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昨天一个朋友请客,去一家黎巴嫩餐厅,第一次尝到了黎巴嫩传统晚宴,餐厅老板是黎巴嫩人,所以据说这里的中东餐非常地道,老板开了两家这样的店。
与中国餐相比,黎巴嫩餐的原料非常不一样,比如有一道菜用了很多葡萄叶子,卷着肉,感觉有点酸。黎巴嫩沙拉用了很多basil,有点像中国食物中用的香菜。黎巴嫩餐里的肉是大块大块的烤肉,有点新疆烤肉的意思,不过味道不如新疆烤肉,考得很干。问服务员有没有辣酱,服务员迅速回答,“sure”,然后就迅速拿来一盘白色的类似沙拉酱的东西,“这就是俺们那儿的辣酱!”
还有一些说不出名字的菜,吃得相当“迷茫”,因为自始自终就没有看懂菜单。想给“口碑”传播一下都难。因为我自己都没吃明白。
在推广饮食文化这一点上,越南餐厅做得比较好,名字那也是相当的怪,但是底下都会用英语标清楚这道菜的原材料,于是大家吃得明明白白。越南餐厅在美国很普及,尤其是越南式春卷和越南牛肉面,甚至有些美国人无法区别中国菜和越南菜了,总是把越南式春卷当作中国菜的“食标”。
推广自己的产品、文化和观点的时候,还是要考虑外国人是否能够看懂。以武汉学生前几天的游行示威为例,看完录像,发现学生们用的标语大多只有中文的,建议加上英文,否则外国人不明白游行是为什么,游行的意义和效果达不到,自己的声音没有传出去,外国记者们又有“自选题”文章可做了。这一点上,巴黎学生做得非常好,英语标语设计地非常好,这样,外国人一看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