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发表论文的最佳速度
(2022-08-04 11:23:57)
标签:
发表是硬道理 |
分类: 导师的工作及研究 |
我校博士生学制4年,最理想的发表记录为每年发表论文数分别为2,4,4,2,平均一年发表3篇,其中10篇为SCI非开源的一二区论文,1篇中文论文,1篇国际会议论文,这个数据是考虑了第一年要上课,最后一年要撰写学位论文,这是能争取优博的发表记录。
如果考虑有些论文不一定能发表出来,所以,博士生最理想的状态是平均3个月写一篇学术论文,太多显得不严谨、灌水。如果平均每年撰写小于1.5篇(平均8个月写一篇论文),可达到顺利毕业的底线(写学位论文前能写出5篇论文,按平均60%的录用率,则可达到录用3篇的最底线),即相当于平均14个月发表1篇论文,否则就得延期毕业。
根据这种计算,我曾经对几名3年硕士期间没发表2篇及以上论文的学生说过,他们不太适合读博,如果不改变努力科研并及时总结的态度,勉强读博了,也不能按时毕业。当然,如果学生到新学校、换新导师和新团队了,自己更努力了,再加上机缘成熟,就一切皆有可能,不在可预测的95%范围内(就像我最喜欢的宋丹丹老师没能预测杨紫能大红大紫一样,属于意外的5%)。
我的一名硕士因科研速度慢,我不太喜欢她跟我读博,当她表达要继续跟我读博的意愿时,我犹豫了好长时间,最后想,自己的学生有进取心,应该鼓励,只不过以后要不断督促并耐心指导了,我就是更累一些,最后能否顺利毕业就看她自己的造化了。欣喜的是在我不断努力下,她总算写出了第2篇小论文,前天给出了小修的评审结果,如果顺利,相当于1年多一点儿发表1篇论文,刚好在能顺利毕业的底线以上,当然,在我的督促下,她暑假开始写第3篇了,随着学术能力的提升及努力的加强,取得成果的速度会加快(会有少部分学生几乎是等速的),最后争取学校优秀也有可能。
有时,不太看好的学生,在他们坚毅的努力下,最后反而取得了较理想的结果,最初看好的学生,有时还没有优秀地毕业,应了那句俗语:偏疼的果儿不挂色儿。
博士毕业取得于多种因素:自己的努力、科研悟性、自己的积累、坚持及抗压能力、科研方法及总结能力、团队的积累、导师指导的力度、与导师的共感、实验室氛围、机缘和运气等10多个因素,而且大部分因素是动态变化及成长的,长期预测的准确度不高是可以理解的(就像手机上总给出一周的天气预报,但没多少人相信3天以上的那个预报),但对于90%的学生,导师根据其近两年的表现能预测其3年的发展情况,准确度还是较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