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论《项羽本纪》中项羽的悲剧性格(三)

(2009-02-25 06:56:51)
标签:

司马迁

史记

项羽本纪

钜鹿之战

楚军

诸侯

秦军

项羽

襄城

杂谈

分类: 杂谈评论

试论《项羽本纪》中项羽的悲剧性格(三)

 

试论《项羽本纪》中项羽的悲剧性格(三)

 文/高山寒雪

 

三、项羽悲剧性格的主要特征

    项羽悲剧性格的主要特征,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这样几句话:勇武过人与残酷暴烈相统一;直率磊落与不谙计算相统一;至死不屈与自矜功伐相统一。这些性格特征在项羽一生的不同阶段都有着不同的反映和表现。

    《项羽本纪》写了项羽生平的三件事,一是钜鹿之战;二是鸿门之宴;三是垓下之围。项羽的一生,兴于钜鹿之战,败于垓下之围,作为中间转折的是鸿门宴。项羽的悲剧性格在这三个重大事件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下面从这三件大事中来浅析项羽悲剧性格的主要特征。

    (一)勇武过人与残酷暴烈相统一

    这是项羽在钜鹿之战中悲剧性格的主导方面。

    项羽兴于钜鹿之战,这时他只有24岁。24岁之前,司马迁介绍了两件事。

    第一件:“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是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事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第二件:“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无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这两件事说明,项羽在青少年时代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还停留在相当低的水平上,对学书、学剑极其浮躁,缺乏专心致志的精神,只是凭借“力能扛鼎”的膂力而威震一方。而“学万人敌”,没有知识作基础,那也是一知半解,成就不了大业的。何况“又不肯竟学”,只是浅尝辄止而已。“彼可取而代也”一句,语气直率,充满了反抗和蔑视的神情,表现了他粗犷不训的性格和少时奇异不凡的抱负。同时也反映了“世世为楚将”却“避仇于吴中”的没落贵族复仇的希望。正像王鸣盛所言:“项之言悍而戾”。从他的身材、膂力以及少时威慑乡里的描写中,可依稀看出他作为一个西楚霸王的影子。这两件事虽然写得是起义前的生活和经历,但对我们了解项羽的悲剧性格有很大的帮助。

    项羽起义是从与其季父项梁斩会稽守殷通开始的,这时他的英勇善战的性格开始崭露头角。当项羽斩掉会稽守的头颅后,“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而他残暴的一面也开始暴露。项羽攻打襄城,尽坑杀襄城民众,反映出他杀伐暴残、全无爱民之心的一面。司马迁著出此事,认为项羽的手段是不足取的,从而暗示了他今后失败的发展趋势。

    在钜鹿之战中,项羽英勇善战的性格表现的最为突出。当时,项梁在定陶大破秦军,项羽在雍上杀了秦丞相李斯的儿子李由,项羽便“益轻秦,有骄色”,而对宋义“战胜二将骄卒惰者败”的劝告置之不理。于是秦将章邯在定陶大破楚军,杀死了项梁,并派王离、涉间将数万人围攻赵城钜鹿。这时,楚怀王置宋义为卿子冠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而宋义行至安阳后“留四十六日不进”。他想通过牺牲赵国来削弱秦国的战斗力,然后再“承其敝”举秦。宋义对项羽说:“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并送子至无盐,饮酒高会。项羽跟项梁、宋义的精神面貌不同,他批判了宋义怯弱自私、等待观望的消极态度,并当机立断地杀了宋义。“当是时,诸将皆慴服,莫敢枝梧”。此时的项羽威震诸国,名闻诸侯。他一鼓作气,“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舟,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当是时,楚军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这段文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楚军的声威,同时也把项羽叱诧风云、英勇善战的英雄形象彰显的淋漓尽致。明茅坤在《史记详林》说,钜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也是“太史公最得意之文”。刘辰翁说:“叙钜鹿之战,踊跃振动,极羽本生”。钱钟书在《管锥篇》中评价这段描写“数语有如火如荼之观。”凌约言更是从项羽起义到钜鹿之战,道出了项羽英勇过人的性格特征:“羽杀会稽守,则一府慴伏,‘莫敢起’;羽杀宋义,诸侯皆慑服,‘莫敢枝梧’;羽救钜鹿,诸侯‘莫敢纵兵’;已破秦军,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势愈张而人愈惧,下四‘莫敢’字,而羽当时勇猛可想见也。”

    钜鹿之战,是项羽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也是最为后人称赞的时期。但是,项羽性格中残酷暴烈、以武力一统天下的一面也凸显无遗。一是攻下襄城后,皆坑之;二是攻下城阳后,屠之;三是使人追杀宋义之子,杀之;四是坑秦降卒二十余万于新安城南。对项羽的残暴并非无人察觉。楚怀王已有疑忌项羽之意,所以在楚军破于定陶后,便“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在举兵救赵时,把项羽之谓“次将”,这一点,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写得更为详细。当时,项羽见项梁被秦军杀死,十分愤激,急于入关破秦。这时,楚怀王诸老将都说:“项羽为人慓悍滑贼”,勇猛凶残,他在攻襄城时,把全城的人杀得一个不剩,“所过无不残灭。”若攻打关中,项羽“今不可遣。”因此,怀王“卒不许项羽。”这说明,项羽的”慓悍滑贼“已为众人所知。韩兆琦曾为此作按语:“由此可见怀王非一般徒拥虚名之傀儡,而是确有一定的才气和实力;由此亦可认识异日项羽杀害怀王的后果非同一般。项羽与怀王的怨隙自此夺军始。”宋义在围钜鹿时,虽然持怯弱自私的态度,但他说的话也是有所指的:披坚甲执锐利武器临阵作战,我不如你项羽;而居中筹划,调度机宜,你项羽不如我。又说:“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说文解字》曰:“很,不听从也。”这是在暗示,凡像虎一样猛、像羊一样很、像狼一样贪、倔强不听差遣的人,统统斩之。王伯祥在此条所做的注说:“句句暗指项羽。”胡寅在《读史管见》中对项羽阬秦卒二十万的事有过这样的分析:“莫强于人心,而可以仁结,可以诚感,可以德化,可以义动也。莫柔于人心,而不可以威劫,不可以术诈,不可以法持,不可以利夺也。项籍生于战国,习见白起坑赵卒,效而为之,惟杀是务。二十万人不服,羽得而坑之;诸侯王不服,四面而起,羽且奈何哉?”胡寅的观点十分精辟,点出了项羽识略短浅,一味杀伐立威的性格特征。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项羽一面是英勇善战,勇冠三军;一面是残酷暴烈,杀伐立威。二者如此巧妙地统一在项羽身上。前者是决定秦亡汉兴的关键因素,后者是失去民心的重要原因。正像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得那样:“项籍军事上大胜,政治上大败了。”(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