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上海

标签:
中国警察交通上海东方明珠 |
分类: 游记中国 |
上海是中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是近现代中国的橱窗,朦胧中的外滩更显出一分磅礴和深远。
第一次到上海是1994年,那时候浦东还是一片工地,如今除了外滩街面上的老建筑之外一切都变了模样。
十里洋场霓虹闪烁,上海一百多年来一直是中国青年人的向往,是无数怀揣着梦想的少男少女们所留恋的地方。看着这南京路的路口,它也并不比伦敦和巴黎的著名大街逊色。
不过我的情况好像是另类了一些,上海的繁华并没有使我感到特别震撼。我虽然到过上海N次,可每一次都是来去匆匆,最长的一回好像也只是呆了两天时间。
不震撼不向往不留恋并不等于不喜欢,每次来上海不管有多忙,我一定会抽出时间到外滩去走一趟,倚在栏杆上望一望繁忙的黄浦江。我特别喜欢听着那低沉的汽笛声,然后看着船消失在远方云雾里的感觉。
在中国的大城市中临江靠河的不少,但真正靠着大江大河并且有很好江河景观的并不多。我个人觉得上海算是一个,重庆算一个,最多还可以加上个武汉。
下雪在上海虽然不算是什么稀奇的事,但对于一个每次来沪都以小时计量时间的外地人来说,这绝对算是难得一遇的幸运事。风雪中,共和国第一任上海市长陈毅的雕像依然如故,也许是天气的原因,看到他我多少有些感慨。想当年他笑着看那些老上海的资本家们跳楼,并称之为“伞兵”,没想到20年后他自己的结局却也跟“伞兵们”一样不甚完美。。。正应了如今很时髦的一句话“一切都是浮云”。
因为下雪南京路步行街上没多少人,也没感受到久违的中国式的熙熙攘攘。这路口跟以前相比不见了交通警察。
没了警察是进步,因为这岗位接触尾气太多对健康影响很大,但随之而来是所有人都不遵守交通规则。上海已是中国文明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了,可大家看画面,无论中老年市民还是青年情侣根本就没把醒目的红灯当回事。
上海的地铁设施很新,总体的乘坐环境在国内也还算不错,只是以前我在博客里指出的几点不是很如意:高峰时段疏导效率很低,售票系统过于单一,票价同比高于国外等等(大家有兴趣可以参看《各国地铁大比拼》)。
我回国的时候特意避开了春运,尽管如此进出上海的交通还是很拥挤。我从陆路、海上和空中都进出过上海,好像从1994年到现在一直都是这样,这从侧面印证了我刚才说的话,今天上海仍然还是中国年轻一代追梦的前沿。
上海火车站南广场的基本格局18年来没有多少大的改变,只是周围的建筑都翻新了,车站的大楼也重新装修了。跟以前一样的是买票依然很困难,尽管出现了自动售票机。
车站的自动售票机不少,但买票的时间却依然不短,因为不熟悉的人操作起来还是要费点工夫(很多民工在研究如何使用旁边没人指导)。我排了好一会终于到了机器前面,可看提示要二代身份证才行,于是只好让位给后面的人。找到一位“警察叔叔”问他没身份证怎么买票,话音未落他立马纠住我准备“扭送”车站派出所,说到那可办临时身份证,并严厉的盘查我。。。走到人少的地方我低声跟他讲,我没身份证但有护照。。。结果警察的脸马上由阴转晴,先敬了礼说了对不起,然后客气地告诉我前面有人工售票处,买了票还可到外宾休息室。。。
我并不想炫耀什么,在世界任何地方我都能享受到后一种态度,唯独在自己的祖国,只有先亮身份才能得到本该人人都能享受的态度,这多少有些伤感。为什么中国公务员不能对自己的国民和蔼一点呢,不都是炎黄子孙吗?上海从开埠的那一天起就准备做国际大都市,也许上海的硬件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跟国际一线都市看齐,可上海的软件直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仍显示出与国际水准的巨大差距。开放包容不只是对外人说,对自己人也应该一样,也不只是对有钱人说,对没钱的人也该一样,任何社会占大多数的都是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