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情感梦想——缅怀父亲

(2008-03-17 16:55:05)
标签:

我记录

我的情感梦想

缅怀父亲

情感

分类: 文学艺术
缅怀父亲
文/高山寒雪
 
    再过几天,就是父亲去世一周年的祭日。
    随着时间的临近,心情也变得沉重起来。父亲生前的一些事情,就像镜头的聚焦过程,变得渐渐清晰起来。那个被称为“家”的地方,也随着双亲的先后离世,却变得逐渐模糊起来......
    我的家原来在山东省青岛市四方区昌化路西舍109号。这个地址,不知怎的,到现在竟能脱口而出,抑或是对故乡太眷恋了,这个我出生的地方一直镌刻在我的心上,终生难忘。
    从我记事起似乎就没见到过父亲,他在青岛橡胶六厂工作,每天早出晚归,我大脑里的父亲是一个十分模糊的影子。第一次感到他的存在,是他第一次带我到他的工厂,那天好像是星期六,父亲要在厂里值班,我在那里还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我在父亲值班室的后院,发现了一棵已经过了生长季节的小西瓜藤,上面居然还长出一个杏子大小的小西瓜,我问父亲能不能吃,父亲说这种西瓜是不能吃的,而且也长不大。我遗憾之余,更感到的是好奇和新鲜。
    在我上学前,我遇到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就是我的父亲。他虽然只有高小水平,但他读过私塾,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让我景仰无比。每到过年时,父亲就会把文房四宝拿出来,为家里和邻居写对联,而我就趴在桌子旁帮父亲研墨。那时父亲的臂膀和手健壮而有力,字写得刚健苍老,令我羡慕不已。以至到父亲晚年时倒酒的手哆哆嗦嗦把酒都倒了杯子外面的时候,我还时常想起他年轻时那大而有力的手。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教我写字、认字,他自己编了一套“三字经”让我写和念,那时我还没上学,但几百字的“三字经”却能倒背如流,常常令父亲感到惊讶。由于年代太久远,有许多内容我现在已记不得了,但最后那句“好孩子,千千万”至今却难以忘怀。遗憾的是,随着全家举迁宜昌,那篇父亲自编的“三字经”也不知遗落到何处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为支援三线建设,也为了养家糊口,父亲背井离乡,来到了宜昌。那时我们对宜昌一无所知,父亲每次回来探亲,就大讲宜昌的风土人情,这对从来没出过门的我们来说,极具诱惑力。尤其是听说宜昌可以放开肚子吃白花花的馒头和大米时,我们姊妹几个兴奋地直把口水往肚子里咽。因为那时在青岛已经被玉米面和地瓜干吃伤了。我们怀着无比向往的心情,等待着举家搬迁日子的到来。
    1969年10月,我们全家从青岛启程,离开了故乡,踏上了去宜昌的路程。那时大姐已经去了甘肃支援边疆,二姐则留在了青岛,父母带着三姐、哥哥、妹妹、弟弟和我一共七人浩浩荡荡来到了宜昌。
    当我们渐渐长大成人后,我们几个姊妹都在谴责父亲不该把我们带到宜昌来,宜昌怎能和青岛相媲美呢?我们异口同声地说上了父亲的当!父亲呵呵一笑说:如果不是把你们带到宜昌,恐怕吃上白花花的馒头和大米至今还是一个梦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春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