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巴黎

标签:
巴黎移民留学妓女法国华人 |
分类: 游记欧洲 |
华人是这个星球上最大的种族,目前几乎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大概有太阳升起的地方就会看到华人的身影。
法国是个包容性很强的国家,因此它吸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移民,这里也是欧洲华人数量最多的国家。
据估计,在法生活的华人至少有一百万,其中70%左右居住在大巴黎地区,所以在巴黎能见到中国各地的小吃。
海外华人最普遍的生存行业就是餐饮业,它差不多养活了一半以上的华人人口。相信在国内,青岛啤酒无论如何也不会被放到这么隆重的位置上。由于巴黎的华人数量太大,所以这里几乎可以见到国内所有的日用品牌。
中国人的大量聚集不但给法国带来了饮食文化,也同时带来了很多与法国本土完全不同的风俗。
这是一对年轻华人夫妇结婚典礼的一部分,他们的婚礼形式跟国内差不多也有花车巡游。
所不同的是,他们的巡游地点不是选在长安街也不是外滩,而是艾菲尔铁塔下的战神广场。
除了餐饮行业以外,华人也从事制衣、制鞋、工艺美术和其他跟中国文化有关的一切行业。
这条小巷我曾经走过N次,当年我父亲在巴黎的时候,就曾在那扇铁门里的一间华人学校做过太极拳教练。
巴黎城内以圣母院围核心,按顺时针排列被划分成了20个区,其中有三个区已基本被华人“占领”。它们分别是第三、十三和二十区(另外第十八区和十九区也有不少华人),不过这三个区华人的成分有一些不同。
眼前看到的地方是第20区的Belleville,这里的地名直译成中文就是美丽城。这一带聚集的大部分都是改革开放之后出国的新移民,原籍多来自浙江、福建和东北等地。这里目前是巴黎华人密度第二高的区域。
万事开头难,第一代移民尤其是新移民都比较苦,这两幅画面里的女人们就是这种“苦”的真实写照。她们就是在巴黎艰难创业的“站街女”(妓女的一种,在当地很有影响力,想试试中国妞的都会到这来找她们)。
这里除了一无资金二无技术的“站街女”之外,也有不少的成功人士。在Belleville地铁站附近的几条街上,有多得数不清的各类中国店铺,其中有不少店的规模都相当的大。
他们涉猎的行业也是五花八门,有超市、饭店、五金店、复印社、搬家公司、牙医诊所,甚至还有算命馆。
这里的报纸有中文、广播有中文、连电话暂时无法接通的自动提示音都有中文。走在这的街上,如果把外文的涂鸦都抹掉,套用《不见不散》里的台词就是:“知道的这是在巴黎,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广州郊区呢”。
第三区是中国人聚居的另一个重要的区域,这的华人主要是来自浙江的温州和青田。在这里,到处都是售卖浙江土特产的商场和温州风味的小吃店,还有很多皮革厂商,批售皮制的钱包、手袋、服装和男女皮带皮鞋等。
第三区位于巴黎的市中心,能在这里立足的都是具有一定资产规模的成功人士。据说这一带以前曾经是犹太人的天下,但最后他们还是败给了素有中国犹太人之称的温州人被挤出了该区域。
在巴黎,几乎能吃到中国国内的任何东西,而且口味大致会跟国内相同(很多华人比较少的地区,即使是中餐馆里的菜也都是西化了之后的),大到烤鸭鲍翅小到煎饼果子和油条真是应有尽有(就差吆喝了)。
十三区是巴黎最早的华人区,也是华人比重最大的一区。这的华人来的都比较早而且大部分都不是来自大陆。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来自原来的印度支那,为躲避越战的战火他们来到法国(那里以前是法国的殖民地)。
还有相当一部分华人是来自东南亚其他地区和港澳台以及新加坡,这些人的祖籍大部分都是广东的潮州。
由于他们来法的年代比较早,如今都已经发展到第二和第三代移民,所以这的华人已基本融入了法国社会。但因中国文化的顽强,在他们的身上还是保留了不少中华文化的烙印(在唐人街,连墙上的涂鸦都有中国风韵)。
这的华人与第三区和第二十区来自中国大陆的每天只想着赚钱的人相比,会有更多精神上的追求。这里既有华人创办的基督教会,也有华人创办的佛教和道教寺庙(我曾去过一座位于巴黎城内的中国佛寺,它的外表就是座普通的西洋楼房,但内部装饰的却跟中国古庙几乎一模一样,这些教会寺庙比较纯,真有困难可以去投奔)。
这是第十三区的一座综合性运动场,这里有三块足球场地(中间的场地经常进行橄榄球比赛)、两块网球场、一条标准跑道和一个多功能的体育馆。平时来这里运动的华人不少,当年我也是其中的一个。
总之,在巴黎,华人是个举足轻重的群体,每到法国或巴黎举行大选的时候,任何党派都不会不考虑华人的诉求(据说巴黎有10万法籍华人),这在大多数国家是见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