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自己的路:写在《我的哈佛日记》第五次加印的时候

(2009-02-08 00:47:16)
标签:

杂谈

走自己的路:写在《我的哈佛日记》第五次加印的时候

                                      

昨天得到出版社的通知,《我的哈佛日记》第5次加印了。这是本我在2007年8月出版的一本小书,最开始的想法是给母亲一份礼物,给自己一个纪念。没想到这本书现在依然能够被大家欢迎。

 

现在想想,这是一本险些夭折的书,也是我和传统保守观念的一次战斗,还好,我坚持了自己的想法,把这本“奇怪的日记体”的书出版了。记得最早和我联系出版的出版社,刚开始的时候非常热情,一次又一次地给还在美国的我电话。我回国的时候,一下飞机就被接到酒店,还是社长亲自来谈。合同都签了,在出版的前三天,突然通知我不出了。因为这家出版社没有出过类似题材的书,编辑们反复开会,有几个老编辑实在无法接收年轻人这套东西,所以不敢出,所以最后还是违约了。(虽然没有合作成,但是我现在依然感谢这个出版社,因为没有他们最开始的发起和督促我写一年,我不会想到在自己27岁的时候就出一本畅销书。)

 

后来新东方大愚果断地出版了这本书,当然那个时候也是出的战战兢兢,所以让我自己来全面参与和负责。“大愚之前从来没有出过人物传记类的书,试试吧,把第一版的1万本卖完就行了”,当时大愚的领导这样想。

 

实在没有把握。“这本写得这么‘轻松随意’的书能卖得出去吗?”为《我的哈佛日记》这个主标题,大家讨论了一个星期。当时什么样的题目都想过,什么《从清华到哈佛:一个新东方老师的哈佛日记》都想出来过。最后副总裁钟老师排版,就叫《我的哈佛日记》,简单明了。

 

为了《规划的人生更精彩》这个副标题,我动用了我的三大高参,连夜开会。都是老总级别的牛人,整天给别人开会,这次为了我的这点事,不厌其烦反复讨论。大家一次一次地论证,最后觉得《规划的人生更精彩》这个副标题好。“刘亦婷那本书是父母写的,你这本书是自己写的,自己的路还是应该自己走,读者一定会接受这个观点。”最后,我泡在大愚出版社的编辑室里,每天和豆子、小薇、花火,不拿工资做了一个月的编外员工,封面、扉页、美工都是我的创意,最后被一个团队提升。他们很辛苦。记得责编小薇那天是加班到深夜出片。最后这本书印刷的时候,我也在床上睡了一天,因为实在太累了。

 

书出版了,记得是8月1号第一本上市。8月8日,一个星期以后,首印的1万本就没了。于是第二次加印。然后又是一个星期,库存空了。然后第三次加印。当我8月17日结束假期,再次离开中国去美国的时候,第三次加印也只剩下1200多本了。

 

出版这本书需要自信。否则那么多否定的声音,肯定会让我动摇。也需要坚持,否则那么多次几乎夭折,我肯定挺不过去;更需要的是勤奋,哈佛每年毕业的世界各地的牛人有很多,我只是里面很小的一棵草,甚至是一棵葱,但是只有我一个人勤勤恳恳地记录了这段生活。所以不仅在大陆,在台湾和海外都有不少人通过这本书知道我。想去美国读名校的朋友,一般都会在梦想开始的时候搜出这本书看一看。

 

每一次在我最艰难的时候,我就会告诉我自己,“难度越大的事情,回报会越高”,这句话,我已经用自己的生活证明了至少3次。

 

《我的哈佛日记》的出版,让我产生了与更大的出版社合作的念头,因为《我的哈佛日记》描写的是美国精英的大学,我还想写一本描写美国精英高中的书。更重要的是,《我的哈佛日记》已经达到了我当时出版知识、经验以及创意的极限,我想和高手合作。既能出版,还能学到很多新的出版知识。于是,我和长江文艺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年轻的战场》。因为发行渠道更大,所以这本书目前的销量其实已经超过了《我的哈佛日记》(除了出版社的数据之外,还有一个很简单的比较销量的办法就是用当当网的销售排序功能。在当当网上,输入作者名字,可以看到这个作者不同书的销量排序)。

 

有很多人反映,《年轻的战场》里面没有《我的哈佛日记》那么多照片,包装显得不精致。其实这个一个误解。金丽红社长长期以来做的是名人书,比如陈鲁豫、宋丹丹、曾子墨,她认为那些和名人一起合影的照片可能更有故事性。我提供的照片主要是我在美国高中拍的照片,没有大众所认识的名人。并且《年轻的战场》在出版的时候,参照的是之前她做过一本曾子墨的《墨迹》,责编也是同一个责编,所以金丽红社长强调了内容,淡化了形式。“小伙子,听我的,准没错,这样弄出来,卖的痛快。”。她当时拍着我的肩膀说。

 

现在再次回想,才悟到其实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并没有对和错。成人有成人的视角;青少年有青少年的视角。有的人说《我的哈佛日记》照片太多,有的人却说,“《年轻的战场》没有照片了,不好看了,我看书,只喜欢翻翻图”。哪一派是对的呢?谁也无法说清楚。

 

我喜欢琢磨生活。说的好听叫研究哲学,说得俗点就是琢磨生活的道道。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凡事皆有对立,除了是非的对立,其实还有非是非非的对立。我们做得任何一件事情都很难取悦每一个群体。这和生活是一个道理。有时候,你坚持的会遭到很多质疑,你觉得很好的东西,会招来骂声一片。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勇气。别人怎么说,其实都不重要。活在别人的评价中,这样的人做不了太多的大事。走自己的路,活出自己的精彩,这才是最重要的。

 

感谢《我的哈佛日记》,让我体验分享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带给我人生中很多难得的体验和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