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学AB案例与评析
(2016-04-25 10:15:50)
标签:
黑龙江刘正生工作室小学语文桂林山水 |
分类: 教研之窗 |
同课异教(发表在《教学设计》2016年第4期)
A案
□黄海容
【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也是一篇情景并茂的佳作。文章短小精悍,语言优美,句句精彩。作者对事物能够仔细观察,能够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来突出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独具特色的美,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掌握“波澜壮阔、危峰兀立、拔地而起、奇峰罗列、怪石嶙峋”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并读出自己的体会。
3.学习写景类文章抓住景物特点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4.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为本单元的习作打基础。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行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一下祖国壮美的景色。这是(水平如镜的西湖),这是(波澜壮阔的大海),这是(怪石嶙峋的黄山),这是(危峰兀立的华山),这是(峰峦雄伟的泰山)……[通过演示文稿出示带有文字的图片,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本课要认识的生词比较多,在导入部分将要认读的词语与图片一起出示,不仅整合了教学内容,而且为后文学习《桂林山水》打下伏笔。此外这些词语中有些是本文初识的,借助图片有利于建立语感。】
2.看过了这些美景,你能不能说说你的感受?
3.但有这样一句话,不知道大家听说过吗,“桂林山水甲天下”。此刻你有什么想法?
预设:这时同学们会质疑——桂林山水真的是天下第一美吗?桂林山水为什么天下第一美?桂林山水美在何处?……
好!就让我们在这句话的后面画上一个问号,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板书课题:桂林山水。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桂林山水
【设计意图:阅读期待是引领深层次阅读的基石。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如何再次激起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的阅读期待,如何引领同学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是此处设计的着眼点。】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圈出来请教同学,再多读几遍。
2.刚才同学们认真读了课文,有没有字音的问题需要请教?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词语大家是否能读准确。
(1)自由练读本课词语:波澜壮阔、危峰兀立、拔地而起、奇峰罗列、怪石嶙峋、色彩明丽、水平如镜、峰峦雄伟、无数、翡翠、漓江 竹筏、似火、骆驼、攀登、泰山、屏障、画卷
(2)开火车读词。
3.词语内化
(1)处理“嶙峋”两个字。
大家看这两个字都是山字旁,猜猜“嶙峋”是什么意思?(嶙:山体表面岩石如鳞,叠乱起伏。)
课文中是这样使用这个词的:“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你想像一下桂林的山可能是什么样的呢?
那究竟桂林的山是不是这样的呢?一会儿我们深入的读课文。
(2)“翡翠”指的是什么,你知道吗?(出示图片)看,这就是翡翠,这也是翡翠,这还是翡翠……如果桂林的水就是这样的话,你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你想说什么?
还记得课文的第一句话吗?(桂林山水甲天下)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
(3)小结:看,如果在品读课文的时候我们也这样细细地品读词语,通过想像画面,就可以一点点掀开桂林山水的面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读一个词可以读出一幅图画,为后面学习语言文字学习提供方法、路径。】
4.词语读懂了,让我们来看课文。从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一目了然,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看紧紧抓住课题,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继续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其实写景的文章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我们还应该包括文章写出了景物的哪些特点。但这个教学内容教者放在了学习本文之后的总结部分,分散了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带着前边学习的激情尽快地走进文本阅读。】
三、品读课文
下面让我们一起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山水,寻找桂林山水与众不同的魅力。
(一)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先来领略漓江的美,边读边画,你从哪些文字中读出了与众不同的漓江。
2.同学们画出句子了吗?那就请大家再读一读你画的句子,这一次可以在句子里再圈出一两个重点的词语,结合这些词语来谈谈你看到了怎样的漓江。
[请同学结合“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语段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中请同学们谈谈从文字中你读到了怎样的漓江,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结合生活说说这个词带给你的想像,最后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来读一读。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景物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重点词语的体会与理解,帮助学生形成语感,再把自己独特的感受通过朗读展现出来。通过这一系的品读,引领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
3.小结:这就是漓江的水,它真静啊……,它真清啊……,它真绿啊……,集这样多的美景于一身,环视四周我们看到的是(漓江的水真静啊……),低头俯视我们看到是(漓江的水真清啊……),放眼看去我们看到的是(漓江的水真绿啊……)这样美的风景,不愧人们称这里“桂林山水甲天下”啊!
【设计意图:配乐导读,通过复拓的方式反复与文本对话,升华情感,达到积累的目的。】
(二)
1.还想再看看桂林的山吗?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写的就是桂林的山,让我们还用上刚才的学习方法,先来读一读课文,画一画句子,圈一圈词语,再来谈一谈体会,接着走进桂林的山。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你从哪些语句和词语中读出了与众不同的山。
[请同学结合“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语段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中请同学们谈谈从文字中你读到了怎样的山,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结合生活说说这个词带给你的想像,最后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来读一读。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景物的特点。]
3.小结:还记得课前我们欣赏过的怪石嶙峋的黄山、危峰兀立的华山和峰峦雄伟的泰山吗?现在看过了桂林的山,你有什么想说的?
