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读古诗词让我生出感慨、感伤、感怀的很多很多,但是真正能令我心生感动的屈指可数,陆游的《示儿》便是这极少中的一篇。陆游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能文能武,半生戎马。陆游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的仇恨,雄奇奔放,抑郁悲壮,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85岁时,他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诗作《示儿》,86岁时,他走完了坎坷的一生,在山阴的病榻上与世长辞。可以说,这篇诗作是陆游人生最后的吟唱,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到的不是难舍家眷,不是交代身后事,而是挂念国家统一,光就这份赤诚就足以感动千古。再回头看看那段历史,王师最后未能如陆游的遗愿而北定,南宋和死敌金在蒙古的铁蹄铮铮下覆灭,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起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元朝。
写到这里,我很想说说陆游这个人,总觉得在他身上有着典型的双重人格。就像英国当代诗人西格里夫·萨松(Siegfried
Sasson)曾写过一行不朽的名言:“In me the tiger sniffes the
rose.”余光中先生翻译为:我心有猛虎在细嗅着蔷薇。在陆游的身上既有猛虎的豪迈万丈,又有蔷薇的细腻多情。在他的诗句中,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另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隽永的滋味,或咏叹婚姻生活的无奈与惆怅。猛虎与蔷薇在陆游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首先,来说说“蔷薇”。蔷薇娇艳柔美、鲜艳欲滴,总是会和美好的女子联系在一起,是的,陆游的蔷薇就是她——唐婉。
陆游20岁和表妹唐婉结为夫妻,伉俪甚笃。但不幸的是唐婉为陆母所不喜,好景不长,二人被迫离析。十多年后,唐婉早已改嫁给赵士程,而陆游也另娶王氏。一日,陆游游于绍兴城外的沈园,唐琬和丈夫赵士程也来此游春.两人重逢,又无法当面相诉离情,随后,唐琬派人送来一些酒菜,默默以示关怀,陆游不胜悲痛,就是园子的墙壁上题下了《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后,唐婉再次来到沈园看到陆游的题词,不由感慨万千,于是和了一阙《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同年秋,唐婉抑郁成病,至于夭折。
郭沫若先生曾写文章说唐婉的和词韵调不甚谐,或许是好事者所托。又过了四十多年,陆游再到沈园,写下了“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故事到此告一段落。
陆游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长期的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喝几杯酒,甚至做梦都会惹起报国雪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沸腾的思绪时常唤醒他心中的猛虎。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南宋政治外焦内困,诗人在梦中都难以忘却义愤之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此时已经68岁的陆游,归山阴故里休养已经四年。平静的乡村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内心平静下来。初秋暑气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眠。有人说:陆游的爱国之情见于他的生平,甚至可以从他的婚姻生活中读出爱国情绪对他的影响,或者说爱国情绪是他生命的主变旋律。
在这里,我还要说说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驿站之外断桥的旁边,无人过问,寂寞盛开。每当日色西沉的时候,总要在内心泛起孤独的烦愁,特别是刮风下雨。从不去费心思争芳斗春,听凭百花去嫉妒。零落凋残变成泥土又碾碎成为灰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这是陆游的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的咏怀之作,借梅花的遭遇,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陆游在这首词中与梅花融为一体,描绘了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我认为这是宋人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作品。
词中既有愁怀难抒的细腻和柔情,又有矢志不渝的坚定和孤傲,可谓是“猛虎”与“蔷薇”的极好融合,也是作者文人与武将刚柔并济的集中体现。
最后,还值得一提的是,陆游以现存诗作9000多首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中国诗歌作品存世量最多的诗人,创造了一项诗歌中国之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