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子】
落梅冬尽,斜月半窗。春风不展蹙眉归,酒醒别绪低垂。
容易如昨,断云远坠。晓来梦萦几经回?点点是多情泪。
一
前段时间,无意中翻出几年前黎明和章子怡主演的一部电影《梅兰芳》,才看了一半,便失望不已。黎明扮演的梅兰芳,儒雅有余,灵动不足;而章子怡的孟小冬,柔弱有余,英气不足,完全看不到现实中“冬皇”干脆果决、独断独行的霸气。要知道当年刚离婚的孟小冬在天津《大公报》第一版,接连三天刊登启事,澄明与梅兰芳之间的恩怨纠葛,那刚正爽利、帅真任性的作风,恐怕连许多铮铮男儿都难以望其项背。
据说,分手时,孟小冬禁不住压抑已久的心绪,对梅兰芳放出了狠话:“我以后要么不唱戏,再唱戏不会比你差;今后要么不嫁人,再嫁人也绝不会比你差。”一字一顿,掷地有声。离婚后,她再度苦练唱功、登台唱戏,红极一时。后来,嫁给了自己的忠实粉丝、叱咤上海滩的青帮大佬杜月笙,享受宠爱和敬重。
分手时放狠话不难,难的是让自己曾经赌气时许下的誓言一一实现,说到做到,这才是一个女人给自己长的最大的脸面。那怕这气势满满的脸面背后,其实充盈着太多辛酸。
二
孟小冬出生于梨园世家,五岁学艺,七岁登台。她天赋极高,加上练功刻苦悟性好,很快便有了一些名气,被誉为“冬皇”。当时的剧评人评价她:“生得一副好嗓子,最难得的是没有雌音,这在千千万万人里是难得一见的,在女须生地界,不敢说后无来者,至少可说是前无古人。”
一向反对旧剧的胡适也对孟小冬禁不住夸赞:“身段、扮相、做工毫无女子之气,真是好极了。”而且孟小冬非常漂亮,袁世凯的女婿薛观澜曾将数十位以美貌著称的坤伶与孟小冬相比,结论是“无一能及孟小冬”。
戏剧事业发展得顺风顺水的她,在十八岁偶遇另一座高峰梅兰芳,从此漂亮的人生发生了急速转折。
和梅兰芳的邂逅,说来也颇有些戏剧性。1926年,中法实业银行总裁、北洋政府财政总长王克敏五十大寿,邀请了许多京剧名角唱堂会。席间有人突发奇想,提议由梅兰芳和孟小冬合演一出《游龙戏凤》。孟小冬扮演风流倜傥的正德皇帝,梅兰芳扮演机警可人的李凤姐。
台上乾坤颠倒的打情骂俏,让台下观众看得如痴如醉、兴趣盎然。后来,他们还一起出演了《四郎探母》、《二进宫》,每一出戏都是棋逢对手、配合默契、场场爆满。
台上的梅孟,一个是旦角之王,一个是须生之皇,天生一对,台下的他们假戏真做,因戏生情,居然真的走到了一起。
三
彼时,梅兰芳家里已有两房妻子,原配王明华为梅兰芳生一儿一女后,为了更好地照顾梅兰芳的饮食起居、演出应酬,领风气之先的她做了绝育手术,谁知后来一儿一女先后夭折,王明华伤心过度一病不起。梅兰芳不仅是单传,而且其伯父也无子,肩负着两房传宗接代、开枝散叶的重任。后来,权衡之下,娶了福芝芳,兼祧两房都属正妻。
然而,据说,当时病中的梅大奶奶因着自己肺病太重,恐无生存的希望,便提出让孟小冬做继室,一来成全梅孟之好,二来她素不喜欢福芝芳的为人,刚好借此打压。
1927年春,19岁的孟小冬嫁给了33岁的梅兰芳。婚后,孟小冬没住进梅家,而是在城东内务部街租了一个院落单过。
新婚伊始,二人也曾经历了一段快乐的时光,如今还能见着一张老照片:梅兰芳用手指做出一只鹅头的造型,投影在墙壁上。照片右边是孟小冬的题字:“你在那里做什么啊?”左边是梅兰芳的回答:“我在这里作鹅影呢。”电影《梅兰芳》中,孙红雷扮演的邱如白(原型齐如山)曾对孟小冬说过一句话:“梅兰芳这些年取得的成就,都是从寂寞里来的。”熟知梅兰芳的人都知道,他一向儒雅自持,寡言雅致,极少说笑。能留下如此俏皮可爱的话语,可见爱情确实可以让一个常年孤寂冷清的人变得开怀炽热。
孟小冬既已为他人妇,以当时的世俗眼光,是不能继续在外面抛头露面演出了。此后,她真想唱了,也只能躲在家里吊吊嗓子,唱一段“谗臣当道谋汉朝,楚汉相争动枪刀”。如果没有出现后来的那些风波,她或许只能渐渐褪去生命中那些刚直果敢的男儿气,卸下艺术天赋,屈居于一座高峰之下,安心地当她的后方贤妻。
婚后一年,有一位孟小冬的铁杆戏迷李志刚得知孟小冬与梅兰芳结婚且再不登台,心急如焚,一气之下便带上枪要与梅兰芳火拼。混乱之中,李志刚打死了调解人,自己也被当场击毙,枭首示众。不知是因为在此次枪击事件中受了惊吓,还是担心自己的声誉有损,梅兰芳开始冷落孟小冬,梅党也逐渐对孟小冬有了坏印象。
四
1930年,梅兰芳的伯母过世,孟小冬特意剪了短发,头戴百花,身着素服,去梅家吊唁,却被身怀六甲的福芝芳拦在了门外,她撒泼道,如果孟小冬敢进这个门,便和肚子里的孩子跟她拼了。正僵持不下时,孟小冬看到梅兰芳走了出来,她眼里闪现出了幸福的期望,可是,梅只是看着孟小冬柔声地劝她先回去。
就这样一个轻柔无谓的态度,彻底击垮了孟小冬对梅兰芳最后的一丝希望。爱情的小舟,说翻就翻。
