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一桩难判的案件,苏东坡成为了官员的表率

标签:
苏东坡 |
分类: 读史感悟 |
了解苏东坡的人都知道,他仕途不顺,屡遭贬谪,流离失所,辗转半生。可即便如此,一向极富才情和善爱的他,却总能因地制宜,在地方上做出不俗的成绩,造福百姓,也因此留下了不少传诵至今的佳话。
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期间,曾遇到过一个棘手的案件,好在他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完美地解决了问题,让原告和被告都满意而归。这个故事载于北宋何薳的《春渚纪闻》。
一日,一个绸缎商人将一个制扇商人告到了公堂。原来制扇商曾向绸缎商赊了价值两万贯钱的绫绢,用来制作团扇,谁知那年夏天杭州多雨凉爽,他做好的扇子根本卖不出去,加上家中老父病故,办丧事花费了一大笔银子,眼看着货款赊账期限已过,可是他实在没有能力偿还。这样的窘境之下,无可奈何的绸缎商只得拖着制扇商,找到了当时负责审理案件的苏东坡。
东坡听罢两人的陈述,觉得双方都情有可原。对绸缎商来说,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可是如果硬逼着制扇商偿还,他势必家破人亡,终会酿成惨剧。
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既帮助制扇商,又保护绸缎商的利益呢?
苏东坡思来想去,突然计从心来。他让制扇商取来20把上好的团扇,在扇面点染竹石草木、题写诗词小文,最后署上自己的名号。一转眼,素白的团扇变成了东坡字画艺术品。然后他嘱咐制扇商将这20把扇子拿去集市上售卖,并且每把一定要卖到一千文。
结果可想而知,制扇商到了集市,摆好小摊,刚将艺术团扇放到货架上,仰慕东坡字画的粉丝们闻讯接踵而来,大家一阵疯抢,20把扇子眨眼便换来了两万贯钱。
最终,绸缎商的权益得到了保护,制画商轻轻松松还了债,法律的权威得到了应有的维护,皆大欢喜。
其实,如果我们细究一下,不难发觉,苏东坡审案似乎存在执法不严、以情代法的嫌疑,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不擅严苛执法,正是因为他做事总是以百姓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而非为办案而办案,为执法而执法。他很清楚,法为人服务,法律不外乎人情,他满溢人情味的办案背后恰恰印证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如果上述事件只反映了东坡办案“以情代法”,那下面这个故事更证明了他“违法不究”。
这次,苏东坡审理一桩涉嫌偷税的案件,嫌疑人是一位年近六旬、须发花白的老翁。
税务官查获他随身携带的两个巨大的包裹里全是上好的麻纱,包裹外写着:“翰林学士知制诰苏某封寄京师苏侍郎收”。
翰林学士知制诰苏某不就是苏东坡吗?看来这个人不仅偷税,居然还斗胆冒了东坡的名。
苏东坡强压怒火,细问究竟,原来老翁是一福建的乡贡举人,名叫吴味道,准备上京参加科举。因苦无川资,亲戚朋友凑钱买了两百匹当地特产建阳纱,让他带到开封变卖,好做盘缠。依照北宋税务制度,携带上好麻纱从福建到外地,沿途都得抽税,等到开封变现除去税费就所剩无几了。
吴味道素闻苏东坡兄弟名气大又乐于奖掖文士,于是决定出此下策,盗用其名以避税,谁料到真正的苏东坡这里被抓了个正着。
面对这个贫寒落魄的老书生,苏东坡方才的怒气很快烟消云散,他揭去包裹上的旧封,提笔重新写下:“龙图阁学士、钤辖浙西路兵马知杭州府苏某封寄京师竹竿巷苏学士”。
原来此时苏辙已迁任翰林学士,老翁消息不灵通,之前写的都是旧职。
苏东坡笑着安慰吴味道:“前辈,这回真是苏知府寄给苏学士的包裹,你可以放心了,以后不会有人为难你了。”说完,他还写了一封信,让吴味道带给弟弟,嘱咐苏辙好好关照这位不坠青云之志的老者。
吴味道喜出望外,感恩涕零,又踏征途。
第二年,他不负期待,高中进士,立马写信给东坡表达感激之情。后来他路过杭州,苏轼还特意请他到自己家中小住了几日。
这个故事见于宋人周煇笔记《清波别志》。
没有超逸的才艺,空有善心,只能让将造福社会的夙愿流于虚无;没有善意,光有才情,可能步入歧途,沦为社会的祸害。为官之道,需要才华,更需要“先忧后乐”的善良和胸怀。
很多官员记得“学而优则仕”的古训,却忘了后面还有一句“仕而优则学”。磨砺才德,方能为官;为官之后,更应提升才德。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如此,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