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典是偏安北方一隅的国家,从陆路前往欧洲必须要经过厄勒海峡大桥。这大桥的东侧是瑞典第三大城市马尔默,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它也名副其实地可称之为“瑞典通往欧洲的桥头堡”。
马尔默大约建立于1275年,开始时它是属于丹麦,初建的时候是作为隆德的码头和渡口(隆德原来是北欧的宗教中心,距马尔默东北约20公里),后来因地理位置的优势,逐渐发展成繁忙的贸易城市,并成为汉萨同盟重要的港口。这里的特产是青鱼,照片上的背景就是马尔默港口的灯塔,当年这里的青鱼生意一定很兴旺。由于时代变迁,今天这里显得异常安静,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繁华。跟我合影的小男孩大概是没有多少机会接触东方人觉得很好奇,我读懂了他的眼神,一摆手他就乐颠颠地跑来了。他是AIK索纳的铁杆小球迷,人在马尔默居然还喜欢斯德哥尔摩的球队。
1434年马尔默要塞建立。它最初的作用是座军事要塞,曾经住过丹麦和瑞典的国王,也曾做过监狱,今天它是马尔默博物馆。有趣的是,当年修建它的时候是丹麦为了抵御瑞典的进攻,可最后它却成了帮助瑞典阻止丹麦向北发展的关隘。1677年6月,一万四千名丹麦士兵曾将它团团包围了一个多月,可最后也没有能攻克它。

图中的斜坡是马尔默要塞的围墙,居然有群羊在那吃草,我没看见羊的主人,也看不清羊耳朵上是否有编号,判断不出是野生还是家养。在大城市中心出现这样一群休闲的羊不被打扰,也算是一件有趣的奇怪事。
画面信息:周日和部分周六12-16时通车,成人20瑞典克朗,6-16岁10克朗
这是在博物馆外一条幽静小街上行驶的老式电车,可惜我到的时候不是运营时间。可以想象坐在这种老爷电车上,看着旁边缓缓后退的古老建筑,会更容易带人走进历史。
马尔默其他比较有名的古建筑大部分都集中在市政厅广场附近。我身后的房子就是马尔默市政厅,作为一个大城市的市政厅,从规模上看它确实有点不够气派。后面露出高高尖顶的是圣彼德大教堂。
这教堂的大小绝对不逊于乌普萨拉的红砖教堂和巴黎圣母院,以至于我都无法把那高高的尖顶收进镜头。教堂免费进入,里面陈列着从建成到今天历任主教的历史,还有个很宽敞的大厅。它的内墙是白色的,因此,里面的视觉效果要好于上面说的那两个著名的教堂。
记录马尔默悠久历史的老房子和用石块铺成的街道在老城有很多。这个地方在马尔默中心的商业街是汽车禁行区。马尔默是我到过的瑞典城市中自行车最多的一个,看着由骑车人组成的长龙,如果不是因为他们都长着黄头发穿着比基尼,我会以为回到了中国。
马尔默是座具有双重风格的城市。它几乎是瑞典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同时它又是瑞典最现代化的城市,离开古老的过去,从这组雕塑开始走进现代的马尔默。它们建在市政厅广场通向商业街的入口处,它们是一个奇怪的乐队,有什么典故我不太清楚,但它们却很有名,几乎所有宣传马尔默旅游的材料上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这座螺旋大楼叫HSB旋转中心(Turning
Torso),高190米约合623英尺,是目前全欧洲第二高的住宅大厦,也是北欧的第一高楼。它由西班牙人圣地亚哥·卡洛特拉瓦设计,2005年8月27日落成,是马尔默的新地标。HSB是瑞典最大的不动产公司,这座摩天楼的下面10层和最上面两层是写字楼和会议室,其他楼层则全部是普通住宅。
类似这样的高楼在马尔默有很多,这在全瑞典以至整个欧洲的大部分城市都是不多见的,也许这就是马尔默给人现代化感觉的原因。不过工业化进程也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如环保、就业、交通等等。
马尔默是瑞典三个大城市中,失业率和犯罪率最高的(瑞典三大城市为斯德哥尔摩、哥德堡和马尔默)。2005年,马尔默挣工资的人占总人口的63%,而斯德哥尔摩为74%,哥德堡为71%。据说前两年有一次马尔默出现暴乱,全瑞典各地的警察都要抽调去支援。不过我在这里却感觉很好,这里的人非常友好,甚至是全瑞典最热情的,但在新闻里面却属这里的事最多。这应该跟它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有关,比如中国的北京、上海和广州也是相对比较乱的地方,其实不一定是本身乱,很多是因为流动人口造成的乱。画面中这个乞丐也许就是马尔默高失业率的一个缩影吧。
马尔默中央火车站应该是全瑞典唯一一个24小时营业的火车。瑞典其他所有火车站每天后半夜都是锁门的,长途列车在后半夜也不会停靠任何车站。马尔默火车站不歇业的原因是,它与海峡对面的哥本哈根每天要保持,白天每20分钟一班后半夜每小时一班的国际列车,因为这条线路同时还连接着哥本哈根国际机场。
这是车站里面,去丹麦的列车与瑞典本国的有很多不同。最大的不同是长度,瑞典的火车很少有超过10节的,但开往哥本哈根的列车有的长达20节以上。即使这样,上下班高峰时也很难找到座位。
因为经济差和搭乘国际航班,每天有数十万人次要往返于厄勒海峡两岸。这几位刚下班的北欧航空的空姐也是搭火车回马尔默的家。
出版预告:在马尔默我还经历了件非常有趣的事。如果有兴趣,欢迎下周准时来看我的《马尔默奇遇记》。
返回伯爵首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