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得不插入的记忆——颜真卿

(2012-03-30 08:40:23)
标签:

颜真卿

新唐书

文化

分类: 读史感悟

    在未读《新唐书》之前,关于这段历史我知之甚少。历史浩淼繁杂、千头万绪,可他的故事却让人过目难忘。余秋雨评价他:文化人格光耀千秋,具有这种人格水平的文化人,在几年前中国文化史上绝无仅有。

    ——他就是颜真卿。

    刚看到他的名字我本能地想到他是一代书法巨擘大师,是风骨健劲的颜体的开山祖,可以将汉字写得傲然嶙峋又出神入化的大书法家。查看他的资料,多是对其书法的介绍,但他写下的一篇又一篇名帖实在无法记述下关于他的历史和历史中的他,所以在读到这段历史时,我在大脑中强行插入这位大家的记忆,尽管我并没有什么个人独特的见解,但是只要记住和留存应有的感动就完全足够了。

    话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颜真卿发表了讨伐安禄山的檄文,并首先起兵,在一天之内便募集了一万多士兵。由于他的强大号召力,在很短的时间里,就集中了二十万军队。身在山东德州的颜真卿需要与在河北正定的哥哥颜杲卿互通信息,颜杲卿的儿子颜季明当时就负责专门的联络工作。安禄山见颜真卿起兵,便将颜家人全部扣为人质,并攻下了颜杲卿所在的常州。安禄山逮捕了颜杲卿后残忍地割下他的舌头,剁下他的手,最后,包括颜杲卿、颜季明在内的颜家上上下下三十多口全部惨遭杀害。

    两年后,颜真卿用文章来祭祀喋血的家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祭祀侄子颜季明的《祭侄文稿》,后来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法帖,又名《祭侄贴》。开篇书写时是标准的颜体楷书,写到中间随着书写者的思想情绪的变化,速度的加快就变成了行书,随着感情的进一步升级,结尾就成了草书,但通篇又一气合成。透过字体的变化,我们可以感觉到一个失去亲人的老者,怀念亲人的情绪由思念到激动最后泣涕有声。满篇的文字,一笔一划间暗藏悲情奔涌,又以凝入凌厉的傲骨,劲厉有致。形式美与充盈的内容溶成一气,既是一副图像符号,又勾画出最顶天立地的文化人格,清丽的大唐因为这个伟丈夫多了些许刚健。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各地藩镇各自为王,其中河南许昌的李希烈与另一支部队联合,发动叛乱。皇帝派已经74岁的颜真卿前去劝诫安抚。其实当时,李希烈的行为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所以许多文武大臣苦劝颜真卿不要前去送死,但是颜真卿说“君命不可违”,执意前往。

    到达许昌之后,李希烈在城门外摆出阵势,企图把颜真卿镇住,但颜真卿的镇定从容反而将李希烈镇住了。李希烈软硬兼施希望颜真卿做他的军师,为他起草自立为王的文件,颜真卿大怒,指着李希烈的鼻子骂道:“你们听说过颜杲卿吗?他是我的哥哥,当年安禄山叛乱,他第一个起来反抗,后来虽然被俘,但骂贼不绝,不屈而死。我快80岁了,坚守节操,连死都不怕,难道还怕你们胁迫吗?”在场的人都大惊失色。

    李希烈好几次要把颜真卿推到土坑里活埋,颜临危不惧;李希烈下令将他活活烧死,颜二话不说,向烈火扑去,叛贼赶紧把他拉住。后来,朝廷杀了李希烈的弟弟,李希烈为了泄愤报复,缢死了颜真卿。遇难时,颜已是76岁高龄。

    噩耗传来,唐朝三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朝廷为颜真卿举行了隆重的国葬,葬礼期间,德宗痛悼异常,废朝五日。

    开元盛世是不仅是唐朝盛世,更是整个古代社会发展的顶点,短暂的极盛之后,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截截枯朽、风光不再。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有限的,没有任何时光可以在历史的销蚀中屹立不倒。安史之乱之后,尽管大唐还延续了100多年,尽管大唐还有过明君,但由疏朗转为阴惨的基调已经奠定。只是在那场灾难中,有很多不寻常的一脉异音,就像颜真卿和他的家人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人格,成为了一帙风干的青史,可以留存万代,作为后世不朽的标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