开始变小,这往往是物种衰落的先兆。温顺的大熊猫和北方的猛犸象以及新西兰的恐鸟一样,这些本已走向衰落的物种在人类弓箭陷阱和镰刀耕犁的逼迫下,要么灭绝,要么即将灭绝。2000年前,大熊猫在我国的河南、湖北、湖南、贵州和云南五省还可以见到。而今,除了陕西南部、四川北部和西部面积不到6000平方千米的隐秘山岭中还有1000多只野生大熊猫,我们只能在动物园见到那些被“驯化”的国宝。
□瘦驼(山东生物学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