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能力”和“价值”再论“四十迷惑”和“四十不惑”

(2009-04-22 19:41:42)
标签:

中年危机

四十不惑

四十迷惑

严景秋

自我实现

教育

分类: 和谐家庭和青少年辅导

从“能力”和“价值”再论“四十迷惑”和“四十不惑”

 

博主在从事青少年的成长辅导过程中,发现很多的问题来自于如何认定一个人的“能力”和“价值”。能力和价值这两个概念是很容易混淆的。

 

博主给出以下的定义:

能力的定义是指一个人将其知识或技能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的应用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比如考上大学、职位晋升等等。

 

对价值的定义比较复杂,中外哲学家对价值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博主个人比较接受这样的一个定义: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的表现,在这个关系中,客体的属性借助于它们满足主体的需要的能力估价。简单地说,一个人的价值是相互关系在对方的身上体现的。

 

让我们来分析一个中年人所扮演的一些社会身份:

1)  父亲眼里的儿子身份;

2)  儿子眼里的父亲身份;

3)  妻子眼里的丈夫身份;

4)  下属眼里的上司身份;

5)  上级眼里的下属身份;

6)  社会团体里的会员身份;

7)  纳税人的公民身份;

8)  慈善团体的志愿者身份;

9)  等等。

 

按照以上价值的定义,一个中年人是在对方的身上体现价值的,要是一个人在以上的身份中都能很好的体现自己的价值,都被对方接纳和欣赏,他的价值感就比较充分,他对自己的满意度就会比较高,就可能会是属于“四十不惑”的一类群体。要是一个人在以上的身份中都不能很好的体现自己的价值,他对自己的满意度就比较低,就可以会属于“四十迷惑”的一类群体。忧郁症的一个特征就是自我价值感低,不被社会接纳和认同。

 

博主的总结是:我们是为价值活着,不是为能力活着。“富而不乐”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普遍特征,原因之一在于一个人有形财富增加很快,但是他的价值感没有跟上步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