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体育保健学按摩体育 |
分类: 体育理论 |
专题三十
一、
二、
(一) 按摩对身体的影响
1、按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众多资料表明,推拿有降低血压,减慢心率,舒张血管等作用。《中医推拿学》中介绍,用拇指推“桥弓”穴(单程向下,不可两侧同时进行)可使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因为,“桥弓”穴位于颈动脉窦的部位,推拿此穴可引起神经冲动释放,传递到迷走神经,使心率减慢。同时冲动又抑制延髓网状结构内的缩血管中枢的运动,引起血管扩张,这一反射作用使血压下降。这个作用得到实验证明,国内学者对120例正常人和100例高血压患者做了双侧足太阳膀胱经按摩后,两者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与按摩前有显著性差异,而高血压患者下降幅度比正常人更明显。并且持续一段时间按摩后,可使血压稳定下降。这可能是按摩手法刺激,调节了植物神经的功能而使心率减慢,并反射性引起周围血管扩张,使血压下降。
推拿还对左心室有改善作用,有人报道穴位推拿改善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功能,冠心病患者经推拿后心率减慢,心脏做功减轻,氧消耗减少,同时舒张期延长,血液灌注随之增多,提高心肌氧代谢。推拿后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喷血时间延长,射血前期,等容收缩时间缩短,提示推拿使左心室收缩力增加,冠脉灌注改善。还有人也报道推拿对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患者经推拿治疗后,平均动脉压明显下降,这一效应减慢了冠心病患者左室肥厚的进展过程;左室二尖瓣关闭速度显著提高,说明了推拿能改善左室舒张功能,降低血压。
2、按摩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1) 对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的影响
按摩能改善微循环,甲襞微循环是人体微循环的窗口,按生物全息法——局部等于或近于整体的观点推测,甲襞微循环的改善亦表示全身其他内脏微循环的改善,有助于机体抗病能力的提高,殷明等人按田牛加权评分标准,对35例哮喘缓解期甲襞微循环异常的患儿推拿治疗,结果,推拿后积分值(形态、流态、管周状态、综合积分)明显降低,说明改善了微循环。薛明新也观察到腰突症患者经推拿后甲襞微循环血流明显加快,且有不同程度的红细胞解聚,确实起到了“血泵”作用,达到活血化淤之功效。汤艺等人对腰突症患者推拿后的肢体血流图和微循环观察显示,患者的患肢血流量有较明显增加,微循环明显改善,表现为功能性毛细血管数增加,血管清晰度增强,水肿与渗出减少,血流速度加快。可能是按摩治疗促使突出髓核还纳或避开神经根,促进血液循环,使局部炎症水肿减轻,减少了对交感神经的刺激,使血管神经功能得到改善和恢复。
按摩局部血流量增加得到实验证实,刘新华等人在受试者右国窝处进行不同形式的滚法按摩,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析,实验结果发现,按摩后右国动脉内径明显扩张,血管阻力下降,平均流速及血流量明显增加。推拿对局部血循环的影响机理可能是:推拿摩擦皮肤产生热效应,使血流量加大;推拿对血管因素产生影响,包括血管形态,管壁弹性,以及周围肌肉张力。推拿对血管的作用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2) 推拿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推拿可引起人体血液成分含量的变化,有资料表明,《中医儿科学》介绍,贫血病人在推拿后一小时内红细胞明显增加,国外学者通过临床实验证实,在腹部推拿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数量均有增加。推拿不仅使红细胞数量增多,还对红细胞膜有作用。朱舜丽、马玉龙等(11)(12)检测腰突症患者推拿前后红细胞膜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结果发现,推拿前患者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明显高于正常人,推拿后Na+、K+—ATP酶显著下降,ATP酶活性与性别有关,女性患者Ca2+、Mg2+—ATP酶活性显著高于男性,推拿后Na+、K+—ATP酶活性显著下降。提示推拿对细胞膜ATP酶产生影响,从而改变细胞能量代谢情况,推测对细胞膜的保护作用可能是推拿治疗疾病有效的作用机理之一。朱舜丽、马玉龙等在此基础上又作了深入研究,通过分析颈椎病患者推拿前后红细胞钠泵活性以及血清儿茶酚胺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含量非常显著高于正常人,经推拿均明显下降。研究发现反映细胞水平能量代谢的标志之一—红细胞膜的钠泵活性和其内源性调节物质之一的儿茶酚胺含量变化之间有相应关系。提示推拿这种被动运动能引起机体能量代谢变化,并且这种改变和神经递质之间有密切关系。
