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卓文君:她的诗句成为甄嬛的愿景

(2016-05-01 18:36:47)
标签:

卓文君

司马相如

分类: 读史感悟

      

       看《甄嬛传》,牢牢记住了两句诗: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这是甄嬛的人生愿景,也是古往今来,太多女子的渴求与夙愿。可惜实现者,寥寥无几。

       这两句诗出自《白头吟》,作者是西汉才女卓文君。诗中写的是对忠贞的爱情的向往,她当时面临的,却是爱人司马相如兵临城下的背叛。

       故事有点长,我们从头说起。

 

      

       司马相如是四川成都人,早年仕途不得志,年纪轻轻便退隐川蜀,前往临邛投奔好友当地县令王吉。一次临邛首富卓万孙宴请宾客,为显风雅,特邀请司马相如做客。

       饮宴正欢处,司马相如应邀,拿出当年梁王所赠的绿绮琴,巧妙地躲过自己口吃的缺陷,伴着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琴音,他清朗悠扬地唱道: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众嘉宾掌声雷动,却无人听懂曲中的旁白,俱是一副赞赏却懵懂的神态。唯有帘幕背后,云鬓横斜、钗光旖旎、锦绣金服,裹藏着一颗悸动不安的少女心。这颗心,已经很久不曾被打动过了。她便是卓万孙的千金——卓文君。

       卓文君早在十六岁时嫁了人,少年夫妻倒也乐得逍遥,可惜短短几年,丈夫去死去,父亲心疼女儿,将她接回娘家,供她锦衣玉食,让她读书作画。

       光阴皎洁,当年她以杨柳的风姿摇摆着人生的河岸,花月正春风,以为从此无风无雨,静度余生。却不曾想,在此时,那颗沉寂已久的心,开始了从未得有的搏动,那么强烈,那样放肆。

       别人听不懂的心思,她却懂了,他夸她高贵似凰,他在求她,果真声声入心啊!

 

      

       不知道是怎样红着面颊、羞着凡心地退居内堂,怎么在浑噩之中熬过了白天。

       夜晚终于来临,风轻风过、花朵烦乱,文君飞快地掠过卓府大院,直奔司马相如的住处。

       文君夜奔,她抛却了万贯家财、一生名节,只为奔赴一场未知的爱情。这样的胆色和性情,真是令千年之后的我们,都自叹不如。

       先回司马相如成都老家,家徒四壁,实在无以为生。他们又回到临邛开了一家小酒馆。文君抛下千金之躯,当垆卖酒。相如脱下文人的装扮,换上粗布衫,在酒馆当起了跑堂,与伙计一起洗碗刷碟。

       这一招应该是卓文君使的苦肉计,不然去哪里做买卖不好,非得回到临邛,在父亲的眼皮子底下开起酒馆。她知道,要不了多久,好面子的父亲就会在舆论的压力面前,阻止他们的荒唐。果然,父亲认输了,他来了,送来钱一百万,仆众一百人。

       日子总算寂静富有了起来,终于可以享受赌书兼泼茶、诗酒趁年华的神仙生活了。可惜,几孤风月,屡变星霜。危机悄无声息地来袭。

 

      

       司马相如二十几岁时,曾花钱捐了个小官,做汉景帝的武骑。他擅长写赋,汉景帝却不好辞赋。眼见着出头无期,他因病退辞,前往梁地会见一个朋友,结识了梁王,并为梁王写了一篇《子虚赋》。

       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继位,一次偶然的机会,武帝读到了《子虚赋》,以为古人所作,哀叹自己不能与作者生在同一时代。

       说来也巧,一旁侍奉皇帝的太监杨得意,和司马相如是老乡,便告诉武帝,这篇赋的作者司马相如是自己的老乡,目前正在四川。

       武帝大喜,立即召见司马相如。相如火速觐见,告诉武帝:《子虚赋》只是写诸侯打猎的情景,场面太局限,如果皇上喜欢,请允许他再写一篇天子打猎的《上林赋》。此赋一出,果然龙颜大悦,随后司马相如被封为郎,留京城为官。相如不负众望,漂亮地完成了两件皇帝交代的政治任务,一时风光无限。

