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香《火烧云》教学实录
(2012-03-16 13:26:41)
标签:
火烧云实录评课刘正生双城杂谈 |
分类: 教研之窗 |
刘正生:近日,在实验小学举行了小学语文教材培训会,实验小学李金香老师做了四年级《火烧云》一课,欢迎各地的老师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设计理念:
一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是从语文课程角度出发,变“教课文”为“用课文教语文”。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交流,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和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的变化。
2.学习作者在观察中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大胆想象,培养学生展开丰富想象的能力。
3.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4.培养学生善于摘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的良 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
四、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和想象作者所描绘的多彩画面,感悟火烧云的绚丽多姿和丰富多变。
五、教学流程:
(一)导语激情,引入新课
师:这几天由于气候原因很多同学都发烧了,烧了好几天,妈妈可心疼了,一听说发烧大家都非常害怕。有一种事物,他可爱发烧了,每天早晨和晚上他都朝着太阳喊:“我要发烧!我要发烧!”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主人公“火烧云”。(板书:火烧云)
师:谁注意观察过火烧云,给我们描述一下。(没人举手)
师:咱班学生大多住在城市里,高楼大厦遮挡了我们的视线,视野的狭小使我们常常忽略了这美妙的自然景观,老师找了几幅火烧云的图片,请大家欣赏一下。
(出示:红彤彤、笑盈盈、金灿灿、一模一样、模糊)
.师:自己练练读这句话,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形态。因为火烧云是动的,变化的,不能叫“形状”。
师:你很会思考问题。(板书:态)
师:火烧云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看你读懂了什么,从哪读懂的?还有什么不懂的?
生:形态变化除了多以外,还有快。
(学生练读,指生读)
(四)体会写法,练习仿写
师:作者是怎样把火烧云写得如此各具形态、栩栩如生的呢?请小组同学交流,研究四~六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小组交流)
生:我觉得“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这是看到的,“像是在等着有人骑到它背上,它才站起来似的”是想到的。
师:也就是说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在一起。把火烧云写得很美。(板书:看、想)
师:我们再细研究他的写法。“天空出现一匹马”是“出现”;“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是在等着有人骑到它背上,它才站起来似的”是“样子”;“ 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马腿伸开了,马脖子也长了,一条马尾巴却不见了”是变化;“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就变模糊了”是“消失”。
(五)回归整体,激发情感
2.学了这篇课文,你想给自己设计什么作业?
《火烧云》教学反思:
一节课40分钟,练习朗读、指导朗读、背诵喜欢的段落是必须完成的,除了这些,还能剩多长时间呢?因此,我又经过苦苦的筛选,从学生的角度去衡量我的设想,看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经过反复思考、反复琢磨,在不脱离文本的情况下主要设计了三个语言练习。即:
一、用“烧”和用“红”的比较。目的是培养学生“咬文嚼字”、推敲词语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这处学生说的挺好,特别让我欣慰的是说的最好的孩子是我班平时语文能力最差的学生,不能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呀。(愉悦)
二、仿“红通通”“葡萄灰”的形式讲颜色。我原以为这种词语训练的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没想到“火烧云的颜色”限制了思维,使孩子们思路不开阔,只有个别孩子说上来。因为时间有限,如果再引导又要耽误时间,只好草草收兵。(惋惜)
三、仿写火烧云形态变化的练习,我先引导学生领会方法,再指导运用,使学生说的时候有方法可依。试课时借班学生说的特别好,我班学生今天稍逊一筹,虽然学生站起来说的也挺好,但气氛不够热烈。是不是因为听课的老师太多,学生身边都坐着听课的老师,孩子紧张呢?明显是主观不努力,客观找原因。(迷茫)
今早我有个突发奇想,觉得梳理写作顺序时,原定的“消失”一词,我觉得不恰当。“消失”就是什么也没有了,实际上云还在,只是因为太阳升高或落山使云没有了美丽的外衣。想来想去,觉得叫“退烧”比较恰当,既形象又生动。如果这样,火烧云发生就应该叫“发烧”。虽然我自己觉得很贴切,但今天场面太大,还是慎用。于是,纠结了一阵,罢了,保险起见吧。还是写各个资料可见的“消失”。(不情愿)
有留心到我说这段话的老师把你的见解留给我好吗?
欢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