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惠山故事多


标签:
无锡惠山乾隆寄畅园二泉映月 |
分类: 游记中国 |
无锡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中国很有名的一座城市,在无锡的众多名胜古迹中惠山是很突出的一处。
惠山不高,海拔只有328米,但乾隆皇帝却评价惠山为江南第一山,由此可见山真是不在高。
在惠山脚下,有座风景秀丽的古镇,它建在背靠惠山傍依太湖的山清水秀之中。当然,今天我们看到的是新建的“仿古镇”,这镇里聚集了不少名胜(虽然有些是人为指定的),因此这里也被称为锡惠名胜区。
古镇的设计有点徽派,建筑形式和室内装修大体参照了宋代风格。但做工有些粗细节上瑕疵还不少,比如文字。
咋一看这里是不是有一点像宏村和西递?不知道建这样一座古镇需要花费多少银两,也不知道这里的经营模式具体如何,反正我看到的整座古镇都很冷清,不知道是不是季节的缘故,我当时去的时候是二月。
主街上有相当数量的牌坊、宗祠、庙宇,很多建筑还没完工,但主体还是以店铺为主,毕竟这才是税收的来源。
这里有座范仲淹的祠,我们知道范文正公是祖籍苏州吴县,出生在河北葬于洛阳。不知道这座祠堂跟范公究竟有多少关联,据说当年范仲淹去世之后,很多他曾经工作过和战斗过的地方为了纪念他也修建过他的祠堂,但真不知道他是否也在无锡做过官,起码我是没查到。
这还有很多历史名人的宗祠,如唐代陆贽,他老家在古苏州(嘉兴)离此不远。我非常不理解,为啥一定要故意跟名人沾边?如果真是惠山的历史名人怎么弘扬都不过分,可把没关联的也弄来凑门面就会给人以山寨的感觉。
几百米的“古街”是开放的可不用门票自由往来,尽管如此人气仍不兴旺,不知商家们是否能保本。这也是国内所有新建“仿古街”的一个标本,没有内涵的古街建好了人们也未必就买账。过了古街之后就是惠山的大门。
不出所料,正门旁边赫然出现了熟悉的售票处。不过这个门票还不算太离谱,我记得不是20就是30元(只是名胜区的门票,不含上山、索道和动物园等,网上说是25,但我清楚地记得没有5是个整数)。
名胜区就两组建筑值得看,其一便是惠山寺。它依山而建规模不小,建筑很好地利用了地势看起来颇有些气魄。
进了惠山寺的山门之后,第一处名胜就是眼前的御碑亭,相传乾隆皇帝曾经来过这里。不过这楼阁和碑文,还是不是当年的原作就要打上个大大的问号了,这附近也没有官方的介绍,所以只能猜测。
这寺庙里靠左侧的建筑群看起来不太像是宗教建筑,倒是很有几分私家园林的味道。
寺院内右手边的建筑群倒是很地道的宗教建筑风格,这里的所有楼台庭院都修缮得很好。
景区内第二处值得一去的便是这座精致的寄畅园。它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明朝,那时它叫秦园。康熙和乾隆下江南时均下榻于此甚是喜爱,颐和园内的惠山园(谐趣园)和圆明园里的双鹤斋均是他们下令仿造寄畅园而建的。
寄畅园虽然名气不如附近的苏州诸园响亮,但它的景色确实是很多苏州园林所无法比拟的。它的占地并不是很大,但它却可以巧妙地借助园外的山水来构造园内的美景,而苏州一马平川的地理条件却没有这个自然优势。
小小寄畅园内既有狮子林的假山,又有沧浪亭的水景,还有留园的幽静小筑,差不多浓缩了江南诸园林的全部。
我不怀疑江南是倍出人才的地方,我也不否认江南(江浙)自唐以降一直是中国经济和文化的重心,无锡也是一处人杰地灵繁华热闹的地方。但气势恢弘的牌坊与形同“鬼蜮”的冷清街市之间还是对比很强烈。
现在中华各地,但凡有些名胜的地方都被当地政府改造成摇钱树,能不能摇到钱另说反正政府收的钱肯定是少不了(折腾出去的可能更多)。俗话说“羊毛肯定不能出在狗身上”,政府收取高额土地出让金或租金税费的结果,就是旅游景点内的物价普遍偏高,最终就会成为眼前的样子。虽然名胜还有人看,但周边的旅游商业却不兴隆,最终受害的是包括经营者和旅游者在内的所有人。本该靠山吃山的老板赚不到钱,走得人困马乏的游客又不敢就近消费,这现象是不是该引起重视,现在的经营模式是不是也值得反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