(3) 按摩对神经介质和代谢的影响
近年来,有人研究推拿作用机理表明,推拿可以引起机体神经—体液调节的一系列改变,以达到镇痛效应,但神经—体液调节须通过神经介质才能实现。推拿后神经系统组织器官可释放出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并可由此改善血液循环,加速致炎致痛物质,酸性代谢产物的清除,从而能够产生治疗和镇痛效应。本人认为推拿镇痛,一方面是使止痛物质增多,另一方面是使致痛物质减少。姜宏报道,内腓肽是存在与体内的一类具有阿片样作用的肽类物质,国内外研究表明,血浆中内腓肽升高幅度与镇痛效应呈正相关。推拿使血浆内腓肽水平升高。曹新顺等人通过按摩四白穴、攒竹穴对静脉复合麻醉患者外周血β—内腓肽及P物质水平的观察发现,经过按摩的患者β—内腓肽及P物质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浆中内腓肽现多认为来自垂体或肾上腺髓质释放,推拿通过何种途径是血中内腓肽升高需进一步研究。
目前研究发现,血浆中致痛物质大概有以下几种,组织胺、已酰胆碱、单胺类物质(外周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陆珍平等人研究发现,9例软组织损伤病人推拿后血浆中DA、NA含量显著下降,34例腰突症患者推拿后尿中CA,DA及CA的代谢产物VMA含量明显升高。说明体液中CA与推拿作用密切相关,临床疗效越好。张建华(18)等人研究显示,腰突症患者镜推拿治疗后血单胺类物质含量下降,5—HT及NE含量明显下降,DA含量略有升高,无统计学差异。其原因是推拿可使突出物与神经根位置发生改变,疼痛减轻,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故使NE,5—HT含量下降。刘志诚等人单肢软组织损伤家兔进行按摩委中穴1小时后发现,家兔脑脊液中组胺含量升高,而血浆中组胺含量下降。组胺是一种血管活性胺,具有缩血管及致痛等多种生理作用。推拿后血浆中组胺含量下降,有利于受损组织修复,抗炎作用加强。刘志诚(14)等观察了损伤时和损伤前后家兔全血乙酰胆碱酯酶后性的变化,乙酰胆碱在外周可以致痛,乙酰胆碱酯酶对乙酰胆碱的水解作用是清除乙酰胆碱的最主要途径。结果表明推拿伤肢可加速乙酰胆碱酯酶的回升,提示推拿可能通过乙酰胆碱酯酶增强乙酰胆碱的分解、失活。但推拿对其作用机制需进一步探讨。
3、推拿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4、推拿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按摩在体育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运动系统疾病作用直接,疗效明显。许多资料表明,推拿按摩不仅有助于消除疲劳,缓解疲劳,还能有效防止运动损伤和加快受损组织修复。
(1)
临床资料显示,按摩对软组织损伤有显著效果。但不能进行作用机制的研究,而动物实验能进行微观亚细胞的深入研究。尹立等人对肌腱断裂伤的大耳白兔进行推拿治疗后证明,推拿对肌腱损伤后组织结构的修复有促进作用和松解粘连作用。推拿治疗组去石膏后3周肌腱断端有大量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新生成的胶原纤维呈粗大束状连接与两端,而同期对照组断端间炎症反应明显,胶原纤维少。石葛明等人通过观察按摩对家兔肌肉损伤修复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按摩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损伤部位的肉芽组织成熟,松解损伤组织的粘连减轻肌纤维间组织增生,促进损伤肌肉的形态结构恢复,其机理主要是按摩加快血液循环,组织代谢加快,利于受损组织修复。
马玉河等人通过对家兔双后肢的机械性拉运动实验以及实验后双后肢肌肉的手法按摩和对照,结果发现,按摩确实能使肌肉疲劳消除,预防肌肉损伤。根据实验结果,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改善肌肉内血液循环,加肌肉内糖原和SDH含量来实现的。
推拿还对失神经造成的肌萎缩有恢复作用,马建等人对周围神经损伤的大耳白兔进行推拿治疗,结果显示推拿有利于肌肉酶代谢的恢复。
(2)
推拿按摩对机体疲劳的解除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论是运动员还是平常人疲劳后都愿意按摩放松。其按摩作用机理如何,却不很清楚。尤其是动物实验研究的更少,未见有报道。有资料表明,推拿对运动后部分生化指标有影响。郦洪等人都观察运动后推拿可使血液中尿素氮浓度明显下降,还观察到推拿后血乳酸浓度消除加快,血糖,尿PH值也基本恢复到安静水平,但血尿酸无下降趋势。分析认为,运动后恢复性按摩有利于调节神经系统,心血管,内分泌及泌尿系统的机能活动,从而加快了疲劳的消除。
