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纪事(下)【图】


标签:
清明纪事江南谭家河祭扫奶奶墓冢三爹叩拜烧纸卧龙陵园父母清明节 |
分类: 趣闻佚事 |
清明纪事(下)【图】
图文|高山寒雪
江南江北
2日下午2时许,我和妻弟、连襟3人踏上了祭扫之路。
我们乘车先去了江南,夷陵公路大桥已经取消了收费,汽车可以畅通无阻地通过。
第一站是江南谭家河。奶奶的墓冢在一个面对长江的山坡上,妻弟让司机把车开到离墓冢不远的地方,我们沿着山蛇行而上,走不远就到了。墓冢在一片橘子林的坎上,没有坟包,只立了一块墓碑,墓碑周围是密密麻麻的橘子树和开着黄花的蒲公英。按照惯例,烧纸、插青、叩头、放鞭。据妻说,她小时候最喜欢和奶奶在一起,三姊妹每天晚上都要争着跟奶奶睡觉。奶奶的言传身教,对妻一生都产生了影响。“偷个鸡蛋吃不饱,一个名誉背到老”,就是奶奶对妻常说的话,道出了人生在世名誉的重要性,也道出了不贪不占的为人准则。我跪在墓碑前,面对着这个从来没有见过的奶奶的墓碑叩了三个头,祝她老人家在天堂一切安好。
下山后,为了节约时间,连襟乘车去对面山坡上为三爹上坟,我和妻弟来到坡下的四座坟前。除了三妈的坟,其他的我不知道是谁的。据妻弟介绍,这四座坟分别是奶奶的丈夫、奶奶的姐姐及丈夫,还有一座是三妈的。除了三妈,其他人不说我没见过,两连妻弟也没见过。
记得最早来这里上坟是30多年前,那时,岳父母要做很多菜用笼屉装好,什么刁子鱼、腊肉、黄菜、包子、馒头、花卷、酒等,系在我的自行车上,然后坐渡船过江,扫完墓大家就在山坡上席地而坐,一边吃、一边喝、一边聊,那时上坟感觉就像踏青春游,大家都很轻松,全然没有肃穆悲伤的氛围。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感觉也渐行渐远了。
四座坟扫完墓,我和妻弟来到了三爹儿子的家。三爹去世前一直住在这里,现在只剩下三爹的儿子、儿媳和一对儿女,儿女也已成家了。三爹的儿子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地道农民,看到我们来了,热情地为我们沏茶。这天气温高达25℃,我们都汗流浃背了。坐下来喝口茶,离开肃穆沉痛的氛围,不禁感到一种惬意和放松。
连襟上完三爹的坟,也来了。大家说了一会话,喝了茶,互问了情况,我们就告别了。
第二站是卧龙陵园。卧龙陵园位于伍家区旭光村巴陡山水库。从城东大道在中南路附近往里走,还有好几里路。道路狭窄,坑坑洼洼,车子不得不放慢速度。
到了卧龙陵园,先给弟弟的坟茔烧了纸,点了香,又沿阶梯而上,来到父母的墓前。父母同葬在一个坟茔里,母亲是2005年10月10日去世的,10月12日下葬。父亲2007年3月22日去世,与母亲相会在天国里。母亲虽然没有文化,却是一个极开明的人,在她去世的前几年,就默默地把自己和父亲的寿衣都准备好了。面对死亡,母亲所表现出的常人难以达到的坦然和淡定,教我们做儿女的感到敬佩之极和终身难忘。父母,儿子给你们两老叩头了,祝你们在天之灵像巴陡山的青松永远活在儿女的心中!
告别了父母,我们又来到二爹二妈和妻弟岳母的墓前,烧纸、点香、插青,然后在鞭炮燃放处点燃鞭炮。鞭炮声在巴陡水库回荡,在祭奠逝去的亡灵。
离开卧龙陵园,就剩下最后一站了,那是妻的外婆的坟。前年上坟是我一个人来的,那时刚刚开始修公路,但我还是找到了位于山坡上的坟。去年我和妻来给外婆上坟时,路就更难走了。今年这里变化更大了,宽敞的公路两侧高楼林立,尘土飞扬,房地产开发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俨然就是一个巨大的建筑工地。车子走了一段,就走不了了,这里已经面目全非了,难寻坟茔的踪影。看看时间不早了,采纳了妻弟建议,找一个土堆,权当是外婆的坟,大家把青插在土堆上,烧了纸钱,叩头再拜,放鞭祭祀。算是给外婆祭扫了。
2日这天,马不停蹄地上了11座坟,回到家已经下午17时多了。妻已经把菜洗好了,我扎进厨房,做了晚饭。
晚饭后,姨妹和连襟给岳父送饭去了,拾掇完后,我与妻也一起去医院看望岳父,姨妹和连襟正搀扶着岳父在走廊里活动。岳父开刀后还有一根引流管没有取掉,胆囊切除,饭量少了,体重一下子少了近10斤,看上去有些消瘦。晚上妻要陪护,留了下来。劳累了一天的我一人骑上摩的回了家。
祭扫归来
躺在床上,我在想,上坟固然是对亲人的一种祭奠形式,能唤起活着的人对逝去的人的追忆和怀念。但从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这种祭奠形式对逝者来说,已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一个生命的逝去,意味着灵魂和思维的终止,他们仅存的遗骨不可能感知墓冢外面发生的一切,毕竟他们已经丧失了意识。倒是活着的人应该通过祭扫来反观人生,重新审视生命的可贵和孝顺的必要。
我一直坚守着这样的理念:孝敬于生前,简约于故后。趁老人健在的时候,好好孝敬已近风烛残年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让他们充分享受儿女亲情和天伦之乐,比什么都重要。尤其在他们生活难以自理的时候,为他们排忧解难,细心照料,使他们在有生之年感到莫大的幸福、慰藉和满足。这是做儿女的一种天职和义务。这样即使他们的生命走到了终点,他们也会感到死而无憾,心情坦然。作为儿女也会感到一种心灵的安慰和释然。那种生前不敬不孝,不帮不顾,死后不惜花费巨资修坟造墓的做法,不是真正的孝敬,也不应是文明社会所推崇的伦理观念和祭祀方式。
祭扫作为一种文化,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共同的祭祀活动和群体意识,成了清明小长假的主要活动形式。但我们在祭奠故人的同时,不要忘了孝敬活着的老人。因为我们都要变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