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诗读到哭泣是在大二时。
那天我在文学部的图书馆,选了一本杜甫诗集,坐在靠窗的座位上看起来。那是个冬天,和煦的阳光从玻璃窗洒落进来,透过晶闪的碎点,迷醉人心。我翻开书,读“三吏三别”,渐觉眼前温暖的碎金逐点消散,阳光收拢,阴霾席卷而来,我紧缩下棉衣,还是有些凄寒。
编者在诗后有一段评论:古代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杜甫是无论穷还是达都兼济天下。读到这里,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簌簌下落。我抬手擦擦眼泪,继续往下读。下面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读到最后一句,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趴在书桌上泣不成声。
从此之后,我爱上了杜甫的诗。
纵观杜甫的一生,似乎一直在四处跋涉、颠沛流离,出逃、投奔、远走,没有片刻的轻松如意。就是在这张状态下,他亲见了苦难真实的苍生百姓,触及了被战火染红的山川大地,他无钱无势,只有用自己的诗才、眼泪去关心这些苍生大地,饱含热泪地将一切亲历的苦难写进诗里。
中国从来没有一个诗人,像杜甫那样用那么多诗句描述感叹苦难者的境地,中国的文学因为有了杜甫增添了很多善的成分。更难得的是,他的那些大善都是通过大美来实现的。他尽力把它们挖掘出来,使美成为苦的背景,使苦成为美的映衬,甚至干脆把美和苦融为一体,难分难解。
在此之前,我一直更为偏爱李白的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的诗即使是不了解历史背景、甚至对文学并无造诣的人也能读出那种波澜壮阔的气魄和唯美澄澈的柔情。而杜甫的诗不结合历史环境是很难读通透的,也难怪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李白的诗高耸入天,只要抬头远望,其凌厉锐进尽收眼底,那种浩伟之情喷薄欲出。杜甫的诗深居于地,只有用温软的手指触摸坚硬的土地,才能体味他的朗声悲抒。
李白如大鹏,振翅一飞,扶摇直上,永远向更高处奋进。杜甫如鸿雁,时常低头俯视苍茫大地,人世对他那样冷酷那样荒凉,他对人世却饱含热情,那样慷慨,不遗余力。
如果现在再问我更喜欢李白还是更喜欢杜甫,我的回答肯定是杜甫。只因那些诗中的眼泪、善良,便使我心中的天平不由自主地偏向于他。对于这个问题,余秋雨的回答是:“我会以终生不渝的热情一直关注着李白天使般的矫健身影,但是如果想在哪一个地方坐下来长时间地娓娓谈心,然后商量怎么去救助一些不幸的人,那么,一定找杜甫,没错。”
对人世间有一种期望:自己幸福了希望别人也幸福,甚至自己不幸福也希望别人幸福。这便是一种大爱。杜甫的孩子饿死后,杜甫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身为官吏不服徭役兵役,躲避了苛捐杂税,尚过得如此贫苦,那一般百姓的日子岂不是更加艰难。这种大爱铸成了大美。
百年多病、神色孤伤的杜甫和家人困在一艘小船上,五天不曾进食,县令好心送来牛肉和白酒,杜甫饱餐一顿,但因饥饿太久而后暴食致使肠道消化不良,最终死在了小船上。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这位一生流离失所、餐风露宿的诗人在临终之前饱餐一顿,而且有心爱的妻子、怜爱的儿女送他上路,或许也少了几分凄凉。
从第一次读杜甫的诗落泪到如今,整整十年,每次读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还是会落泪,会怜悯,会心痛。诗人的清泪湿润了这片废弛的大地,洗涤了千百年来社会的良心,他用布满老茧的手镌刻锦绣河山,也雕镂出善良的人心。这种人心被传承下来,无论世事如何艰险,人世如何磨难,总是有一种善良包裹大地人心,让世间的生命都有了存在的价值。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我们自己的尊重。
感谢杜甫,让所有的苦变得不再那么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