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论《项羽本纪》中项羽的悲剧性格(六)

(2009-02-28 08:47:41)
标签:

司马迁

项羽本纪

《史记》文学

史学

美学

价值

悲剧

中国

杂谈

分类: 杂谈评论

试论《项羽本纪》中项羽的悲剧性格(六)

文/高山寒雪

 

四、项羽悲剧性格的重大意义

    项羽的悲剧性格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其表现是多方面的。

    (一)项羽的悲剧性格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楚汉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由秦朝进入汉朝的过渡时期,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钜鹿之战则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即摧毁了秦朝的主力军。项羽的悲剧性格就是在这一时期得以充分体现。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张传玺的《中国通史讲稿》、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等权威史书,在写到这一时期时,无不从《项羽本纪》中吸取大量史料,而在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时,无不从项羽的悲剧性格中找到答案。

    (二)项羽的悲剧性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学价值

    中国的传记文学是从司马迁开始的,而《项羽本纪》集中体现了司马迁传记文学的成就。《项羽本纪》写了项羽的一生,刻画了项羽可圈可点的悲剧性格,并在典型环境中再现了项羽的典型形象,这些在先秦散文中是不多见的。司马迁在刻画项羽悲剧性格时所采用的创作方法和写作特点,集中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所有写作方法和特点。从人物的塑造,心理描写,到情节的安排,细节的描绘,环境的渲染;从“互见法”的运用到语言特色的新颖;从主题的提炼到题材的剪裁,都突出地反映了司马迁巨大的文学成就。尤其作为长篇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史记》开了先河。美国汉学家浦安迪教授认为,中国的“四大奇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的源泉是《史记》。他说:“中国不是没有长篇史诗,而是有史诗的,不过这部史诗不是诗的形式,而是长期被人们只当作历史读的《史记》。”他认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典型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处处与《史记》凸现的各种典型人物的精神“遥相暗合”。窃以为,把《项羽本纪》当作长篇小说来读也未尝不可。

    (三)项羽的悲剧性格具有十分重要的美学价值

    这一点笔者尚未查阅到有关资料,在这里冒昧地提出,供大家参考。

    我们知道,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中的感性显现。美的事物总是以具体的感性形象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使欣赏者得到一种直接的感受。我们读《项羽本纪》感到有一种崇高美,这种崇高美不仅表现在项羽在激烈、严酷的斗争历程中所反映出的人的本质力量,,而且也反映在他的悲剧性格本身所表现的人格力量。车尔尼雪夫斯基就曾说过:“美学家们把悲剧看作最高的一种伟大,或许是正确的。”并且强调“‘悲剧’这概念构成崇高的主要部分。”项羽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叱诧风云、拔山盖世、至死不屈的英雄气概,无疑可以唤起人们崇高感的审美感受。尽管他失败了,但他能引起人们的同情、惋惜乃至思考,使人产生一种或悲愤、或畅快、或怜悯、或愉悦的美感享受和体验。从项羽悲剧性格的外在表现看,也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在少年时代,他力能扛鼎,在鸿门宴,他直率磊落,在钜鹿之战,他勇武过人、勇冠三军,气质刚劲,说话坦荡,给人一种阳刚之美。犹在鸿门宴上,楚汉之争由战场转入帐内,双方斗智不斗力,以柔克刚,情节起伏跌宕,表现了项羽优柔寡断的心理气质,给人一种阴柔之美。垓下之围,项羽慷慨悲歌,临危不惧,在悲壮的气氛中加入了“霸王别姬”的英雄与美人的缠绵情感,气质刚柔相济,表现了一种阳刚之气和阴柔之美的高度统一。总之,项羽悲剧性格中的美学意义是很值得探讨的。

    (四)项羽的悲剧性格集中体现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意图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项羽身上,司马迁提出了“天人相分”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他批评项羽“乃引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错误。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网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其行事。”项羽悲剧性格的发展历史,也是他由盛及衰的发展历史。程金造认为,司马迁写《项羽本纪》就是“著其由盛而败亡之理。”这便与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和初衷相吻合。司马迁把一个失败的英雄写入本纪,反映了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实事求是的思想,他肯定了项羽的历史功绩的同时,也指出了他失败的原因,可以看出司马迁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文学的“人民性”以及诫勉后人的借鉴意图。(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