潘自强实验证明按摩不但消除疲劳,还能提高肌肉工作能力。他们在运动员工作负荷最重的部位按摩,着重研究机体负荷后按摩的作用。实验结果是立定跳远成绩明显提高,手持5Kg哑铃时间明显提高,说明按摩提高肌力。我们认为,按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性和肌肉感性都有提高,其实质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赵云宏对体育系学生负重深蹲后按摩,实验结果是按摩组练习次数明显高于不按摩组,说明按摩可以有效恢复或提高
疲劳肌肉的工作能力,并明显减轻次日肌肉的酸痛感觉。
不同原因造成的运动性疲劳,采用的按摩消除方法也有所不同。李子让通过观察运动按摩与循时点穴健脑按摩对疲劳的消除效果,实验结果,5000米跑后26分钟心率的恢复两种按摩方法无差异,但P—P/Q—P指数点穴组明显优于运动按摩组;武术训练致疲劳后大脑调节功能的恢复循时点穴的效果明显优于运动按摩;划船致疲劳的肌力恢复运动按摩效果略好于点穴按摩。说明点穴按摩对神经性疲劳为主的疲劳有明显效果,因其具有整体性和中枢性。而运动按摩直接作用在疲劳肌肉上,提高肌肉的血液循环和加速代谢,因而其消除肌肉疲劳的效果较好。
(二)
按摩作用机理的研究
1、按摩对机体代谢的作用
(1) 按摩对红细胞膜-ATP酶活性的作用
Na+、K+-ATP酶是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质,在体内执行一价阳离子的运输功能,以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态,保持细胞正常的兴奋性,使得细胞功能得以完成。
实验证明,按摩可降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红细胞膜Na+、K+-ATP酶的活性。其原理可能如下:推拿使刺激直达病所,疏通患部的经络,改善气血运行,这种缓慢不断的良性刺激使患者机体在组织器官水平上起到调整、平衡植物神经功能的作用,在分子水平上则是细胞膜上酶活性的变化引起细胞膜分子构型相应变化。推拿调节钠泵活性,调节钠泵作用的最大速率和钠泵对Na+、K+的亲和力,最后通过调节电解质含量、比例,改善内环境,使之恢复趋于正常状态。
(2) 按摩对血液中儿茶酚胺含量的作用
儿茶酚胺是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包括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儿茶酚胺通过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而产生生理效应,其主要功能是动员能量储血和身体机能。
按摩可以调节血液中儿茶酚胺的含量,使机体能量代谢保持正常。朱舜丽等人对30例颈椎病人进行按摩治疗,结果发现按摩推拿前颈椎病人血中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经按摩推拿治疗后明显下降。张建华等人对推拿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前后血单胺类物质含量变化进行了观察分析,发现推拿牵引治疗后5-HT及NE的含量明显下降。陆珍千等人发现急性软组织损伤病人和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经推拿治疗后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含量亦均显著下降,且推拿后尿中CA、DA、VMA含量明显上升。说明,推拿可使交感神经处于相对抑制状态儿茶酚胺能系统的功能减弱,α效应减少,缩血管效应减弱,血液循环加快,将外周血液中,尤其是积聚在伤痛处的单胺类致痛物质带走,使其血中NA、DA含量下降,并加快代谢产物在病体内破坏过程,尽快从尿中排出体外,使疼痛减轻或消失。
(3) 按摩对人体自由基代谢的作用
自由基是指游离存在外层轨道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等物质,主要包括氧自由基、羟自由基、过氧化氢、单线态氧,自由基不仅可以直接攻击细胞膜对细胞产生破坏作用,同时其氧化反应产物脂质过氧化物还可自发分解形成更多的自由基,攻击其它双键,引起自由基连锁反应。
实验证明,按摩可以加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预防自由基对机体的破坏作用。曾有人对颈椎病患者足部反射区进行按摩治疗,发现治疗后患者血液超氧化物歧?化酶、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而血液丙二醛含量低于治疗前。提示,足部按摩法刺激感受器和毛细血管,经反射途径和双向调节,充分调动机体内部潜能,产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应答反应,使自由基的产生率和清除率恢复正常的动态平衡,使抗氧化酶的活力提高,从而有效地阻止、清除自由基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损害。