       文君在家乡也得知了消息,心怀安慰,满足而幸福。如果说,婚姻于她而言,是一场豪赌,那她真是赢得漂亮。

 

      

       可惜,乐极生悲。

       那个已经五年多不曾回家的男人,纵然曾经浓情蜜意,却难说还对你保有从前的情谊。

流年暗中偷换。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完整的四季,爱情早已冷却成了亲情。孤身一人时,她常跌进往昔中发呆,一寸相思一寸灰。睡梦中,风吹起一朵年华,飞旋,而后倾塌。

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此时的他,名气大了,交流广阔,眠花宿柳变得稀疏平常,渐渐便有了纳妾的心,并写来一封家书,寥寥十三个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唯独没有“亿”,即无“意”,说明我对你已然没有情意了。

       读完信,悲伤落进了她的腹腔,随后愤慨的诗意从紧握的笔尖流出,浩荡畅然:

       一别之后,二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曲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君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火红,偏遭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恨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你司马相如是一代才子,我卓文君也不赖。若玩起文字游戏,还真当我玩不过你吗?此外,她还作了诗歌《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她将这些诗歌一并寄给了司马相如。她的用意很明确,我就当你是远处一只迷途的蝴蝶,偶然撞进花丛,忘了归家的方向。我用尽全力挽留你,却并非求你。

       从前,相如只知文君多情,此番,却见识了她的刚烈。

 

      

       写到这里,我要提一笔李清照,这位北宋第一女词人,尽管有着“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的多情蜜意,也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刚强果敢,然而在面临丈夫赵明诚纳妾的问题上,她只能无声容忍与黯然伤神。

       在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传统之下,女人不过是男人的一件物品,与桌椅便服没太大的区别。即便是最优秀的女人,也难以掀翻压扣在身上的道德束缚,做任何微妙的抵抗。

       而比李清照早几百年的卓文君,就曾以自己“不放纵、不放弃”的坚持,成为了女人守卫爱情的表率。

       面对爱人的变心,文君没有嚎啕悲啼,也无得理指责,只是摆明自己的立场,不卑不亢不放纵;面对丈夫的背叛,文君据理力争,诉清原则,不放弃对他的挽留。

       总之,那么休妻,大家男婚女嫁各不相干;要么破镜重圆,前尘往事既往不咎。

       最终,司马相如被卓文君的坚韧与才情所折服,放弃了纳妾的念头,辞官回乡,与文君白首偕老。

       于是,人生,在经历了太多之后,深谙其中的苦短与虚无,便没了计较的必要。

       你的心,回来就好。当年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样的爱情,不寂寞,不拥挤,刚刚好。尽管,存了那么点辜负的心,终归是一生一世一双人。

       后来,司马相如死于消渴症,也就是今人所说的糖尿病。一年后,卓文君郁郁而终。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在今天的四川邛崃,还保存着文君井和琴台。文君井据说是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当垆卖酒的地方,如今亭台水榭、雅致清幽,井上有一副对联。

       上联:君不见豪富王,孙货殖传中添得几行香史;停车弄故迹,问何处美人芳草,空留断井斜阳;天涯知己本难逢;最堪怜绿绮传情,白头兴怨。

       下联:我亦是倦游司马,临邛道上惹来多少闲愁;把酒倚栏杆,叹当年名士风流,消尽茂陵秋雨;从古文章憎命达;再休说长门卖赋,封禅遗书。

       井的一侧,有一琴台,杜甫诗《琴台》,写的就是这里: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
       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
       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

       当年的风花雪月,俱已成烟,徒留后人评说。这一琴台承载着千年浪漫,成为古往今来无数才子佳人缅怀与憧憬爱情的寄托。与汉阳龟山俞伯牙钟子期的知音琴台遥相呼应,成为了爱情与友情彪炳千古的见证。

 

      

       相比甄嬛得知自己不过是纯元皇后替身的苍凉,与果郡王相看泪眼的绝望。卓文君,总算是幸福的。至于过程中的那么一点不完美,权且当作人生不得不经历的波折吧,好在有惊无险,不是吗?

       在爱情的世界里,我们或许应当感谢那个曾经深深爱过并伤害过自己的人。当然,也要感谢自己,为每一次遇见不变的纯真,为我们不断向愿景迈进的勇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