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国庆节:秋雨潇潇施工忙【图】

标签:
韩磊三峡秋雨萧萧升船机混凝土塔筒农民工工人国庆节平凡 |
分类: 采风纪实 |
图文|高山寒雪
【题记】今天是建国后第62个国庆节。按照惯例,我和阿焕要去三峡升船机和地下电站工地采访。
↑1、秋雨潇潇,凉风凄凄。这几天小雨和中雨一直交替下着,预报说这种天气一直要持续到4日,看来这个国庆节注定要在阴雨中度过了。
↑2、开车的司机是小陈,今天轮到她在三峡值班。她母亲前不久突然中风住进了医院,经抢救生命保住了,可半边身体不能动,他和哥哥不得不轮流在医院照护母亲。其母木有工作,更不谈医保,目前各种治疗费已经花费了3万元。
↑3、我们先来到升船机左84平台(海拔84米高程),见到了第一批同事,他们都木有休假,坚持在工地最前线。他们都很年轻,个个是帅小伙儿,一副血气方刚、朝气蓬勃的样子。他们都是近几年分来的大学生。请记住他们的名字吧:质安部副部长李士华(左二)、施工科科长崔永乐(右二)、质检科副科长王宇(右一)、综合二队副队长韩磊(左一)。
↑4、设备运行大队小毛在开升降机,她说她是经过培训上岗的,每天工作12小时。我们乘坐升降机从84米高程升到170多米高程的1#筒体顶部,只用了两分多钟。升船机共有4个塔筒,今年4个塔筒各安装了一台升降机,职工上下塔筒就跟乘电梯一样,大大减少了体力消耗,也加快了上下的速度,改善了劳动条件。
↑6、1#塔筒是在今天凌晨2点左右收仓的,收仓后的高程是178.65米。
↑7、收仓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破毛”,即在混凝土初凝前用高压水枪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冲洗,使骨料微露,表面粗糙,以便使下一仓混凝土能与之很好的结合。
↑8、工人正在用高压“冲毛枪”进行破毛。破毛时必须掌握好最佳时间,太早了,混凝土被冲走了,太晚了就冲不动了。一般情况下,工人都知道如何掌握最佳时机。
↑9、这是江姓带班师傅,农民工,茅坪人,多年在三峡工地打拼,节假日很少休息。
↑10、这些农民工都是挂靠在一个队里的,与职工一样。长期挂靠的农民工一般都掌握了一定的技术。过去一个有一定技能得农民工一个工日约在50-80元,现在至少在100元以上,有的达到150元以上。用工价格在不断上涨,甚至出现“民工荒”。
↑11、由于升船机二期混凝土也在同时施工,交叉作业很难避免,以为避免高空坠物和物体打击,不得不派出“安全哨”对施工部位进行监控。这是一个女农民工在“安全哨”岗位上实施监控。
↑12、从1#塔筒看过去,就是2#塔筒,工人们正在紧张地备仓。
↑13、天虽下着雨,但工人们仍在坚持工作。电焊作业不允许冒雨进行,工人们就用彩条布搭一个简单的遮雨棚,坚持作业。
↑14、施工管理部部长袁瑞卿(右一)今天木有休假,他在2#塔筒组织备仓。他是05年分来的大学生,是俺的山东老乡,前年找了一个家在三峡八河口的女大学生结婚成家,把小家安顿到了三峡。
↑15、破毛是一项又累又脏的活路,高压冲毛枪的反作用力很大,必须站稳才行,工人们用塑料布系在腰间,防止泥沙溅在身上。
↑16、测量人员在185坝顶上进行测量。三峡升船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升船机,精度要求相当高,测量工作一直伴随着塔筒的上升而同步进行,一刻也不能马虎。
↑17、目前除2#塔筒外,1#、3#、4#塔筒都达到了178.65米高程,按设计要求10月底四个塔筒都应达到189米高程。因178.65高程以上结构有所变化,施工图纸一时还木有来,因此在178.65高程上就停下来了。
↑19、据称到了这个高程,上面有一个“贝雷架”的结构,十分复杂,因此施工进入了“瓶颈”阶段。
↑21、从178.65高程往下看,人小如蚁,这是用70mm的焦端(实际上是122mm)拍摄的,也就是说,从我站立的地方到最底下,有128米高的垂直高度(底板高程是50米)。
↑23、三峡东岳庙村的农民工,一直在三峡打工,现在是综合一队的带班,是个老熟人,但至今不知道姓甚名谁。
↑35、地下电站3号引水洞最后一台机组(27#机)的引水上弯段混凝土浇筑已接近尾声,标志着引水部位施工即将全线告罄,地下电站6台机组土建施工已满足发电要求。这是工人正在检修混凝土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