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城记——杭州

(2016-01-17 17:33:55)
标签:

西湖

杭州

分类: 散文

读城记——杭州


       就在前不久,抽空与一位好友去了一次杭州。到杭州游玩,西湖自然是必经之地。

       那天正值阴雨绵延,初冬的古城笼罩在一片白雾茫茫之中,如梦如幻、静默芳华。我们悠然自得地徜徉于西湖边,欣赏着美景流转、断云远坠。好友忍不住打趣道:“说真的,这西湖的美景单单从自然风光来说,比不上我的家乡。”好友的家乡是拥有鬼斧神工般天然美景的张家界,然而我知道她的话语定有下文,我笑而不答,果不其然,她又接着说道:“可是,若论起中国最有内涵的人文景观,西湖绝对是NO.1。”

       确实,因为杭州西湖,其风物为人造,其浪漫更是人造。

       元代的《马可·波罗游记》说,杭州是世界上最高贵、最美丽的城市。而作者马可·波罗来自欧洲最美丽的城市——威尼斯。今年夏天,我亲见威尼斯的水乡美景时,不禁暗自伤神,这个曾经最美的城市,如今几乎已被超负荷的游人毁掉了。白天,当地住户各自紧闭家门,以躲开喧嚣的游客,直到傍晚才去就近的商店买点生活必需的日用品。很多不宽阔的河道被垃圾湮没,污浊不堪。如今的威尼斯,无论是景观还是经济地位都无法与莎翁笔下倾力歌颂的美丽水乡同日而语。威尼斯水乡已不复当年,幸好,我们的西湖还是从前的西湖。

       西湖之美,从一开始就在人为。而后的千百年,每当面临危机时刻,总是有人来解救,而且这些人中,很多都是一流的文人。

      七世纪初,隋炀帝开凿大运河,通达杭州,杭州一下子变成了中国的重要城市。随着居民的增多,城市用水必须取用西湖的淡水,于是就在八世纪,挖通了连接西湖水源的六井,从此西湖的水源质量成为民众关心的问题。

       到了九世纪,杭州迎来了一位大诗人——白居易。了解白居易诗词的人会发现,他写过很多关于西湖的诗。然而这一次,他不再以诗人身份,而以杭州刺史的身份出现在这里。当时,西湖边上有很多农田等待西湖灌溉,而西湖中间已经出现了大片的芦苇地,蓄水量大为减少。白居易认真地研究起了西湖蓄水与排水的关系,先是挖深湖底,修筑一道高于原来湖面的堤坝,从而提升西湖的蓄水量。然后,根据灌溉的需要定量排水。顺便,他还将直接关系民众取水的六井好好地疏浚了一番。白居易有一句著名的诗:绿杨阴里白沙堤。这个高耸的堤坝原名白沙堤,后人为纪念白居易,将此堤改名为白堤。

       到了宋朝,大文豪苏东坡两次来杭州任职。第一次来杭州做通判时,西湖已经被葑草藻荇湮塞了十分之三。当他第二次来做知州时,西湖被湮塞了一半。从这个趋势看,再过二十年,西湖将枯竭不再。西湖一旦消亡,杭州城也会沦为一座废城。届时,杭州周围的农田、养殖业都将一一消亡。如此想来,潇洒的苏东坡也不禁打起了寒颤。拯救西湖,这是一次生态、民生的拯救,也是一次人文的拯救。

       目标定下来,苏东坡立即着手筹措人力和经费,等各方面准备工作就位,东坡的拯救西湖计划也有了部署。首先,将西湖中的淤泥水草全部挖掘清理出来,然后用这些无处安置的湖草淤泥在湖的西侧筑起一道长堤,横跨西湖南北,将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

       可是,有没有一劳永逸办法,从此淤泥不再淤积,让水草不再滋生呢?东坡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将岸边湖面租给民户种植菱角,因为种菱角时必须按时清理水中的杂草,这样,既可使民户自觉地定期清理水草,让淤泥无处淤积,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生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但西湖太大,如果有民户在水面随意种植菱角,官府也很难管辖,苏东坡灵机应变,在西湖的中心位置建造了三座小石塔,石塔之间相望为界,围成一个水域,严禁民户在水域内种植。后来,小石塔演变为西湖十景中的“三潭印月”。而由那些淤泥筑就的长堤被后人称为苏堤,“苏堤春晓”成为西湖十景之首。

       苏东坡在改造西湖期间,每天亲自到施工现场指挥调度,非常辛苦,有一次肚子实在饿极,饭菜又没送到,他便拿起筑堤工人的饭吃了起来。后来杭州民众感戴于东坡的恩德,知道他素喜食肉,便送了他不少猪肉。苏轼将猪肉切成方块,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烹饪出了醇香鲜嫩的红烧肉,分发给浚湖的工人。这道红烧肉从此名躁杭州,成为当地一道名菜——东坡肉。

       被重新规划整改过的西湖容光焕发、秀雅迷人,后来杭州做了南宋的国都,改名临安,临时安顿的意思。从此,杭州这座古都,吴越文化的发源地,凭着它的自然佳境、人文情怀一直妩媚绵延、艳绝古今。更难得的是,这么多年来,西湖依赖人工,倚仗人文,而今的景致与古时相比却并未有太多改变。所以,如今,当我们在苏堤闲庭信步时,只需稍稍翻查历史,便能想象当年那些与西湖有关的故事。因为风景旧曾谙,任时光阡陌,古典的西湖,从未走远。

       东坡写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从此,大家指代西湖不再用“它”,而用“她”。通过一番人文的妆点,西湖活了。

       如今,有很多城市都已被人为做坏,如果出过哪位名人,那么城里所有的建筑陈设便都成为了名人的陪衬,再美的风景都只是名人故事中的小小插图。杭州却不一样,它傲然自立、博然伟岸,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写过关于它的诗文,可是再伟大的人物,也只是杭州的点缀和配角,只是为她略添光彩而已,杭州依旧是那个独一无二的主角,独享荣光,风烟俱静。

       我一直以为,最美的景致,应当是风景与人文的有机结合。风景牵绊着故事,故事描绘着景色,每处景色都可牵扯着一串故事,每个故事都能寻根追溯到当年的旧址。正如最优秀的文章,定是由外而内,直指人心,否则风光只是死物,故事也只是虚无。在中国,最美的风景和人文,不过杭州西湖。

       当年,马可·波罗的一本书,推动着无数远航船队前行,也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而今,这个冬天,我们站在波光冰凉的西湖边,笙歌唱尽,细数着文明行进中经年的感动与艰辛。

       杭州有很多故事,关乎情殇或壮志,关于过去或未来。好好品读,不要辜负曾流淌过这里的旧时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