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能力”和“价值”再论“四十迷惑”和“四十不惑”
(2009-04-22 19:41:42)
标签:
中年危机四十不惑四十迷惑严景秋自我实现教育 |
分类: 和谐家庭和青少年辅导 |
从“能力”和“价值”再论“四十迷惑”和“四十不惑”
博主在从事青少年的成长辅导过程中,发现很多的问题来自于如何认定一个人的“能力”和“价值”。能力和价值这两个概念是很容易混淆的。
博主给出以下的定义:
能力的定义是指一个人将其知识或技能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的应用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比如考上大学、职位晋升等等。
对价值的定义比较复杂,中外哲学家对价值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博主个人比较接受这样的一个定义: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的表现,在这个关系中,客体的属性借助于它们满足主体的需要的能力估价。简单地说,一个人的价值是相互关系在对方的身上体现的。
让我们来分析一个中年人所扮演的一些社会身份:
1)
2)
3)
4)
5)
6)
7)
8)
9)
按照以上价值的定义,一个中年人是在对方的身上体现价值的,要是一个人在以上的身份中都能很好的体现自己的价值,都被对方接纳和欣赏,他的价值感就比较充分,他对自己的满意度就会比较高,就可能会是属于“四十不惑”的一类群体。要是一个人在以上的身份中都不能很好的体现自己的价值,他对自己的满意度就比较低,就可以会属于“四十迷惑”的一类群体。忧郁症的一个特征就是自我价值感低,不被社会接纳和认同。
博主的总结是:我们是为价值活着,不是为能力活着。“富而不乐”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普遍特征,原因之一在于一个人有形财富增加很快,但是他的价值感没有跟上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