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从前每当心烦时,随手拿起一本薄薄的书,随意翻上几页,烦躁的心立马就会平静下来,然后进入书中的角色,忘记现实的烦恼。于是这么多年我一直养成一个习惯,不论去哪里一定会带几本心仪的书,它们让我感到幸福。可是等我毕业出来工作之后,我发现尽管我的房间一面墙的书,我总是要翻看很多本后才能投入、忘我、快乐,而合上书现实的烦恼还是萦绕不去。
前些年,中国一直流行一个词“幸福指数”,据统计,中国幸福指数最低的城市基本上都是国内的一线城市,而我所在的深圳则位居第一。这个我相信,因为我明显感觉自己身边的人几乎都是烦恼比快乐多,而烦恼的多是跟钱有关的事情。因为社会的保障制度不完善,所以即使有很多存款也难免在生活的意外来临时千金散尽。所以我们羡慕北欧那些福利保障制度完善的国家,他们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使得他们即使失业,也能毫无后顾之忧地生活,没有任何存款也不怕。当然,没钱的人希望有钱,而有钱的人呢?记得刚来深圳的时候,有一个跨国公司的老总跟我说:在深圳必须有超过2000万的财产才能稍微踏实点。而早已不愁钱的他却总是缺乏安全感,担心自己被绑架,担心孩子被绑架,很想离开这个城市,但是又舍不得这一大摊生意。看来有钱人的烦恼一点也不比穷人少。
在这个满地是黄金又满地失黄金的地方,人们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了钱上,或者说放在了关于未来的担心上,我们对财富有着太多的向往,因为这个世界本就是穷人的地狱,富人的天堂。可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为不幸福的事分神太多,享受幸福的精力自然就少了。所以我们不妨学学苏东坡:从来不会透支未来的烦恼。
失掉幸福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对财富的向往,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带有功利的目的,对于自己的兴趣不再是单纯的喜欢,而有了某些目的。比如,我读大学的时候只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书就可以完全将论文、研究课题抛诸脑后,花掉几个星期的时间读完自己感兴趣的相关书籍,尽管这些努力不能为我带来直接的好处。毕业后,从事广告文案的工作,我读一本书之前总是先本能地想想这本书对我工作中的文案写作是否有帮助,如果是肯定答案,我会继续读下来,然后把我可以借鉴的句子抄下来,可是每当一本书被我这样读下来之后往往变得索然无味。而那些对我工作没有太大帮助的书干脆被我弃之不读了。虽然还是坚持读书,可是心却越来越困顿。
近些年,人们对待财富开始理性,寻求钱财和幸福之间的平衡。李嘉诚说起他对幸福的理解,他说他认为最幸福的事,是老两口开一家小店,打烊后在灯下一起数钱。人们在感叹这位大富翁向往简单的幸福之外,也提出疑问:既然他觉得这样最幸福,那她完全可以将财富捐给社会,留点小钱开个小店,享受这种幸福啊!为什么他明知道这样幸福却不去寻觅心中的幸福呢?
可见,追求幸福,也是需要勇气和决心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