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365·消逝的食堂【图】

标签:
365消逝的食堂三峡项目管理功成身退 |
分类: 趣闻佚事 |
消逝的食堂【图】
—————————————————————————————————————————————————
图文|高山寒雪
(图多慎入)
【题记】食堂明天就要关门停业了,我怀着复杂的心情,最后一次走近食堂。
△这个食堂对我来说有着深厚而复杂的情结,每天从这条小路上走过,路边的一切再熟悉不过了。原来这是条土路,每逢下雨,都是稀泥巴烂浆的,后来行政科的人用废弃的混凝土铺上,尽管坑坑洼洼,但至少下雨不用脚踩泥泞了。
△这是去食堂的必经之路。原本这儿没有路,为了去食堂方便,大家把一个施工用的转梯放在这儿,可以省很多的路程。
△这个食堂在三峡三期工程时,原本是厂坝项目部的,大约在2007年该部成建制转移向家坝后,就由我部接管了。主管食堂的行政科负责人和食堂班长换了好几任,这一任终于把食堂“进行到底”了。
△原来我部的食堂在51#生活区,设施比这里好多了,后来51#生活区被征用,就搬到这里来了。这个食堂及其老炊,可以说为三峡工程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三峡施工高峰期,三峡工程号称有10万人,食堂自然也就很多,记得当年仅我部就有120食堂、风箱沟食堂、左岸165食堂、右岸51#食堂、前方小食堂等,随着工程接近尾声和人员的撤离,就剩下这一个食堂了。
△职工食堂的开办为生产经营提供了有力的生活保障,无论是一线的职工,还是生活营地的职工都能吃上热饭热菜。
△然而,茫茫人海,众口难调,老炊们常常要遭遇来自各方面的挑剔和责难,不真正了解老炊的工作,很难理解他们的苦衷和难处。他们除了每天供应一日三餐外,凌晨4时许就要起床做早餐,半夜子时还要送饭至施工现场,几个卖饭点转下来已是凌晨两三点了。这些情况,不一定都能得到职工的理解和宽容。但他们还是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重复着每天同样的工作,从没间断过。
△今天我来到食堂时,发现老炊个个脸色阴沉,神色凝重,话语显然比平时少了许多,毕竟是干了一辈子的职业,今天将画上一个苦涩的句号,他们的心情我是能够理解的。
△我准备了一肚子的感谢的话,到此时此刻却怎么也说不出口,事到如今,一切的话语好像都是多余的。
△我让科长安排的“散伙饭”也被老炊婉言谢绝了。这些挨了许多骂、却又忠心耿耿工作的老炊们,还是舍不得这个为他人做嫁衣的职业,但现在已经没有回天之力了。
△班长老部在安排最后的工作,履行最后一次班长的职责。但等待他们的就只有回家。
△我本想晚上与老炊在一起吃个饭,看到他们此刻忧郁的神色,我觉得已经没有必要了。
△一切的一切,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熟悉,朝夕相处的器物,即将与他们渐行渐远,我太理解他们了,我只有用镜头锁定这最后的场景。
△仓库里的作料的器皿,多已空空如也,这段时间,已经控制了采购。萧条、冷清渲染着凝重的氛围。
△这是我多年前为食堂作料橱柜专门制作的标签,如今已经斑驳不堪了,它的使命已经完成了。
△俗语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在这些“粮草”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老刘最后再看一眼与他朝夕相处的锅碗瓢盆和简陋的伙房,神色中露出依依不舍的情结。
△餐厅大门。每年我都要为食堂正门和餐厅大门书写两幅对联,遗憾的是,唯独今年没写。
△食堂就像一片完成了使命的落叶,落到了它应该去的归宿,正所谓“功成身退”。
△这就是项目管理的特点之一,这是水电人生存方式的必然趋势,项目结束了,食堂的使命也就完成了,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也是项目管理的必然要求。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当一个新的项目诞生的时候,食堂也将伴随新的项目再一次重生,就像“凤凰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