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历圣米歇尔山(遗A)

标签:
法国旅行诺曼底世界遗产圣米歇尔山 |
分类: 游记欧洲 |
圣米歇尔山与梵蒂冈和耶路撒冷合称为基督教世界的三大朝圣地,它在每个基督徒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整座圣米歇尔山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山下的部分是世俗区域,原先是个小村庄,现在这里是个旅游集镇。
这里常年都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和朝圣者,其中亚洲人占了很大的比例,不过现在看到的都是日本人。因相对的交通不便和远离可疯狂购物的都市区,所以来这里的中国人相对来讲不算很多。
虽然相对值不高,但绝对值仍然是庞大的,所以很多关于圣米歇尔山的介绍和书都有中文版。
这是圣米歇尔山的邮票,他们这也不单独出售,所以我只好买了一整套。
这幅拼图的左边是进入圣米歇尔山的大门,右边是一个很古典的邮局。
圣米歇尔山所在的小岛面积非常有限,它的周长在被水淹没时才900多米,因此岛上建筑的格局都很拥挤。
上山的路有很多条,它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刚才看到的那种步行街,可一边逛着商店一边上山。还有一类就是沿着海边走,一边看着海景一边爬山。不管走哪一条路,最后到山上教堂门口的时候都会汇集到一起。
圣米歇尔的山上部分是著名的圣弥额尔山隐修院,它连同附近的海湾在1997年被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山下世俗区的集市可自由进入,但想进入圣弥额尔山隐修院就要买票了。它的票价体系很复杂从7-30欧不等。
跟售票厅相连的是展览馆,这里用很多模型和实物向游客们讲述着圣米歇尔山的发展历史。
这座修道院(其实是由一系列的小教堂组合而成)的确是一个庞然大物,在科技并不发达的时代,能将这些建筑材料从遥远的陆地运来,并能复杂地在海拔88米陡峭的山顶上堆砌起来,这本身就是古人们创造的奇迹。
圣米歇尔山上的一切建筑都是尽量利用向上的空间,因此在这巴掌大的地方却有着数不清的楼台亭榭。
这座山虽然不高,但却足够陡峭,这是在山顶向下面看,这悬崖几乎是垂直的。
这里是圣米歇尔山最高的建筑也是地理上的最高点,尖顶上的雕像应该是大天使长弥额尔。
根据考古发现,圣米歇尔山周围曾经是一片浓密的森林,后来由于海水不断侵蚀森林最终消失,这里也逐渐地变成了一座小岛(大约形成于八世纪初期),只有当海水退潮时它才能与陆地相连。
1874年,法国投入大笔经费对圣米歇尔山进行了为期百年的维修,并筑起一条四公里长的堤道连接陆地,但这却严重影响了自然的海潮,现在海水已很难再包围圣米歇尔山。在它附近还有很多小岛,但这些岛都没有人居住。
在圣米歇尔山,经常会看到一些身着古典服饰的人,有时候根本分不清他们是工作人员还是游客。
今天,这里仍然是天主教的一处著名的修道院,在山上还驻有相当数量的僧侣。
圣米歇尔山顶的教堂部分其实并不只是一座教堂,它是由大大小小很多教堂组合在一起的一个教堂建筑群。
这里是位于最上方教堂的内部,左边画面是一架巨大的管风琴,右边是礼拜大厅的窗户。
这里能看出来是做什么的吗?它是修女和教士们吃饭的食堂。
圣米歇尔山上的建筑并不是一次修建完成的,它们大致从公元708年一直修到现在。其中1211-1228年间修建的梅韦勒隐修院和其他的六座建筑,具有中古的加洛林王朝古堡和罗马式建筑的风格。
走在圣米歇尔山的教堂里真好似走进了迷宫,如果不看路标,方向感不强的人恐怕几个小时都转不出来。
这是位于建筑中央下层的某个空间,这些几个人都围不过来的大柱子应该就是支撑整座山顶建筑的支柱。
圣米歇尔山的建筑里到底有多少个房间,恐怕连专家都很难说出确切的数字。据说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这里囤积了很多粮草,并改做临时的监狱,曾经关押过数以万计的罪犯和政治犯。
国外很多古迹都是边开放边修缮,欧洲人好像没亚洲人那么热衷于“竣工”,从古到今他们做什么都是慢慢的。
圣米歇尔山上也有很多住户,最繁荣的时候这里曾经是一个镇,不过今天这里的大部分房屋都改做了商业用途。
这片位于山下世俗区小镇中央的墓地,大概就是这个镇历史的缩影。按照世界各地的宗教思维来看,这里绝对应该算是一片风水宝地,它就建在圣山的山坡上,随时都会有天使和诸神的庇护。
左边画面上的建筑位于临海的悬崖边,是看海景的好地方,这里有一家饭店的样子很有些中国建筑的风格。右边画面是圣米歇尔山脚下的一座普通住宅,看它所处的位置实在是够憋屈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