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哈佛日记20:哈佛留学留什么?

(2006-12-22 04:49:02)
后天就要远行了,这几天似乎是我从未经历过的轻松时刻,没有工作,没有作业,生活纯粹到什么事情都没有,除了为漫长的旅行做准备。早上起来把房间仔仔细细的收拾了一遍,然后去哈佛Coop书店看那里的整整两架精美的游记,舒适的地毯,暖融融的房间,靠在墙边,没有什么人,只有一个可爱和热心的售书小姑娘时不时过来寒暄几句。我说我在为我的环游美国做准备,她说“太棒了,我也希望我也能像你一样旅游美国,我每天都看着这么多精彩的旅行的书,但是没有机会去这些地方”。一个纽约的好朋友打电话来,热心的给我复杂的行程提了点建议。打完了还没有我忘记嘱托一句:“飞的开心!”晚上一个台湾同学邀请我去一个台湾朋友的party,庆祝冬至,还有圣诞和新年,吃到了超级好吃的台湾卤肉饭、醉鸡、台式炒米粉还有汤圆,原来台湾庆祝冬至是要吃汤圆的......

时间总是过得非常的快,尤其是经历一件喜欢的有意义的事情的时候。“幸福总是太快,烦恼总是太长”。这句话听起来像一句歌词。小时候看一本古典小说,上面提到一个佛教的思想,“人生来就是受难的”,大概就是说人的一生总是有很多未知的挑战和磨难,而幸福只是短暂的一瞬。哈佛的海明威健身房今天下午3点也关门了,每天早上这个健身房总是会有很多的人,可是今天人却很少。餐厅也关门了,图书馆也关门了――学校哪儿都没开着门。走在哈佛园里,到处都是背着包,提着行李回家或者远行的人。放假了,连松鼠也没有以往多了,平时一家一家的好不热闹,可是今天都看不见几只了,难道它们有一家人旅行度假的习惯?

一个学期结束了,仿佛昨天刚刚开始。

9月4号那天晚上师姐和他先生去波士顿机场接我,我之前并不认识她,但是当她知道我是第一次来美国,没有什么朋友在这里的时候,她和大哥给了最热情和慷慨的帮助。当我走出波士顿机场的时候,她就笑眯眯的等在那里,然后带着我上了地铁。当地铁在查尔斯河上飞过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了夜空下的波士顿。波士顿的夜色真的是很美,尤其是晚上的查尔斯河,很多漂亮的高楼都装饰着美丽的灯,灯光倒映在河里,就像给查尔斯河铺着一层优雅的光。师姐带着我走出哈佛广场的地铁站,不知道是不是一个巧合,她带着我走出的是广场中心的那个出口。从地铁走出来的一刹那,我迎面看到了一座座欧洲风格的古老的楼,那一瞬间,我似乎忘记了20个小时的航程,仿佛搭了一段地铁就从地球另一段钻到了这个完全陌生和新奇的世界——留学对于我而言,是一个很久以来的一个愿望。其实最开始的时候,我对留学并没有太高的期望,因为在这一点上我似乎对自己没有十足的把握,我很羡慕那些能够去世界知名大学学习的人,但是没有想到自己也会有这样一段经历。

人生中总是有很多的无心之旅,期望太高的很难得到,没有期望的却飞到你的身边――我开始了一段人生难忘的经历。

每个人的一辈子似乎总是处在一个平衡点上。得到的、失去的往往如此巧合的相遇。人生的长河中很难遇到一个彻底平静的时刻。新的开始往往是意味着更多的新鲜和体验,也意味着更多的未知。就像我暂别了北京那么平静和舒适的生活,生活转到了一个新的轨道。

留学意味着未知,未知让我成长。

在一个陌生的国度里,我感受到了非常现实的生活反差。由于出国1万美元的外汇管制,我来美国的时候并没有带太多的钱,或者也是有意的,我希望考验一下自己在这个新的国家里的生存能力。而最开始一个周,学校承诺的钱还没有到账户上(刚来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账户)。所有的留学生都会遇到最初每天“乘于8”的经历。突然一下子那些超市里的东西在这里还是国内那个价格,只是后面跟的是美元而不是人民币的符号。来的第一天,我把所有的入学手续飞快的办好以后,想去买一个手机,可以被告知,没有社会安全号“Social Security Number”和信用记录的国际学生必须交300美元的押金,否则不能买手机。我并不习惯接受这样的不信任。于是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赶快申请一个社会安全号。在哈佛得到社会安全号非常的容易,得到任何一份合法的校园工作的国际学生都可以去申请。但是找到一份合适的兼职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我给我的Peer Advisor打了一个电话,她是一个热情的印度女孩,在我还在国内的时候,她就有求必应。她带着我当天下午就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份非常适合我的兼职。这份工作和我的学习一点都不冲突,因为是学校资助学生的另外一种方式,所以报酬很不错,和轻松的工作量是不成正比的。最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一个更进一步体验美国的机会。现在想想,幸好当时行动的很快,因为这样的机会并不是天天有的,第二个周以后这样合适的工作就很难找到了。就这样,我度过了第一个周。随后第二个周,学校早先承诺的助学金开始发下来了,这样我就慢慢的告别了“乘以8”的时期。对于国内即将出国的朋友来说,选择学校的时候一定要打听学校的资助能力,如果学校资助能力不强的话,会活得特别难受和压抑,因为美国这边外国留学生打工是严格控制的,除了在校园兼职以外,所有为校园以外的雇主服务都是非法的,但是学校的兼职机会很多,比如助教、助研、助寝等等。千万别小看助寝(Residence Advisor),这是份美差,减免一学期住宿费(5000美元左右),餐费(1900美元),并且还有不错的工资和美食(因为有很多social events,也就是说party)。反正美国大学的原则是能给学生做的尽可能让学生做,让学生自食其力,成为学校的雇员,良性循环。

