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典故,真是很有意思: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翻译成现代文:靠近长城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他的父亲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他的父亲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靠近长城一带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人生中真应该学学塞翁,虽然我们都不是擅长推测吉凶术数的人,但是起码,我们都可以用坦然的心态面对一切,人生的失有时候就是一种得,司马迁不经历宫刑,受尽凌辱,就不会对人生有如此深刻的见解,如果他的一生都很幸运的话,他的《史记》自然不会如此深邃,耐人寻味千年;苏轼不是遭遇“乌台诗案”,如何有赤壁系列的诗文,名垂千古,那种感悟贯彻古今,那种感悟令人佩服。因为遭遇过,所以文章有了体温,有了生命的气息。那些苦难也是伟人难得的起点,他们一步一叩首地迈向人生的终极,所以苏轼随时随处著文章,每篇文章都是经典,所以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因为英雄在低谷时就已经产生了,无论后来。
月有阴晴圆圈,人有旦夕祸福。古人的诗写绝了。我们在抬头望月时,看到曾经那轮照耀过古往今来无数伟人的明月,它的光芒又岂是永恒的,只是我们追寻的是一种准其自然的结局,就想塞翁一样,有因就有果。而果早已经潜伏于因中了。看淡得失,看淡归属,每天都以流浪的心态认真地生活,随意而安,不在意暂时的成败,本身就是一种境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