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365·清明又至
(2013-03-30 06:20:12)
标签:
365清明又至缅怀父母骨殖坟茔 |
分类: 杂谈评论 |
清明又至
文|高山寒雪
眼看着清明又一天天临近了,这是一个关乎亲情、殡葬、祭扫、缅怀、哀伤的日子,心里不禁产生出对逝去亲人的那种千丝万缕的怀念之情。
每周回来学车,总能听到教练师傅一些这样的消息,谁谁谁又去上坟了,好像家里的坟蛮多似的。教我学车的师傅姓朱,那天上午没来,下午才过来。我问:师傅去上坟了?回答:嗯,坟太多,上不过来,只好分几次去。我感慨道:是啊,现在上坟的任务很艰巨啊。
随着坟茔的增多,上坟的人不得不提前行动,从2月底开始,上坟祭扫的活动就已经启动了,甚至要“分期分批”地上,就像朱师傅一样。清明还没到,在三峡专用公路入口处,一眼就能看到花花绿绿的青,插满了山坡。若是在陵园,那就更蔚为壮观了。
母亲是2005年10月10日溘然去世的,一年半后的2007年3月22日,父亲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父母的坟茔在一个叫卧龙陵园的地方,当年母亲去世时,儿女们与父亲商量,一致同意买一个港式的双人墓穴,这样在父亲去世时,就与母亲合葬在了一起。2012年1月8日,弟弟不幸去世,弟弟的骨殖也安放在距父母坟茔不远的一个地方。这个陵园依山面水,呈阶梯状,父母的坟在阶梯顶部,弟弟的坟在阶梯下部。就直系亲属而言,卧龙陵园一共有3个人两座坟。在陵园左侧,还有两座坟,一座是妻弟岳母的,一座是妻的二爹二妈的合墓,这样加起来就是6个人4座坟。虽说有4座坟,但毕竟离得不远,每次上坟,就一起上,节省了许多时间。
在江南谭家河,还有8座坟,都是妻的奶奶、三爹、三妈等亲属。在中南路还有两座坟,是妻的外婆和二姨。这么多的坟茔,上坟的艰难可想而知。
过去坟少的时候,每年清明到谭家河上坟,与其说是扫墓,不如说是踏青春游,甚至有一种期待,大家带上饭菜,插上青后席地而坐,拿出酒肉一边吃,一边说笑,全然没有那种肃穆、悲伤的氛围。随着年龄的增大和坟茔的增多,过去的那种感觉没有了,有的只是肃穆和悲伤,甚至压抑。
今年春节哥哥和嫂子从重庆回来时,大家在一起吃饭,席间谈到上坟的事。哥哥说:“人死后就把骨灰往江里一撒就行了,没有必要留下一个土堆。”我立即回应,怎么你的想法与我的不谋而合?嫂子是本地人,说得更加坦然和轻松:“还撒什么,烧完了让后人直接走人,连骨灰都不要了。”我说,骨灰还是要的,撒入长江,魂归大海,叶落归根,因为故乡青岛在海边,奔流不息的江水会把骨灰带到故乡去的。
我常常在想,等我们百年之后,还有没有必要给子孙留下一把把毫无价值的骨殖和一座座巨资打造的坟茔?我的回答是:毫无必要!尽管一把骨殖或一座坟茔能成为留下“念想”的载体,但已经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只能给子孙后代带来麻烦。更何况子孙后代是不是在这座城市生活,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假若不在,难道每年清明或祭日,他们还要千里迢迢赶回来给你上坟?想必随着社会的发展,子孙们工作会更加繁忙,不能给他们再添麻烦了,因为无人祭扫的坟茔,孤零零的,多么孤单和冷清。即使子孙们生活在这座城市,坟茔只能成为悲痛和伤心的“始作俑者”。千条江河归大海。不论身居何处,倘若他们能在清明节烧一炷香,烧几张纸就心满意足了。死去的人没有必要给活着的人带来痛苦和悲伤,只希望他们开心快乐。
今年参加过几次遗体告别仪式,当我看到各个陵园漫山遍野排列着密密麻麻、鳞次栉比的坟茔时,不禁对我们的殡葬方式感到担忧,死亡的事每天都在发生,若干年后,我们还有多少山头和土地来安放这些毫无生命意义的骨殖,还有多少土地面积来建造和容纳一座座墓碑坟茔?窃以为,改革殡葬方式已经刻不容缓!
如果说,上一辈人对自己的坟茔还保留着某种传统观念的话,那么,包括我们这代人及更年轻的一代该到了彻底转变殡葬方式的时候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但冀子孙泪无痕;借问坟茔何处有?长江大海载我魂!
前一篇:89@365·无题【图】
后一篇:90@365·牛丁煲仔饭【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