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万林酒家【图】

标签:
三峡东岳庙万林酒家老板老板娘食肆大厨厨房江鲶火锅 |
分类: 美食珍馐 |
摄影|高山寒雪
△万林酒家是三峡东岳庙一个极不起眼的食肆。简陋的红砖平房锁定了它的档次,但对居住在东岳庙的三峡建设者来说,一说起万林酒家,可谓如雷灌耳,童叟皆知。
△对“万林”二字的解读,始于道听途说,谓之老板娘姓万,老板姓林,因此起名“万林酒家”。但这次再度光临万林酒家,便把这种解读彻底颠覆了。
△据老板娘称,自己确实姓万,但老板不姓林,而是姓陈,“万林”二字取自儿子的名,即陈万林。这才是万林酒家的正解。
△就此可见,道听途说或望文生义的东西,往往是靠不住的。不打破砂锅璺到底,很难得到正解。就像这万林酒家,一直以来以为取自夫妇俩的姓,以讹传讹,谬之千里。
△这家酒肆只有大厨老板娘和一个女村佣,一共只能摆五六张桌子,因此,从业人员已精简至极限。厨房里也是杂乱无章,雷人无比。
△墙上的这个“陈”字,进一步证明了男主人的姓氏。姓氏的彰显往往代表着所有权的归属。但在“独生子女”盛行的年代,家庭成员的地位往往与经济地位成反比关系,即在一个三口之家中,孩子排行第一,称“一把手”,老婆排行老二,称“二把手”,老公称其量只能算“三把手”。不然,怎么会把孩子的名字作为酒肆的招牌呢?
△从现象上看,男主人一般不在家,估计是为生计奔波去了。酒家常常由老板娘打理。又当娘,又当老板,还兼着大厨,够忙活的。
△这种窗式空调已经不生产了,但在这里还发挥着“余热”。灰尘积满了进气窗栅,也没有功夫清扫。
△为防止占用资金,像这样的食肆,一般都不直接供应酒水,客人要酒水,直接到门外的小超市去拿,也很方便。
△在这种食肆吃饭,不能不为卫生安全担忧。前面看到的厨房,不知博友的胃口会怎样。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吃生大蒜。
△江鲶火锅。不要以为这里有水族箱,根本不需要。需要活鱼时,一个电话就会有人送货上门。借用别人的资源,这也是成本管理的要诀。
△万林酒家把顾客定位在普通建设者,是它得以长期生存的根本。经常看到三五成群的建设者,下班后洗去一身的泥浆和臭汗,不想在食堂吃饭,便相约来到这个路边食肆,斟一杯浊酒,一边聊天,一边有滋有味地吃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