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来说,读余华的作品是一件很过瘾的事,他的文笔轻松随意通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每次读他的文章尤其是小说,总是可以在一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合上书后大呼过瘾,然后将书中的情节在脑海中反刍数日,品味无数次。然后感叹:真是好小说。
第一次接触余华的作品,是读他的《活着》。书名虽叫活着,其实书中的情节全是死亡。先是父母,然而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一个个地意外死亡,离“我”而去,老来孤苦无依的“我”唯有和老牛相伴,可是即便是如此悲惨的境遇,“我”依旧坚强地活着。余华曾谈起他写作这部小说的缘起:“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有人说:中国大多数人不是在生活,只是在生存,只有用他们的努力让自己可以活下来,不至于死去就行,至于人生的发展,那还是未来的话题。生活也好,生存也罢,我们在世上只是在找寻一种坚持下去的希望,哪怕是微末的灯火,也可以依稀照亮来路。活在世界终究是痛苦和孤独的,人生只是一个人的旅途,周围的亲人只是旅程中的看客,大家都有自己的行程要走。随着年华渐逝,最终我们还是要独自上路,让自己学会孤独地生存,这才是生活的前提。
谈完了宏观的“活着”,接下来,该探讨一下如何活着,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余华在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塑造了许三观这个善良、勤劳、坚韧、自私的典型中国农民的形象。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每到需要钱的紧要关头,他就去卖血,帮助全家渡过难关。每当卖血之后,他总是不忘吃一碟炒猪肝,喝几两黄酒,以为这样就可以将自己失掉的血补回来。几十年来,他就这样一边卖血一边补血,将三个孩子拉扯大,后来他年纪大了,想吃炒猪肝,又习惯性地去卖血,但是血站的人告诉他,他的血像猪血一样,只能配红油漆了。回首往事,他伤心不已,精神接近崩溃。
余华所写的正是文革时期一代人的生活状态,一方面在苦难面前奋力挣扎,为了家人有责任敢担待。但另一方面,边卖血边补血,说到底,生活不过是在原地踏步。可是就在这种艰难困苦的状况下,他们依旧对生活保持着向往和希望。这本小说的意义,就如余华自己所说的那样,“它仿佛是一条绵延的道路,一条亘古的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道出了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
然而这两本小说虽好,毕竟写的已是曾年往事了,直至时隔七年,《第七天》横空出世,让我对余华的敬佩又深了一层。《第七天》讲“我”死后七天中的所见所闻,在这七天,“我”见闻了社会的种种丑恶和善良:政府强拆民居,导致有人被困活活压死;开餐馆的老板一家因为政府官员的赊账濒临破产;“我”的前妻为了名利沦为社会名流的情妇;20多个婴儿的尸体被当做医学垃圾随意丢弃;市长在与嫩模缠绵时心肌梗塞死于非命,政府却歪曲事实,说他因工作劳累殉职;“我”的父亲一生勤劳,最后患癌症无钱治病离家出走……可以说,种种的社会丑恶现象在书中都能找到原型和影子。但另一方面,他也道出了普通人的善良:“我”的父亲收养我,含辛茹苦将“我”养大,身患绝症后为了不拖累“我”悄无声息地离开;我的干妈发现被丢弃在垃圾堆的婴儿尸体,挺身而出,揭露医院这一丑恶行径;每次我和父亲去餐馆吃饭,好心的老板总是送我们不少“赠品”……而在阴间,有一片地方聚集着没有墓地的游魂野鬼,这里没有欺诈,没有纷争,没有毒牛奶,没有地沟油,这里一片祥和幸福,这个地方叫死无葬身之地。
没有什么比活着更痛心,没有什么比死亡更绝望。余华在这本书中将人的善良和丑恶都写绝了。他让生者在读这本书时带着满腔的怒火,然后静下心来,调整心态,面对这个扭曲的世界。尽管这本书比起他早年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无论是叙事手法还是思想上都稍逊一筹,但是至少让我们看到了身为一个有良心作家的勇气和良知。在当年中国,写作出版一本针砭时弊的现实小说本身就是一件危险的事,万一被封杀,那他的作家生涯可能就戛然而止了。作为身价不菲的作家,余华能俯下身子倾听普通大众的心声,并极力用文字去为民众声讨,如今这个市场经济的社会,这样的作家实在太少了。当他用温热的手掌抚慰那些社会底层伤痛的魂灵时,整个残酷的现实也多了几许温度。谈及写这本小说时的心情,余华这样说道:“写下中国的疼痛之时,也写下了自己的疼痛。因为中国的疼痛,也是我个人的疼痛。”
读余华的小说,我仿佛看到鲁迅先生的影子,一样地写出民众的劣根性,揭示政府及官员的丑恶,给人以绝望的同时,又给人以希望。这样的鲁迅先生一生都在战斗,跟劣根性战斗,和黑暗的政府战斗,和内心的自己战斗。1925年,鲁迅写下一则短文《论睁了眼看》。先生在文中写道:“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而今,他的浙江同乡余华谈起自己重读鲁迅的感受时说道:“我读鲁迅读得太晚了,但是他仍然会对我今后的生活、阅读和写作产生影响,我觉得他时刻都会在情感上和思想上支持着我。”我觉得他像极了现代鲁迅,一个敢于正视政府统治弊端、有良知有公义的伟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