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近在咫尺,人们可以想像,从大年三十开始,铺天盖地的祝福短信,铃声此起彼伏,令人应接不暇。雅的、俗的、荤的、素的、长的、短的、假借的、比喻的、原创的、转发的、反话正说的、正话反说的等等等等,五花八门,眼花缭乱。
在这个时候,有人喜也有人忧。
镜头一:看到短信欣喜无比,迅速回复短信。有来有回,礼貌待人。
镜头二:看到短信,哑然失笑,这可能是一条幽默或荤段子,于是也回一条性质相同的短信。
镜头三:看到短信,面无表情,估计这条短信已经收到无数条了,内容完全相同,一字不差,于是转发一条与其不同的短信,算是打发了。
镜头四:节前就早准备了一条原创短信,无论谁发来短信,都是回这一条,一般情况下很难雷同。
镜头五:看到信息,无从下手,因为小时候贪玩,汉语拼音基础没打牢,或对笔画不熟,半天打不出一个字,急得乱拧,后悔小时候太贪玩。
镜头六:因方言缘故,对声母n和l、y和r分不清,或对卷舌音和翘舌音分不清,因而经常打错字,半天回不了一条信息,悔恨没生在北京或北方。
镜头七:大家都在喝酒,一人低着头忙活着,原来对手机发短信功能还不熟悉,嫌手机功能太复杂,让人找不着北。作客下来,竟不知道喝得什么酒,吃得什么菜。
镜头八:短信铃声此起彼伏,每来一条就把电话打过去,说些祝福的话,为什么?怕麻烦,哪有电话来得直接。
镜头九:除夕钟声敲过,人也疲惫不堪了,正睡得香,铃声大作,然后揉着惺忪的眼睛回短信。
镜头十:任铃声此起彼伏,我自岿然不动,无论谁来的短信,都不回复。为什么?因为他是领导,发信息的人都是他的下级,回短信太麻烦,干脆谁都不回,反正也不怕得罪他们。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