婚后,她一直极力埋藏着性子里的锋芒,忘却她曾经“冬皇”的辉煌,只想洗去荣光、做她温柔平凡的贤内助。于是,她一直隐忍,忍受梅兰芳的软弱、福芝芳的霸道。可是,人善被人欺啊!有时候,我们的善良,必须带些锋芒。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骨子里心高气傲的孟小冬哪里受得了这番羞辱,很快便做出了离婚的决定。1933年9月,她在《大公报》头版连登三日的离婚声明:“冬当时年岁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听介绍人主持。名定兼祧,尽人皆知。乃兰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实践前言,致名分顿失保障。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据说,事后,梅兰芳曾亲自向她赔礼,希望挽回。可是“冬皇”心意既定决不更改。
一个回眸,山河已流转;一个转身,彼此是故人。哀莫大于心不死,幸莫大于死彻底。孟小冬的心已死,义无反顾。
恢复自由之身后,她在北京拜余叔岩为师,成为余晚年唯一承认的女弟子。重新登台很快便博得了满堂喝彩。“冬皇”之誉,比从前更盛。后来,她又遇到了一季春天,那个她再嫁男人,无论声明地位,还是待她的情谊,确实不在梅兰芳之下,他便是上海青帮头目杜月笙。
五
杜月笙,一个20世界上海滩极富传奇色彩的大人物,他从一个小瘪三混进十里洋场,成为上海最大的黑帮帮主,他的势力渗透进了当时的政界、军界、经济界、文化界等各个方面。
然而传奇也好,权势也罢。在孟小冬看来,杜月笙只是一个可以依靠、给她温柔和宠爱的男人。他一直是孟小冬的粉丝,不仅爱慕她美丽的容颜,更欣赏她卓绝的艺术才情。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女人,找到一个足以依靠又真爱自己的人不容易,尽管此时的孟小冬还是无名无分。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孟小冬随杜月笙一家迁居香港。临行前,孟小冬只是随口说了一句:“我跟着去,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跟了他那么久,是该还她个名分了。于是,此时已然63岁、一身病痛、每天离不开氧气瓶的杜月笙,不顾家人的阻扰,给了孟小冬一场迟到的婚礼,这一年她42岁。
婚礼那天,孟小冬心情特别好,脸色红润、笑语爽朗;重病的杜月笙也强打着精神,笑容可掬地迎接前来祝贺的亲朋。孟小冬心满意足地做了杜月笙的五姨太,杜月笙戏称这位最爱的女人为“妈咪”。
人生,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当我们熬过生命中最绝望的时刻,辗转许多地方,抖落一身尘土,或许就可披上一身星光。
六
杜月笙的一生虽然做过不少非法的勾当,但也有过许多救助灾民、支持抗日方面的举措,拥有很高的社会威望,他有句名言:“别人存钱,我存交情。钱有花完的时候,交情花不完。”真是满溢的人情味。
抗战期间,梅兰芳寓居上海,拒绝为日本人演出,蓄须明志,靠卖字画维持一家人的开销,生活艰难。对于梅兰芳在国族大义上表现出的坚定原则,杜月笙十分钦佩,经常让账房先生偷偷去找梅兰芳买画,帮助他度过难关。
杜月笙去世前,把妻妾子女全部叫到身边,当着他们的面,亲手烧毁了别人写给他的借据,他的意思很明确:一是我杜月笙不是一个把钱看得很重的人,如今时局不好,借给别人的钱就当做慈善,不用还了;二则这些人只是欠我杜月笙的钱,你们别想以我的名义到处催债,坏我的名声。
处置遗产时,一生散财无数的杜月笙的身边仅有10万美元。孟小冬分得1万美元。杜月笙死后,孟小冬独居香港,深居简出,专心教授弟子。后来又辗转去了台湾。在台湾度过了一生中最后的时光。
台湾主持人蔡康永曾随父亲拜访过孟小冬,后来回忆道:“我看看老太太,想看出点‘冬皇’派头,但只记得望去一片片影影绰绰,灰扑扑的,实在看不出‘冬皇’的架势,我那时还不懂得:无论你是哪界的帝,哪界的皇,一被岁月搓洗,都只能渐渐化为灰扑扑的影子。”
七
孟小冬直至去世,房间一直摆着两个人的照片,一个是恩师余叔岩,一个就是前夫梅兰芳。
离婚后的梅兰芳,曾在朋友的陪同下,亲自去香港看望孟小冬,只是当时两人相见只有普通的寒暄,除此之外,再无多余的话了。
笔落至此,想起了拜伦的《春逝》里的句子:若我会见到你,事隔经年,我如何和你打招呼,以眼泪,以沉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