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童年趣闻 |
分类: 趣闻佚事 |
高山
1963年,我该上学了。
青岛市四方区有一所四方小学,当时很有名。我大姐和三姐都在这所小学读书,大姐已经毕业了,但她们都希望我在这所学校读书。于是,大姐和三姐带我去报名,到了哪儿,学校居然不收,说学生已经招满了。我当时心里格登一下,心想完了,我上不成学了。回到家我大哭了一场,两个姐姐都在劝我,越劝我哭得越厉害。大姐说:“这个学校上不成,咱们上别的学校。”听到这话,我才止住。
接着,我眼泪巴沙地跟着姐姐来到了青岛昌化路小学报名。这所学校是一个封闭的院子,院子地势比周围街道都低,凹在下面,一进学校门就要下一二十级台阶。这次报名很顺利,我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
就这样,青岛昌化路小学成了我学习道路上的第一所母校。
然而,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所学校每天只上四节课,上午两节,下午两节。因为学生多教室不够用,只能轮流上课。那时,我对学习渴望极了,就象一只永远吃不饱的小狗,天天盼望足够的食物。尤其是嫌作业太少,一会儿就完成了。
我的班主任姓藏,是个女老师,带着一副黑边眼镜,人漂亮也有气质,但脾气很大,我对她十分敬畏。她有严重的胃病,若哪个学生不听讲,她就会把自己的书撕掉,然后跑到教室外呕吐。因为我学习好,她从来没对我发过脾气,很喜欢我。那时实行5分制,我每次都得5分。她还有一个激励学生的办法,谁作业做的好,就把“5”写得特别大,越大说明越好。我的作业本上多次被“5”覆盖了整个版面。
就这样,藏老师就成了我上学后第一个启蒙老师。
2006-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