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 |
分类: 活动记事 |
(此讯息由水云斋发布)
刘墉先生最新消息:
1. 刘墉先生绘画作品〈夜窗外〉,将在Sotheby's国际拍卖公司于本月六日(星期六)于香港秋拍。
http://www.syzbooks.com/images/sb32_f-thumb.jpg
以下为转载时报阅读部落格之新闻稿:
◎刘墉经典水墨画,今秋「苏富比」见!
文坛大师刘墉今年动作频频,年初加入时报出版阵容推出作品《爱是一种美丽的疼痛》,被视为文坛一大盛事,今年秋天,刘墉水墨代表作「夜窗外」首次登上苏富比国际拍卖会,预料将会引爆竞标热潮。
刘墉自十五岁拜师学中国水墨画,四十年的绘画生涯从师法古人直到融会贯通自成一家,画风细腻婉转,选材生活气息浓郁,融写生于写意,水墨画代表作「夜窗外」将在十月六日于苏富比国际拍卖会的香港秋拍会出现,其画作更成为苏富比目录的封面,此消息一出即被许多买家视为重点作品,足见刘墉在艺文界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台湾画家入选,令人鼓舞!
当代水墨画坛的主力,近年多倾向中国方面的创作者,因此有台湾背景的画家作品入选是很令人鼓舞的。生性低调的刘墉十八年没有办个人画展,巨幅画作也往往才一画好,就被私人收藏,一般人不易见到。只有去年中国的盲文出版社和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刘墉画集》和《刘墉的情与艺》两本精装画册,以及时报出版社今年出版的《爱是一种美丽的疼痛》以其花鸟作品作为书中插图,才让读者得以一窥当年师大美术系才子刘墉的绘画世界。
关于这幅「夜窗外」,是苏富比公司的人亲自从刘墉画室墙上选取的代表作。刘墉表示:「我在绘画和文学上的起步,应该都是由搬到金山街的小楼开始的。那时写作和画画都在夜间,从楼上后窗望去,一片日式平房,月影朦胧,洒下如银针般的月光,这张画写着当时的记忆,里头有坐三轮车的情侣,有灯下谈心的恋人,有牵着小孩夜归的妈妈…,这充满我少年记忆的作品,至今仍挂在我的台北画室。」
◎全方位创作者,能文能画能讲!
除了致力于画作之外,大家熟悉的「作家」刘墉甫发行《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二十周年纪念版,在宣传期里打破多年来不上电视媒体的习惯,破例和儿子刘轩一起现身,侃侃而谈父子间的相处之道,也为这套经典之作凭添更多话题性,在排行榜上更是创下记录,成为跨越二十年的畅销之作。目前正在美国专心于文字和书画创作的刘墉,预计十二月还将发表话题新作《我不是教你诈5--医疗真实面》,延续该系列风格,将揭露医疗界许多不为人知的秘辛,内容辛辣度更以往。能文能画能讲也能演的刘墉,创作力之旺盛,令人佩服。
2. 刘墉先生最近赴优胜美地写生,以下为写生现场及完成作品的摄影。
http://www.syzbooks.com/images/YSMD_123-thumb.jpg
http://www.syzbooks.com/images/WSDP_002-thumb.jpg
出版消息:
1. 刘墉先生寓言选集《藏在故事后面的心灵》十月将由北京盲文出版社出版。(繁体版计划由水云斋出版)
http://www.syzbooks.com/images/MBS_G-thumb.jpg
刘墉先生在书中的前言:
序
《藏在故事后面的心灵》
许多人认为我是散文家,其实我小说的创作量不在散文之下。譬如《我不是教你诈》、《你不可不知的人性》这些“处世学”的书,每一章都以小说“引入”,即使我的抒情散文,也总有小说的“对话”情节,至于“励志书”中的寓言故事,就更是我颇为自诩的“小小说”了。
从学生时代我就常写寓言故事,也爱用说故事的方式讲话,大概因为这样更能吸引人,也更能把要说的“道理”用委婉的方式表达。“寓言”的高妙,在于它能“寓涵言外之意”。正因此,《伊索寓言》纵然写得简短却能深植人心,甚至变为“成语”。
我最早发表的寓言故事,是在《萤窗小语》中,有些是励志的,像是“毛虫向上帝抱怨自己长得丑,又行动迟缓,蝴蝶却既美丽又会飞翔”。也有些带有政治的意涵,譬如《橡树与小草》中,只怪小橡树长在铁轨之间,就永远出不了头。
(按此连结续读)
2.
预告多时,与大家睽违六年的《我不是教你诈⑤──医疗真实面》繁体字版将由时报出版社于十二月推出。并在马来西亚南洋商报连载中。
马来西亚中文简体字版《我不是教你诈⑤──医疗真实面》已经由青城文化抢先推出。
http://www.syzbooks.com/images/S71_G-thumb.jpg
为响应读者热切要求与期盼,我们再刊出一章,让大家先睹为快!
﹝第十章﹞
〈打到你发抖〉
3. 《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的二十年纪念版简体字版将由广西漓江出版社于年底出版。
网站消息:
刊出本月最新刘墉、刘轩父子对谈作品──
〈何处有鬼神?〉(刘墉、刘轩最新父子对谈。已发表于《We People》杂志【两代对话】)
〈在投射之中〉(Hope Is More Than A Placebo)(刘墉、刘轩最新父子对谈。已发表于《We
People》杂志【两代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