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的党员示范岗【图】

标签:
以小见大党员示范岗赵之樑金正华套丝机螺杆加工加工厂文化 |
分类: 采风纪实 |
以小见大的党员示范岗
——三峡分公司厂房项目部加工厂创先争优活动纪实
图文|高山寒雪
在三峡指挥部厂房项目部加工厂有一个小巧简约的螺杆加工车间,只有两台螺栓套丝机,车间面积不过30平方米,没有定员,没有建制,但长期在这里工作的只有一个人——加工厂党支部书记赵之樑。这个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党员示范岗,以小见大,在三峡工程建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大角色:每月为三峡升船机和地下电站提供着10000多根螺杆。
说起这个党员示范岗,那还得从去年底谈起。前些年,三峡工程混凝土模板施工所需的螺杆加工全部由一个协作单位承担,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协作单位突然提出退场,这样螺杆加工任务就理所当然地落在了加工厂的头上。但加工厂没有现成的车间,加工厂厂长、党支部委员金正华和党支部书记赵之樑一商量,决定自己动手建一个螺杆加工车间,他们发动全厂职工,利用废旧材料搭起一个30多平米的车间,把两台套丝机安装到位,然后在套丝机上立了一块鲜红的牌子:党员示范岗。自此,这个小小的螺杆加工车间和党员示范岗同时应运而生。
当时升船机和地下电站正值施工的高峰期,加工厂承担的任务十分繁重,原木切割、木模加工、金属结构制作、冲毛机和电动机修理以及各种临时性的加工任务接踵而至,又逢人员结构性调整,除去返聘和挂靠人员,正式职工只有10个人,而且“一个萝卜一个坑”,不可能再抽人专门从事螺杆加工。这时,支部书记赵之樑站了出来:“我来搞!”就这样,老赵成了螺杆加工车间唯一的兼职“在编人员”,他既是“车间主任”,又是操作工人。
螺杆是模板施工的必备工料,需求量很大。螺杆加工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他们首先遇到的难题是夹具问题,原厂的夹具进退螺杆程序复杂、费时费力,一分钟加工不到2根螺杆,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为了提高工效,金厂长和赵书记利用过去闲置的旧夹具,对关键部件“切线板牙”进行了革新改造,改造后的夹具不仅使同心度达到了规定值,丝扣光滑整齐,螺杆螺帽结合精密而顺滑,而且操作手柄只需在扳动90度的情况下,就能夹紧和松开螺杆,简化了程序,每分钟加工的螺杆由改造前的2根增加到5根,工效提高了1.5倍。
螺杆加工的第一道工序是“倒头”,即利用一台套丝机将“呲牙咧嘴”的钢筋头车成圆滑的倒角,再把车好头的几百根钢筋人工搬运到另一台套丝机旁,然后再开始套丝,一个人实际上在操作两台设备。升船机和地下电站每月有10000多根的需求量,每天至少要加工300多根,高峰期一天要加工1000多根。老赵已是50多岁的人了,每天又是车丝又是搬运,体力消耗很大,但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一直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为了保证质量,在加工了500根螺杆后,就要用螺帽试丝扣,发现不顺滑或间隙过大时,就要调整车刀或磨刀,从而保证每一个螺杆都是合格的。螺杆加工车间建立6个月以来,已经加工螺杆67509根,确保了施工生产的需要。而且螺杆质量过硬,受到了前方施工作业人员的好评。
老赵遇到支部工作有任务时,就由老车工彭家俊师傅顶上。彭师傅今年已经64岁了,干车工这一行,已经摸爬滚打了30多年,但他仍默默无闻地发挥着余热,他车出的丝扣,按金队长的话说,“就跟市场上卖的螺栓一样”。在彭师傅忙不过来时,金队长和其他队干就顶上去,从来没有因为螺杆加工满足不了需要而耽误生产。这个小小的车间,虽然没有定员,但两台套丝机从来没有停止过转动。
在三峡分公司出台《三峡升船机项目精神文明建设纲要》后,老赵和党支部一班人迅速制定了套丝机操作规范、安全措施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每天把套丝机擦得锃亮,无论是螺杆毛胚还是加工好的螺杆,都摆放的整整齐齐,即使被切割下来的铁屑,也有堆放的地方,车间被打理的干干净净,有条有理。
一个小小的党员示范岗,在用极高的效率、出色的质量、过硬的技术、良好的效益、文明的环境、创新的精神、骄人的业绩,彰显着党员示范岗的先进性和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的引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