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2023-10-19 11:12:55)
标签:
理解导师意图不容易 |
分类: 导师的工作及研究 |
上一周与团队青年教师交谈,他说发论文太难了,最近的论文又被拒稿了。
我说:我不是帮你修改过了吗?那篇论文的研究还真不错,认真修改了,应该能录用啊,不应该被拒稿啊,现在能被我瞧上眼的论文不太多了,难道是我看走眼了。
那位青年教师说:老师,您是帮我修改了,就提了10多条,大部分都是修改建议,能直接采纳的就3条,参考意义不大。
这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啊。
我记得帮他修改时,觉得他都毕业多年了,而且自己也带博士生了,就花了1个多小时粗改了一下,提出16条修改意见,其中6条是好修改的,另外10条是改进的建议,需要完善实验内容。
结果他在我提交的好修改的建议中采纳了一半,不好修改的建议就没采纳,论文简单修改后就提交了,结果就被拒稿了。
我心里想,如果你觉得我那10条不好修改的建议有重要参考价值,一半采纳并修改了,可能论文就被录用了。
刚巧,昨天,我给我的博士生M修改了小论文,其中有3条就是修改建议,不是直接可以采纳并接收的。比如:我说你的研究采用了鲁棒控制算法,这个算法的特点就是对模型的误差变化不大时,其控制效果比较稳健,而你的数学模型辨识改进效果就是变化不大(是小折腾),从哲学上说,你这种模型辨识的创新对于用鲁棒控制算法来说意义不大,属于无病呻吟类型,如果你用了智能控制算法或者模型辨识改进超过一个范围(比如恶劣海况时辨识效果好),意义就重大了,你能补充相关实验验证就能被录用,如果不能,遇到宽松的评审专家也可能给修改机会,但那是赌运气了。
如果如果采纳我的建议,认真思考,然后改进实验设计,做出来了,学术能力和论文本身的创新性都会大幅度提升,如果忽略了,简单改进,这篇论文会有70%以上的概率被拒。
大家自己体会一下,是不是这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