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昌石门洞道观(图)
图文/高山寒雪 地点/石门洞
老Z从外地回来休假,几个老朋友在一起相聚,直喝的天翻地覆,醉如烂泥。席间,我说,这次老Z回来,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一起出去过一把采风的瘾。翌日,老Z果然弄了辆车,说出去拍片,我说你还当真了。上车后,老Z问我到哪里去,我不假思索地说:石门洞。老Z说在哪里,我说在江南。又问,在江南哪里,我说在联棚乡。再问,在联棚乡什么地方,我答,我哪里知道。
其实,我也没去过石门洞,只知道到了楠木溪水库,有两条路,向左走是文佛山,向右走是石门洞,至于怎么走,走多远,我一概不知。我说咱们今天就“摸着石头过河”吧。
到了楠木溪,我们拐向右边一条路,车子在之字形的路上爬上水库大坝的山体,沿着水库的边缘蜿蜒前行,路不宽,遇到错车,要在较宽的路段进行。路的左侧是一眼望不到底的万丈深渊,越往前走,山越高,壑越深,景越美,只见满山遍野的植被把山峦遮盖的严严实实,可谓人迹罕至,静谧无比。不禁想起了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的名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大约行驶了半个多小时,遇见了一道大门,看样子石门洞到了。
听到有车来了,里面来了一个中年人,稀里哗啦地将铁门打开,让我们将车开了进去,前面已没有路了,只能将车泊好。中年人说,每人15元,往前走就是石门洞道观。
这样,我们一行第一次来到了闻名遐迩的道教名山——石门洞。

石门洞道观第一门“灵洞仙湫”牌坊。

远山含烟 近树吐红

灵官殿。供奉的是王灵官,系道教护法大神三十六天君之首,他有慧眼神鞭,镇守山门。

碑林栈道 临崖而建

“列岫丛青”碑,系清朝著名书法家、篆刻家、笈游道人邓石如于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在安徽家乡所书,后由其子邓传密来洞精刻于此并题跋之。碑高2.88米,宽0.98米。

石门洞道观铁塔,由武当清微三丰派十四代弟子、宜昌点军石门洞道观住持崔清真率弟子温师正、马师然及全体道众,于道历4701年(公元2004年)敬铸。

崖若伞岩 碑如石林

八卦井。岩滴而下,清澈无比。相传饮此泉水,清冽甘甜,祛病利身。

龙王殿中的龙王大帝。形象伟岸,气宇轩昂。

凌霄宝殿的玉皇大帝,左侧为太阴娘娘,右侧为太阳公公。

依崖而建的道观建筑群。

道观里的道长正与游客择选婚嫁时的黄道吉日。据道长介绍,此道观共有5名道人,他和另一道人来自河南,还有3人来自荆门。他们和睦相处,过着谈经论道,与世无争的清净日子。
初游印象:第一次游石门洞的印象是,神秘美丽,清新静谧;交通不便,香火不旺;宣传不够,待字闺中。
【小资料】石门洞又名龙王洞,是宜昌古八景之一,古称“灵洞仙湫”,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宜昌城区西南约20公里的点军区联棚乡干溪村。景区群峰环峙,高岩飞瀑,特别是佛道两教融汇一洞,堪称宜昌一绝。六百多年来,钟磬之声幽谷传响,香客游人不绝于途。洞前峰峦拱揖环持,群山秀丽入画,笔架山的旗山、钟山、鼓山十分引人入胜。群洞上下环绕,恍若天上人间,令人心旷神怡。古今中外文人骚客将此描绘成“辋川图画,桃源世界”。主要景点有灵洞仙湫牌坊、灵官殿、碑林、阴阳泉、八卦井、龙王宫、凌霄宝殿等。
【道观】道观是道士修炼的地方,在什么地方修建道观和修道是紧密相连的。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认为“道”是“虚无之乐,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成的。道教信仰中与“道”并提的是“德”,道教经书中解释为:“道之在我者就是德。”《自然经》中说:“德言得者,谓于道果。”所以道教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相信修道可以摆脱尘世的疾苦烦扰,生活安乐,这是一种精神修炼,目的是追求在心理上、精神上达到清静无为的出世境界。因此道教徒把“修道”放在首位。修道的方法有很多,如祈禳、存思、养性、内丹、外丹等等。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修道,无非是求“清静无为”、“离境坐忘”,都需要安静,不受外界干扰。大部分道教徒为了避开嘈杂的城市,纷纷跑到深山老林中去修道。所以虽然城市中也有道观,但大部分道观也同佛寺一样位于安静、空旷、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与世俗繁华隔绝,极力营造出道教中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境界。修道者在这样的环境清修,返璞归真,清心寡欲,加之所食纯为绿色食品,时间长了,自然集天地灵气于自身,成就仙风道骨,益寿延年。同时优美的环境对于寻访名道的病人而言也大有裨益。山上空气清新,住所幽静,正适合病人静养。听风声鸟鸣,看日升日落,参拜神仙,观摩法术,心病一除,身体自然恢复健康白云观:位于北京宣武区广安门外滨河路,是著名的道观,也是北京现存规模最大的道观建筑,始建于唐朝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现存的建筑为清代重建。
相关链接:今古奇观:酷似男女性器的阴阳泉(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