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教学中曲问技巧例谈

(2016-08-11 15:18:11)
标签:

黑龙江

刘正生工作室

小学语文

分类: 教研之窗

       

黑龙江 刘正生

        提问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提问设计得如何,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可谓“运筹斗室之中,决胜课堂之上”。

  提问,有直与曲之别。曲问,即迂回提问。它不从概念和定义出发,而着眼于教学实际,力求问得活,问得具体生动,从而达到曲径探微的目的。因此,它有较强的思考性,学生必须多动脑才能回答。同时,它也以其强烈的趣味性诱人探索以发现问题的真谛。

  为了探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曲问的方式,笔者通过对省内外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的分析,试归纳成如下几种,以供参考。

  1.变中求新

  实践表明,同一个问题,问的角度不同,效果也往往大不相同。教学中,应尽量避免“是不是”、“对不对”等一般化、概念化的套路,变换出较新颖的、有吸引力的问法,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研究看图学文《鸬鹚》的文章结构,教师一般这样提问:“这篇课文可以分几段?每段都写了什么?”而一位教师则一反常规地发问:“这篇看图学文是由文字描写表现的三幅画面组成的,每幅画面上有背景,有鸬鹚的形象,可课本上只画有第一幅‘待命图’。请你在文中找找看,另外是哪两幅画?”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反复思考,根据文字叙述的内容想象出不同的画面,很快“绘”出“捕鱼图”和“晚归图”。不难看出,前者是老路子直问,教得枯燥,学得乏味;而后者把形象的图画和抽象的文字联系起来,在图文结合中,既使学生发展了语言和思维,又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2.平中出奇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有一些内容,学生似乎一看就懂,处于无疑的境地,但善教者却能浅处深问,于无疑处激疑,使学生察寻常而见奇峭。如《金色的鱼钩》,从“第二天,老班长先是端来的鱼汤特别少”到“沉重极了”,写了老班长先是“笑着说”,而后“皱着眉头”,最后“露出了一丝笑意”。研读时,一位教师这样发问:“老班长前后两次笑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发言说:老班长的第一次笑是故意装出来的,是让同志们吃东西的一种“动员”,因此还不惜说了一句假话;第二次笑才是真情的笑,但也笑得非常勉强而微弱,仅是“一丝笑意”——因为毕竟东西太少了,老班长觉得自己没有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由于这个问题出乎学生的意料,他们想不到老师会在“笑”的问题上作文章,因此他们兴趣盎然地进入到思考、讨论中去了。

  3.以虚求实

  有时为了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不妨虚设一问。学生虽然不能或无须正面回答,但可促使他们有所发现。《大理石街》在记叙参观访问云南大理石街的见闻时,把想象中的大理石街作对比,把极差的工作条件、“巨大的、粗糙的石头”同“光润的、精巧的”大理石制品作对比,突出了工匠们的可敬。为了使学生了解这种对比手法,懂得大理石的美只有通过艰苦的劳动才能显现,懂得“劳动创造了美、劳动最伟大”的道理,教师开篇后故意提问:“铺满了大理石的础石街美在哪里?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学生通读课文后回答:“础石街没有铺大理石,并不美。”紧接着教师再问:“那么,作者用‘大理石街’为题究竟想赞美什么呢?”沿着这条思路,学生便会逐步深入到课文的本质。

  4.铺路搭桥

  有的问题偏难,让学生直接从正面回答很可能效果不佳。这时,教者便应铺路搭桥,迂回设问,由易到难,逐步引入。如讲授《将相和》一课,学生提出:“蔺相如曾答应完璧归赵,为什么面对秦王竟又要与璧同归于尽呢?”为帮助学生释疑,一位教师进行了类比:“你买了个大气球,你哥哥捧住想看一看,可你怎么也不肯。哥哥大喊一声:‘你再不放手,我就把气球捏碎啦!’这时你会怎么做呢?”学生答道:“马上放手呗。”教师又问:“为什么?”学生笑了:“怕哥哥真把我心爱的东西捏碎呀。”教师于是揭示道:“这事与课文内容有相似之处吗?”学生恍然大悟:蔺相如这样做是一种策略,抓住了秦王爱璧如命的心理,吓唬、要挟秦王,逼迫他妥协。这充分表现了蔺相如的临危不惧、足智多谋。至此,问题变难为易,学生的理解便顺利到位。

  5.引人矛盾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在争论中往往比单独地思考更能发挥创造性。因此,如能根据课文内容,有意识地设计有一定难度、能引起争议的问题,那么其激疑效果必然显著。

首先,可抓住课文中似是而非的矛盾现象“挑起”矛盾,以求在争论和辩驳中统一看法,正确理解课文。如教学《草地夜行》,可根据首段的环境描写是“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人物的精神状态是“拖着两条僵硬的腿,一步一挨”,到尾段则分别是“光明大路……通向……陕北”和“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对此可以提问:“文章在内容上是不是前后矛盾?”问题一下子触及了课文的根本——利用首尾环境景物、人物举动的客观矛盾,烘托人物内心感觉的主观变化,从而揭示出“要记住革命”的主题。课文中诸如此类的矛盾现象很多,例如:《挑山工》中,挑山工所走的路比游人长一倍,而所用的时间并不长;《在仙台》中,鲁迅明明是睡觉时受蚊虫叮咬,吃饭难以下咽,可他却说受到了“优待”等等。如果教者对此能予以巧妙的揭示,就无异于“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深化。

  其次,可引入错误观点,树立对立面,让学生“群起而攻之”。《草船借剑》是一篇意趣横生且富有喜剧性的历史故事。课文有意以一个“借”字来贯穿故事的全过程,突出主人公的“神机妙算”,深刻表现了文章的主题。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题眼中“借”字的特殊内涵,教学结束前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历史名著《三国演义》改写的,但有人认为题目拟错了,应改为‘草船骗箭’。因为借别人的东西一是要得到主人同意,二是要及时归还。诸葛亮却用计从曹操手里‘骗’来了十万多枝箭。对此,你有什么意见?理由是什么?”这样,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指导思辩,于“借”处深究,触发了学生的思维兴奋点,肯定比“课题中‘借’字含义是什么”这样的问法要好。

  以上仅列举了五种曲问方式,其实,远不止这些。但是不论运用何种曲问方式,都要注意“三性”,即针对性、启发性、可接受性。针对性是指问题要紧扣教材训练重点,突出教学难点,不能跑题。启发性是指问题要有思考的余地,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促成学生“愤”、“悱”的心态。可接受性是指问题要考虑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深浅适中,力求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