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高山寒雪
【题记】亲人能在重庆相聚,真是天赐良机。

↑1、11月17日,哥哥和侄女婿带我们走马观花地看了重庆“外滩”、洋人街和解放碑后,来到了事先预定好的老四川大酒楼。

↑2、老四川大酒楼离侄女婿住的地方不远,目前哥哥和嫂子在给他们带孩子。

↑3、老四川大酒楼的介绍。

↑4、还是个百年老店。

↑5、四川人吃辣是出了名的,我本不吃辣,但到了四川,被川帮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所感染,很快就“入乡随俗”了。

↑6、来到重庆不吃辣,就相当于吃的不是正宗川味。但我认为,仅仅把川味理解为“辣”,不免失之偏颇,我觉得川味是辣、麻、香、色、形、意的综合体,能让你的舌苔和味蕾的感受器发挥到极至。

↑7、哥哥订了一张很大的台子。哥哥一家五口,三姐一家五口,加上我和儿子以及同事,一共十多人。这次我和儿子同时来到重庆,也是万万木有想到的。算是天赐良机。

↑8、哥哥的外孙,今年三岁了,在上幼儿园。

↑9、侄女婿在玩“爱疯”,小家伙也在争着玩。

↑10、今年大年三十晚我见过一次哥哥的外孙,这次是第二次,他根本不知道我是谁,开始有些陌生。

↑11、不过很快就跟我混熟了。一口一个“二爷爷”。哈哈,当爷爷的感觉挺好啊。你看爸爸在做鬼脸,外公在一旁笑个不停。

↑12、在洋人街闲逛时,我给他买的小机器人。

↑13、毕竟还是个孩子,吃水果要外婆喂。

↑14、现在只一个孩子,一家人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在宠着他,多幸福啊。

↑15、我们这一代姊妹多,到了这一代,亲人就越来越少了,可能许多家庭成员的称谓要废弃了。

↑16、这是三姐的外孙,现在上初中了,听说钢琴弹得不错,已经达到八级了。他看了我后,想了半天,终于想起我是谁了。

↑17、他可是我们大家族中第一个孙子辈的小子,那时,曾外公、曾外婆还健在,他经常从重庆来到宜昌,曾外公、曾外婆和曾外孙过了一段天伦之乐的日子。现在他长大了,很快就能交流谈话。

↑18、废话少叙。开始上菜。这第一道菜不知“学名”,应该叫灯影牛肉松吧。哈哈,我起的名字。以下菜都不知“学名”,就听我瞎叨叨吧。

↑19、第二道菜应该叫香煎带鱼。

↑20、川味醋泡花生。

↑21、卤水拼盘。

↑22、生黄瓜。

↑23、红烧牛蹄子。块头真大,端上来时,把我吓了一跳!
↑24、这只牛蹄子至少有四五斤,看上去很完整,似乎无处下口,经服务小姐用筷子轻轻一挑,大坨大坨的连肉带皮就解体了,看相丰腴,酥烂无比,弄一大坨在嘴里,那才叫一个过瘾!阿焕连连叫好。我想要是宜昌有这种牛蹄子,我就是不攒钱买镜头,也得隔三差五去搓一顿。太绝了!

↑25、小炒鸡。哥哥说,这里的小炒鸡块头切得太小了,这家算是好的,有的餐馆,上来就是一盘红红的辣椒,根本看不到鸡肉,要用筷子在辣椒堆里慢慢地翻找才行。不过,还别说,人家的小炒鸡味道料理的就是好。

↑26、双味虾。一边是炸制的,一边是白灼的,风味相异,口感不同。

↑27、这是下火锅用的食材,把鲜嫩的金针菇用肥羊包裹起来,像一捆柴。应该叫柴把羊肉金针菇吧。我只顾喝酒了,这道菜我木有吃到。哈哈。

↑28、因为有小孩,哥哥点得火锅是清淡的,但味道却非常浓郁。

↑29、小炒牛蹄筋。我对蹄筋一类胶质丰富的菜肴一向情有独钟,这个也不例外,下酒一绝。

↑30、这是条什么鱼我记不得了,不敢妄下结论。看鱼头不像是鲈鱼或草鯇,看鱼片不像是鳊鱼或鲫鱼,但鱼肉极其鲜美、滑嫩,鱼刺极少,太美味了。

↑31、这道菜我也无法直呼其名,外面一圈疑似蛋卷,却又不是蛋卷,中间的红红的,吃到嘴里,也品尝不出是什么东东。总之非常滑嫩,入口即化。

↑32、菜心鱼柳。肉极其滑嫩,入口即化,味道相当浓郁,我喜欢。

↑33、腌菜炒土鸡蛋。香、鲜、美。

↑34、生煎饺。我的最爱。

↑35、这就是刚才说的疑似蛋卷,外皮好像是日本豆腐,中间是馅料,老人、小孩吃最好。

↑36、生煎饺是韭菜馅的,正合我的心意。

↑37、一大家人一边吃,一边喝,一边聊,气氛相当的好。大家都觉得为了生计,大家各奔东西,真不容易,大姐在兰州,二姐在青岛,三姐、哥哥在重庆,弟妹在宜昌,过去父母健在,大家还能聚集在父母的膝下,现在父母离儿女子孙而去,大家在一起相聚的日子少之又少,这次,能在重庆相聚真是千载难逢。吃过饭,大家一起合影留念,以纪念这不平凡的一天。

↑38、告别了亲人,我和同事踏上了回家的路。

↑39、侄女婿把我们送到了重庆北火车站。

↑40、从车窗看到繁华无比的大都市,想到这次向家坝之行,见到了家人,感到不虚此行,感慨万千,令人难忘。再见了重庆!再见了亲人!
【后记】向家坝之行到此画上了句号。在我啰啰嗦嗦胡乱发了一些有关向家坝之行的博文后,得到了广大博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有的博友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关心,在此特表示由衷的感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