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月光曲》教材解读

(2013-03-22 16:15:32)
标签:

黑龙江

教科版

刘正生名师工作室

 

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月光曲》教材解读

                 双城市新兴中心校  吴冬梅

《月光曲》是教科版五年下册三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本单元教材以艺术家为主题编写。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二是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深刻。我们的解读可以用一句概括:听一支曲子,抓两条线,赏三幅画,感受四种美。

一支曲子

即《月光曲》,贝多芬1801年在经历情感波折后创作的钢琴奏鸣曲。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后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因而得名月光曲。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

本课写的是关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一个传说。偶然的机会贝多芬被一对穷苦兄妹的境遇感动而触发了灵感,即兴创作此曲,因为这个传说体现了贝多芬同情贫苦人民的善良品格,所以流传甚广。本文意境优美,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难点是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因为它关系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来自何处,到底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而谱成此曲呢?分析文本时就要抓住这贯穿全文的两条主线来理清文章脉络。

两条主线

五年级,已经步入了高年级阶段,所学的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深,整体把握一篇文章,抓住课文主线是必要的。《月光曲》一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小路上散步→走近茅屋→走进茅屋→弹奏一曲→创作《月光曲》→记录曲谱;暗线是贝多芬的感情发展:听到钢琴声(好奇),走近茅屋听到对话(同情),遇到知音(激动),看到月光(激情)。这种感情的发展与盲姑娘对音乐的喜爱的感情是交织在一起的。教学时,我们抓住明暗两条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月光曲》,以及在创作进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三幅画面

我曾反复听《月光曲》这首曲子,觉得这曲中所展现出来的优美、和谐的旋律是非常动听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也为学生播放了这首曲子,让他们从感官上去了解,让他们在读和听的过程中去感受。

在教学第八、九自然段时应引导学生分清课文中的事物与联想。让学生先读文,再看图,知道哪些语句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如,贝多芬面对纯洁、善良、酷爱音乐的盲姑娘,思绪万千,心情激荡,决定再给她弹一首曲子。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屋里显得格外清幽,这些描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贝多芬时弹起的《月光曲》,正是从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音乐联想。“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是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景象的变化,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丰富的联想!如果去掉这些联想的句子,只是实实在在的事物,这段文字就失去了一大半的美。通过学生的比较阅读,教师总结:平时观察时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具体,并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文中的词句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到海面由平静──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高亢激昂。

四种美

课文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无论是乐曲、语言、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我们可以从生动的语句中感受文之美;从优美的乐曲中品味艺术美;从画面的描绘丰富的象想中体会意境美;这些前文已经提到此处就不再重复,除了这些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是从鲜明的形象中领略人格美。

贝多芬有这样一句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从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奏乐曲这一故事中,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不辞劳苦,一心为民作曲弹琴的精神。作为劳苦大众的代表穷兄妹俩,他们生活很困苦,但十分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态度。穷兄妹俩能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依为命,这种善良的品性正是审美教育的“源流”。

以上是我们对于《月光曲》一文粗浅片面分析,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