所以人们称这里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设计意图:本课教学中,老师没有出示任何桂林山水的图片与视频,而是借助其它景物的图片和课文的描述,引领学生深刻地与文本对话,感悟桂林山水的美,从而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
(三)
1.即使是单看山或水,我们还没有真正走进桂林。因为在这里……
[导读: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山间……,江上……,让你感到……,真是……。]
2.课文读到这儿,你对桂林山水有怎样的评价?(学生分享体会)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桂林山水甲天下。
(四)总结
1.这篇写景的文章,刚刚上课的时候我们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是这样说的“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如果现在让你再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你会怎样来说?
2.就像写事的文章我们要抓住六要素来学习文章一样,写景的文章我们就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无论是写作还是学习文章内容都是如此。
【设计意图:梳理写景文章的规律性知识点,为整单元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1.说到写作,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写作上的特点。你特别喜欢文章的哪些表达方法呢?(可以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整理:排比的写法、对比的写法、总起——分述的写法等等)
2.作者陈淼就是用这样细腻的笔法为我们细致的刻画了桂林山水的一草一木。其实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美景,生活不缺乏美,只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你们看这是我们的校园(出示校园美景,引导学生看图表达:校园的早晨真静啊……,校园的课间……,校园的秋天……,学校操场……,宽敞的走廊……)
3.课后请同学们多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让我们也像作者一样,试着来赞美一下我们身边最熟悉的景物吧!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本单元的习作主题是写写校园的景物,在这里教师为单元习作打下伏笔,这样的片断写作将为同学们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此外在这里教师并没有过多总结本文所学习的内容,就让同学们带着“像作者一样写一写身边的景物”的期待下课,走在走廊里,走到操场上。虽然表面上下课铃声响了,但同学们新一轮的“学习”正在悄然走近……】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文章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让人感受桂林的山水之美,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是语文学习的经典篇目。
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
师:同学们,你知道这是哪里吗?
师:首先让我们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文字中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遇到难读的地方,向同桌请教,并多读几遍。
(生读)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再来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设计意图:学生边读边感知课文,既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让学生在自学中初步感知美。】
师: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总起的部分?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老师有个疑问:什么是“甲天下”呀?你知道吗?
生:“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的意思。
师:原来桂林山水天下第一,怪不得把它印在了人民币上。看,这就是桂林山水。谁来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其他同学看大屏幕,让他带领我们共同品味“桂林山水甲天下”。
(生读最后一段)
四、读写结合,品味美
师:好一个“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样的山山水水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让我们到文中的字里行间去感受。请看第二自然段,快来找一找,看看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师:谁能把这三个字连起来说一句话呢?
师:你们读得真好。作者也和你有同样的感叹,所以他挥毫笔墨,写下这样的美文。
师:你们也试着读一读吧!
(生练读第二自然段,师相机指导)
预设1:围绕漓江的“静”谈感受,指导读出漓江的“静”。
预设2:围绕漓江的“清”谈感受,指导读出漓江的“清”。
预设3:围绕漓江的“绿”谈感受,知道读出漓江的“绿”。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指名读)你读得真美啊,读出了漓江的静,读出了漓江的清,可是,还不够绿。(大屏幕出示翡翠的图片)看,这就是无暇的翡翠,多美啊!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
生读:(齐)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你们通过读就让听众感受到了漓江的绿,这就是朗读的力量。谁知道,漓江的水为什么是绿的呢?
生:漓江两岸山连山,水倒映山,山上都是绿树,所以桂林的水自然就是绿的了。
师:说到这我忽然想起我们语文七色光中的一副对联:桂林无杂木——
生:(齐)山水有清音。
师:桂林无杂木,桂林有什么树呢?桂林桂林,桂树成林。传说月亮之上有一位美女神仙,她叫嫦娥,嫦娥曾经到过这里,那时这里荒草丛生,无水无山。她便从月宫中取来桂花树种,种下漫山遍野的桂树。这桂树的香气吸引了从此经过的观世音菩萨。嫦娥接过菩萨手中的净瓶,将净瓶之水缓缓注入河道,刹那间,这里变成了山水甲天下的宝地。当嫦娥要回广寒宫的时候,百姓们都哭着来送她。为了纪念这次离别,就把这条江取名为“漓江”。
师:看来,漓江不但美,还带着神秘色彩呢!所以当作者荡舟在漓江上,看到漓江的水是那么静,不禁赞叹道——
生:(齐)漓江的水真静啊!
