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家过年

(2011-02-08 09:25:53)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

    已经在深圳过了两个春节,过年我居然顺利回家了,而且全然感觉不到春运的压力。当然首先要谢谢武广高铁,交通的便利为顺利回老家提供了物质保证,坐火车穿越半个中国只花掉了3个小时不得不说是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实惠,不仅畅通快捷,而且买票几乎毫无压力。尤其坐在火车上看着时速340多km的提示,飙升的速度点燃着我对春节时家乡的思念,随着火车门打开吹进来的一阵阵寒意,我才清醒地发觉:真的距离家越来越近了。

    想起临近年关的忙碌,也算是为明年做一个好的铺垫吧,伴随着春意的洗礼和家乡的召唤,再繁杂的工作也变得轻松了。下了火车,我们到了岳阳——波波的家乡。很羡慕他家乡的便利,下火车只用坐10分钟的车就可以到家。这里是长江的南边,我家在长江的北面。一道长江,也是湖南湖北的自然分界线。与深圳不同的,内地的生活总是宁静而悠闲的,房子变矮了,马路变窄了,车变少了,天气变冷了;所幸的是年味浓厚。

    一路走来,我看到了很多以“巴陵”为名的路,提到巴陵,自然而然想起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写下流传千古的佳作,将岳阳楼的美景写得入木三分,可据说范仲淹一生从未亲自到过岳阳楼,他文中描绘的胜景只是他在书房里的遐想而已,想到这里,不免有点遗憾。因为洞庭湖的眼波、岳阳楼的景象同他凭空想象的一样精彩深远。他写给远方好友巴陵郡守滕子京,也是舒展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正如后人评价的那样,《岳阳楼记》能够成为传世名篇并非因为其对岳阳楼风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阳楼记》抒发情怀的感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下的洞庭湖据说是远古时代云梦泽的遗迹,自古有“八百里洞庭”之说,可惜如今已经压缩了一半。

    说到洞庭湖,不得不提提君山,君山原名湘山,传说尧有两个女儿,长曰娥皇,次曰女英,姐妹同嫁帝舜为妻。舜父顽母嚣弟劣,曾多次想置舜于死地,都因娥皇女英帮助而脱险。舜继尧位为帝后,去南方巡视,死于苍梧,葬在九嶷山上。二妃寻往,泪染青竹,使得竹上生斑,因称“湘妃竹”、“斑竹”,二妃随后跳入波涛滚滚的湘江,死后即为湘水女神,人称湘君(娥皇)、湘妃(女英)或湘夫人,楚人哀之,改名为君山,并在山上为她俩筑墓安葬,造庙祭祀。“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据说,舜与娥皇女英构成“一夫一妻一妾”的三位一体结构,正是此后中国家庭结构的范本,而娥皇、女英也成了中国爱情故事最前端的两个女人。

    岳阳的故事离不开楚文化的外延,而火车站外的龙舟雕塑也让我想起200千米以外的家乡,那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荆州以其特殊的历史渊源影响着外乡的人,我向别人提起荆州,几乎都知道“刘备借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故事,加之这里自古就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的美誉,使得我在外介绍自己家乡不再困难。

    春秋战国时期,楚王定都荆州长达411年。楚先民创造了堪与古希腊雅典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伟大的诗人屈原、“一鸣惊人”的政治家楚庄王、楚国名相孙叔敖、吴国名将伍子胥、唐代著名诗人岑参,都是从荆州这块土地上走上历史舞台。120回的《三国演义》,有72回写到荆州。“市内三国胜景遍布,保存完好且长达10.5公里的荆州古城墙,被誉为“ 中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发掘的鸡公山文公遗址,经考古界鉴定为“中国第一,世界罕见”。

    从一段历史到另一端历史,从文学到文化,古书仿佛成为我们认识一座城市的标记,也是一个城市岁月的祭奠。和深圳这个缺少文化的地方相比,我们的古城家乡不仅承载者厚重的古迹,更是我们疲惫时候的精神寄托,“谁能不说家乡好”,这个我实实在在踏上的土地,伴随着热乎乎的年味,将古典演绎得精彩绝伦。喝着甜丝丝的长江水,一种很久违的味道沁入心脾,回家过年的感觉真好。

    好像已经习惯这样的颠簸与折腾。远离家乡时,认真努力地投入工作,将近年关时,穿越千山万水回到家,这样的年才够味。在家里呆了短短的十天,还没来得及回味过年就不得不踏上南下的火车了。火车带我翻山越岭,离开了家里的寒冬,转辗回如初夏般的深圳,想念家乡的春卷、饺子,还有已快成为荆州标志的牛肉米粉,想念那些已成为百年老店的沉淀。

    虽说故乡不过是我们祖先提留的最后一站,毕竟这最后一站里有一个家的位置,让我们年轻的时候可以经常回去看看,老了以后可以有一个值得回忆的小窝。家乡的意义仅限于此,就已足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