由于来美国比较晚,我还没有倒过来时差就开始晕乎乎的上课了。哈佛这边课程的最大特点在于完全尊重学生的选择。开学典礼以后,大家马上就开始“course shopping”。形象的说,就是学校给每个教授45分钟的时间,像有兴趣的学生介绍他的这门课程。老师就是一个推销员。学生决定我是否选你这门课。如果选的人太少,证明这门课没有市场,就开不下去了,教授估计也得考虑走人了。除此以外,学生有一个月的时间去体验这门课,如果不喜欢,也可以把这门课退掉。这样教授必须全身心的上课。除此以外,期末我们都会给老师和助教评估,这点类似新东方课程结束的时候的5分评分制,清华也采用了这种方式。我很喜欢这个方式。学生的满意度是评价老师最好的指标,所以两个月前校长论坛的时候找哈佛的中国留学生座谈,我们大家都推荐中国的大学也引进这种机制,倾听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想法,为学校带来更多活力和民主。

每天的课程是非常重的。学校付钱给你钱,就不会允许你浪费了他的钱。一般来说,4门课是比较普及的,不会太累。也可以选5门,累一点,但是可以更饱满的利用时间。我选了5门课,这就意味着我的课程强度非常大。周二、三和四的强度是最大的,我记忆中最累的一天是从早上8点钟不停的上课,上到晚上9点,然后回到家继续想怎么写期中论文。我的很多朋友都有我这样的经历,尤其是那些选得课都集中在某几天的同学。我看见一个女同学都累得哭了。也终于理解为什么这里有著名的哈佛裸奔,其实美国学生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不过有时候也很好奇,那些朋友哪里找的时间来裸奔?反正真正忙起来的时候,我很难抽出宽裕的时间裸奔,实在是爱莫难奔啊!呵呵,看来裸奔的人不一定真正的忙。所以实在对不起了,最亲爱的美国朋友们,我没有时间参加你们的裸奔了,只能祝你们奔的愉快!)在最辛苦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年轻的生活就艰难和忙碌一点,我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压力是一笔财富。我出生在80年代,我知道我们这一代人是从小没经历过什么苦难或者大风大浪的,我希望把这样的辛苦当作磨练自己意志的一种方式。所以我设计自己的方式减压,比如周日和假日我会什么都不做,纯粹出去游历;每天我会去健身房,锻炼会带给一个人积极的生活状态。我会听一些音乐,我的电脑里的音乐全部放完是5个半小时,所以到了写论文最艰难的时候,我就从第一首歌放到最后一首,这样5个半小时就过去了,也不觉得太枯燥。

来美国以后发现自己的英语变差了。这是我预料中的事情。对于中国学生而言,生活英语是一个死穴,我们从小到大都是规规矩矩的上的正规英语,老师大多是中国老师,周围讲英语的大多都是同样学着英语的中国人。所以我们会自己创造很多“独特的英语”。当时留学让我沉浸在一个英语的世界,周围每个人,哪怕一个10岁的小孩子都是你的英语老师,我开始逐步的改良自己的英语,很多以前的错误表达和发音都会慢慢的调整。我留心地铁站和机场的手册,甚至连食品包装盒我也会仔细的看一边,把不认识的词查一遍才扔掉。听力也是如此,很多词汇和表达我都没有听过,刚开始的时候,很多课我听得不是太懂,尤其是美国那些讲话巨快的同学。于是除了上课,我会尽力利用工作和旅行的机会去学习英语,尤其是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这也是为什么我去报驾校考试的原因,我希望创造更多的机会理解这个社会的规则。

当然美国也不是什么都好,这个民族也有太多的问题,比如种族问题。哈佛也是一样,有时候我把哈佛和清华比,我就觉得哈佛就没有清华超级发达的BBS校园网络,学生之间的交流没有那么通畅。很多困难都不知道找谁去问。但是我更感兴趣的不是去挑别人的毛病,而是去静静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可以往中国带回什么。

文化的冲击和混血会带给一个年轻人很多的灵感和新的思维方式。尤其是中西方这样差别很大的文化。在留学的日子里,每一个留学生都会慢慢学会以前没有机会学的东西,小到把房间收拾的整整齐齐,做饭理财,大到有时候规划自己的人生,或者站到一个客观的角度,思考我们自豪但是多灾多难的祖国――一个辉煌的文明不总是一件太好的事情,辉煌的过去往往会让我们沉浸于美丽和虚幻的回忆,并且失去了打造另一个辉煌文明的创造力,对于一个人如此,对于一个民族也是如此。这不也是一个平衡点吗?

环游美国前写的最后一篇文章,纪念和总结我在这里的一学期的生活――辛苦、快乐、新鲜、冲击、改变――这也是每一个海外留学生经历的普通的生活,我很幸运,成为他们中间的一个。

感谢2006,祝我们的祖国2007年新年快乐!

我的哈佛日记20:哈佛留学留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