师:当作者在木船上,连水底小小的沙粒都能看到时,不禁再次赞叹道——
生:(齐)漓江的水真清啊!
师:当作者放眼望去,看到漓江的水那么绿,不禁又一次赞叹道——
生:(齐)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漓江的水啊,不但静,而且清,还特别绿,在别处可从未看过。难怪作者连声赞叹——
生:(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利用大屏幕渐次隐匿语句的方法引导复原朗读: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_________;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_________;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_________。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____________________;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__________________。
漓江的水_________,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漓江的水_________,清得____________________;漓江的水___________,绿得__________________。
生不借助提示文字独立背诵)
师:接下来咱们也试着仿写一下这样的段落。老师给你几个小提示。大屏幕出示:
树上的苹果真____啊,_____得__________;
树上的苹果真____啊,_____得__________;
树上的苹果真____啊,_____得__________。
家乡的树真____啊,_____得__________;
家乡的树真____啊,_____得__________;
家乡的树真____啊,_____得__________。
我的妈妈真____啊,_______________;
我的妈妈真____啊,_______________;
我的妈妈真____啊,_______________。
(生思考、动笔,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生汇报)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和身边生活紧密联系,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的探究得以扩展,美的感受得以迁移和延伸】
师:你们真是一个个妙笔生花的小作家呀,不但善于思考,还善于倾听!让我们再回到桂林山水,随着船在前进,岸在后移,我们就可以观赏到很多桂林的山了。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呢?浏览课文,找到重点字词。
(生浏览课文,圈画)
师:文中有哪些四字词语体现出它的奇、秀、险了呢?
生汇报:奇: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秀:色彩明丽,倒映水中;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生如有不懂的词语,师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原来我们通过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很容易理解陌生的词语。你们真棒!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奇秀险?
(生读)
五、深化主题,升华情感
师:这静、清、绿,这奇、秀、险,让我们再次感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
生:(齐)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课文学完了,按照我们以往的惯例,谁愿意到讲台上来和老师共同完成这一课的板书?
(两位学生和老师一起完成板书,分享板书设计和对课文的感悟。)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拓展延伸。通过板书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过程,推动课堂中由“教”而转向“学”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提升学生的审美和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
AB案对比评析
□刘正生
1.重视朗读与积累。两份设计都重视学生的读书实践,或自由读,或范读,或配乐读,或品读,或评读,引导学生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花大量时间这样反复地读是有道理的。首先,《桂林山水》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句子结构特点突出,有层迭,有气势,读起来琅琅上口。课文的大多数句子极富描述性,很容易激发想象,产生内心视象,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容易有身临其境之感。再加上句子情感丰富而明显,能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两个教者正是根据课文内容的语言特色,设计了以读为本的教学总思路。如果舍弃了读,而去分析、讲解、问答,则不但糟蹋了这样文质兼美的课文,而且使课堂变得索然无味。在读的同时,教师随着读的内容,对一些关键词语进行点拔,往往是三言两语,极其简单明快。这种点拨与贯穿全课的读相得益彰,是两份设计的鲜明特点。学习语文需要日常的积累,没有积累的语言是苍白的,没有积累的学习是徒劳的。两份设计都重视积累,第二份设计初读课文时对词语的认读、想象内化突出的是词语的积累,而第一份设计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提示背诵“桂林的水”,这是段落的积累。
2.重视言语表达的赏析与训练。经典作品都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其遣词用句精当,描写叙事富于表现力,意蕴丰富,可供鉴赏与挖掘的地方很多。两份设计通过想象画面法、诵读感悟法、批文入情法、联想再现法等等,对课文中的精彩语段、句子、词语进行品味,揣摩语言艺术的精妙,深入理解文本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第二份设计在最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及经验,对文本结构、语言表现方式,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让学生从中获得启迪和领悟,并且布置了写校园景物的片段练习。而第一份设计通过课内仿写体现对语言表达训练的重视。
当然两份设计也有许多不同点,各有独到之处。比如第一份设计在教学目标设计上有方法有策略,具体、明晰,可操作性很强;处理“嶙峋”一词,先猜猜“嶙峋”是什么意思,再想象画面,从而引导感受文字的魅力;为呵护学生的想象力,没有出示任何桂林山水的图片与视频,而是借助其它景物的图片和课文的描述,引领学生深刻地与文本对话,感悟桂林山水的美,从而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第二份设计用20元人民币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可亲可近,平中见奇;结合教科版教材引入了名联“桂林无杂木,山水有清音”以及漓江的传说给桂林山水不但为朗读做了铺垫,也增加了文化的厚重感。
(作者单位:黑龙江哈尔滨市双城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