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迈的皇帝祭祖,一路上神情孤高冷峻,不经意瞥见远处守陵的老人,一股温情掠过干涸的双眼,他让侍从留在原地,自己独往守陵老人处,老人望见皇帝走来,赶忙屈膝下跪,皇帝扶起老人:“我们老了,比这里的人都老。”那些墓碑上熟悉的名字,消退在历史的长河里,永葆青春。被政治过滤留存下来的人,有至高无上权势,有至死方休的寂寞。失败者,长眠于此;成功者,失去所有的亲人。
守陵老人不敢回应,唯有沉默。
皇帝又说道:“初次见面,我们都只是小孩。在一起玩蹴鞠,谁摔倒你就扶谁,但我只摔倒过一次。”
守陵老人唯唯诺诺答了一声“是”,不敢有更多的言语。那些曾经一起蹴鞠的皇家兄弟,大多落败,最后被尘封在这个园陵中。而老人仍然年年来给他们烧纸。
皇帝最后说了一句:“都老了,你多保重吧!”上辇离去。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过了几个月,皇帝和老人相继死去,他们去世的时间只隔了半个月。
这段故事,没有记录于中国的正史,被写进了《内宫蹴鞠》中,可惜文本已经遗失,当年皇家兄弟天真玩耍的情景无法用文字再现。
余秋雨在一篇文章中说起这段历史,感叹一句:历史反复刻印的,是皇家兄弟间的残酷争斗,遗佚不存的,是童年嬉戏和白首叹息。因此中国历史逮住的,大多是无聊的嘈杂,失去的,却是天下人生。
翻开中国的历史: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那么坚硬,那么爷们,容不下片刻的柔情。中国历史满满记载着的是:仁义礼智信,忽略的恰恰是人性最柔软的情愫。所有关于快乐的内容都沉淀在沧海桑田之下,所有雄霸天下的壮魄都是与寂寞有关的,像浮于表面之上的泡沫,经不起颠簸。历史,留下的是表面风光,藏住的是永恒孤苦。
真想问问那些曾经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人:你们快乐吗?你们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是不是与江山社稷无关?
突然顿悟自己今后应该换一种思维读历史:抛开传统中国正史的思维习惯,挖掘被忽略的柔情故事。为历史注入微末的柔情,是所有爱史者的责任,也是对人生与文化的深层次感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