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月光曲》教学设计

(2013-03-22 16:19:03)
标签:

黑龙江

教科版

刘正生名师工作室

分类: 教研之窗

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月光曲》教学设计

                   双城市新兴镇中心校  王敬波

设计理念:

体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这一课程性质,以朗读这种有效方式,走入文中的意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掌握由现实产生联想这一表达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使学生在精神上受到熏陶感染,丰富学生的情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容,并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

3.贝多芬情感变化的原因,能够分辨出描写联想和写实的句子,并能运用联想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

4.学会该认的6个生字,掌握会写的9个生字,背诵第八、九自然段。

学习重难点:目标2.3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1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和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随后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你还认识这个人吗,他就是我们曾经了解的不畏权贵的贝多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贝多芬创作乐曲的传说,看看你对他又有了什么样的认识,而他创作的这首著名的曲子叫做《月光曲》。

设计意图:调动原有认知,引向对人物新的认识,激发起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

2.出示三组词语:读准确并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贝多芬    谱写      琴键       陌生人

茅屋      盲姑娘     恬静       陶醉

     霎时间    一缕      微波粼粼   波涛汹涌

3.点名朗读课文

4.选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品读课文,领略音乐美、情感美、语言美。

是什么激发了贝多芬的灵感,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设计意图:这一问题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以此切入,可以直接抓住文章的主干

(一)为什么贝多芬会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奏乐曲?(引出三自然段)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从这段话中你听出了什么弦外之音,话外之意?

(1) 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

3)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

(感情朗读体会)

师:盲姑娘这么贫穷,却这么懂事,虽然双目失明却对音乐无比的热爱,贝多芬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

过渡语:一曲终了,贝多芬又为姑娘弹奏了第二曲,(引出六、七自然段)。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段,你是不是有什么疑问?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你爱听吗?我再给你弹一首吧。”

预设问题一:为什么盲姑娘听完后就猜到是贝多芬?

预设问题二:为什么贝多芬没有回答?

预设问题三:贝多芬为什么又为盲姑娘弹奏了第二首曲子?

通过梳理问题使学生明白,贝多芬为遇到知音而内心激动,有感而发,情不自禁的为盲姑娘弹奏了第二首曲子。

材料补充:(出示知音一词的由来)

“知音”一词出自《列子·汤问》。

《列子·汤问》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伯牙弹琴,弹到描写高山时的曲调,在旁听琴的钟子期就说:“善哉,巍峨兮若泰山。”弹到描写流水的曲调时就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认为没有人比钟子期更懂得他的音乐。后来人们就用“知音”来指了解自己特长的人。

(感情朗读)

过渡语:除了上述的两个原因外,还有别的原因激发了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吗?(引出八自然段。)

语段三: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从窗子照进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都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1.      清幽的意思(清静而悠远)

2.      朗读体会优美的意境

3.      贝多芬望着兄妹俩,心里在想些什么,学生动笔写一写。

(清凉如水的月光下,一切是那么朦胧,那么美,就连破旧的茅屋也显的具有诗情画意。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此情此景,深深打动了贝多芬,他“望了望”穷兄妹俩,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是啊,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而又爱好音乐的人们。这样想着,他情不自禁的按起琴键来。)

4.指导背诵第八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语段的品读,让学生明确因为对盲姑娘的同情,以及对知音的感谢,是《月光曲》形成的重要原因,同时想象练笔,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与过程,同时也对贝多芬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关于《月光曲》的具体内容,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课时

一、回顾上文,赏析乐曲

1.说说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世界名曲《月光曲》(引出第九自然段)

3.学生以多种朗读方式品味这段语言文字,体会月光曲的意境,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画面。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4.引导背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学生多内容的理解,在朗读中进入美得意境,引发情感,产生共鸣,读中感悟美的语言,最后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5.请大家再次朗读八、九自然段,用“~~”画出表示实在事物的句子,用“——”画出由实际事物产生的联想的句子。

6.学生读、画——指名回答——分别读实在的和联想的句子。

二、品悟写法,扎实训练

1.同学们,第八、九自然段最大的特点是根据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文章内容更具体、更丰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习作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的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更加深刻!      (齐读)

2.阅读下面的片段,用﹏画出描写实实在在的事物的句子,用——画出描写联想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借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这个环节,学生亲历了概括、表达、训练的过程。

三、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同学们,不同的人欣赏音乐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请欣赏贝多芬的钢琴曲《致爱丽丝》,这首曲子的曲调和《月光曲》可不一样,插上你想象的翅膀,把你联想到的写成一段话。我静静地听着,--------------------------------------------------------------------------------------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学会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学会阅读和表达。因此,我设计了这个环节,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一段话,进一步训练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布置作业

1.今天这堂课,我们领略了月光曲的美,并对音乐展开了丰富的联想。音乐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可以愉悦我们的心灵,还可以培养我们丰富的想象力。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去搜集一些世界名曲来听一听,像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肖邦……这些著名音乐家的乐曲,将会给你美得享受。

2.本文只是一个传说,表达了人们的一个美好的意愿,如果是你,你觉得《月光曲》还有可能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也来试试写一个美好的传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