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久留”的里加(遗A)

标签:
历史宗教里加大主教拉脱维亚 |
分类: 游记欧洲 |
里加在欧洲多少还是有些地位和名气,不过在世界范围,尤其以中国人的视角来看就很微不足道。我平生第一次知道这城市,还是在十六年前玩电脑游戏《大航海时代2》的时候,当我的船队行进在波罗的海尽头,在我以为已航行到无人区就要失望的返航前,大副告诉我发现了一个新港口——里加(图为里加老城和道加瓦河)。
我是个好琢磨的人,哪怕玩我都喜欢弄个究竟,所以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查阅资料了解这座既陌生又偏远的城市。不过,那都是粗描淡写的知道点皮毛,真正认识它还是在2009年夏天。里加是波罗的海三国中最大的城市,它是座很有历史的城市,一篇博客是说不完的,我们就先从它的宗教和历史说起(图为里加中心市区)。
里加在世界经济、政治、交通地图上,确实只能算个微不足道的小点甚至连小圆点都不是,但在世界宗教地图上绝对应该是重点符号。基督教大体分成三大流派——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虽然三派心中都有上帝,但互相间还是有一定排斥,在一座城市里三大派“和谐”相处的例子还真不多,里加就是这样一个活标本,它不但容纳了三大教派而且还是三派的大主教驻地。正因为这个我才将博客定名为“三教久留”(图为圣雅各布主教座堂)。
从1621年开始,里加成为瑞典领土的一部分,直到1710年之前它都是瑞典的第一大城市。1710年,俄罗斯和瑞典签订了《尼斯塔德条约》,从此里加又并入了俄罗斯帝国,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一战结束。里加在1891年之前一直是以德语为主要语言,之后被强制改成俄语,这一时期俄罗斯对其所有征服来的领土都全面地推行了俄罗斯化,里加东正教的圣诞主教座堂也兴建于这一时期(1876-1883上图)。这座拜占庭式的东正教堂曾在一战德国占领期间被强行改成新教教堂,1921年改回了东正教但传教语言被限定为拉脱维亚语,1960年代苏联政府将它改造成天文馆,1991年拉脱维亚独立后才又恢复了教堂功能。
除上述三座主教座堂外,里加还有一座很重要的教堂不得不提,那就是新教的圣彼得教堂,建于1209年。这座教堂的塔楼高123米,在二战前是136米,曾经是二战前欧洲最高的木制建筑。二战中,屋顶和钟楼毁于大火,今天看到的塔尖是上世纪70年代苏联重建的,并在塔楼里安装了电梯供游人登高俯瞰里加。了望台位于70米的地方,由于里加市内高层建筑不多,所以整个里加可以尽收眼底。门票价格记不清了,好像是8块钱反正不是很贵。
这四座高大宏伟并记录着辉煌历史的教堂,全都座落在里加老城距道加瓦河不远的地方,其中三座(圣雅各布、新教主教和圣彼得)教堂的尖顶还同时撑起了里加城市的天际轮廓线。里加老城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里加旅游的精华。在老城里,完全不需要任何交通工具,靠两条腿半天时间就可以轻松逛完。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特别认为,里加丰富的新艺术运动建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究竟什么是新艺术运动建筑我也不太清楚,咱们还是在下一期里一起边走边看边学吧(上图为圣诞主教座堂的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