(4) 按摩对神经肽类物质水平的作用
神经肽类物质主要参与神经调节,其中β-EP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及组织脏器中,与相应配基结合后可产生极强的镇痛作用。曹新顺等人对无感染症状择期胆囊切除术患者按揉四白穴及攒竹穴,发现按摩后血清中β-EP和PS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但DayJA等人对健康人进行背部按摩,结果按摩前后β-EP无显著变化。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可能有二:(1)按摩方式不同效果不同;(2)按摩只对有疼痛症状者有效。
(5) 按摩对血浆心钠素水平的作用
心钠素(ANF)主要由心房肌细胞分泌的一种循环激素,具有强大的利钠、利尿、舒张血管、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按摩能调整机体功能,使ANF水平保持正常。高建国等人观察了推拿对伴有心血管症状的颈椎病患者血浆ANF水平的影响。发现,伴有心血管症状的颈椎病患者血浆ANF水平高于正常,经过推拿治疗后,血浆ANF降至接近正常水平。此外,研究还发现,对早产儿进行按摩治疗可使其体重增长明显加快,血清胃泌素和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指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委中、承山穴可使脑脊液中cGMP增加,cAMP
/cGMP降低。按摩还可使肌纤维炎患者血浆肌血球素浓度显著增加,并在按摩后3小时达到最高水平。
2. 按摩对骨骼肌损伤的作用
(1) 组织切片观察
石葛明等通过手术方法,锐性不完全横断雄性青紫兰家兔的腓肠肌,断面不缝合,术后不制动,后对其伤肢进行指揉法按摩治疗。经过肉眼、光镜、电镜对损伤部位的观察认为:按摩可以促进损伤部位新生毛细血管的形成,促使成纤维细胞转化为纤维细胞,促使胶原纤维合成,并使其排列规整致密。按摩还可以松解组织粘连,减轻增生,促进受损肌肉形态结构的恢复。另外,按摩能改善血液循环,龚止丰等人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该研究还发现,损伤早期(伤后前3天)按摩不但不能起到治疗作用,还会引起损伤组织的继发性出血。所以损伤5—7天应采用轻柔手法,15天以上采用中等强度手法。
马玉河等对灰兔的双后肢进行被动牵拉,造出损伤模型,每日牵拉后进行揉捏、推压按摩,结束后制作切片进行观察。通过光镜观察5周后按摩兔发现,肌纤维排列尚规整,只有部分肌纤维出现波浪状扭曲和肌浆疏松。偶见个别肌纤维呈小节段变性坏死,肌纤维有少量间质组织和脂肪增生。肌肉内血管排列规律,横向吻合枝增多,部分血管增生并向肌纤维长入。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肌纤维超微结构的变化为:大部分肌原纤维结构尚清楚,一些区域肌原纤维有扭曲变形,A带、I带和M线结构模糊,但Z线可清楚辨认。
马建等采用手术方法造成周围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术后采用电针、推拿和红外线理疗三种方法对神经损伤的动物进行治疗。通过对实验动物的比目鱼肌肌肉常规组织学切片的观察后发现:推拿对神经损伤中后期萎缩的恢复,肌纤维变性的恢复,减轻肌纤维间质中脂肪组织增生以及改善微循环,减少小血管血栓形成有较好的效果。
(2)
有氧代谢酶:
马建对日本大耳白兔的胫骨前肌进行连续的离心疲劳训练,造成肌肉的延迟性肌肉酸痛,采用中药薰洗和推拿方法进行治疗。在该实验中也进行了上述七种酶的酶组织化学观察。细胞色素氧化酶(CCO)是呼吸链的终端,在氧化代谢中有重要的作用,酶组织化学中常作为有氧代谢的标志。该研究结果表明,推拿对长时间连续训练后肌肉中的CCO活性的下降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刘波等在实验中发现推拿能使受拉伤的肌组织中增高的CPK和LDH恢复到安静水平。
离子:
三、中医按摩未来的研究趋势
中医按摩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但发展较为缓慢,过去主要靠的是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方式来传宗接代。千百年来有盛有衰,但从未间断过,新中国成立后按摩成为了中医药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按摩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领域。但按摩的研究确较滞后,基础方面、机理方面、动物实验。还需进一步加强。按摩的研究发展趋势应随着由定性研究进一步到定量化研究。
实验性研究的方法大致相同,主要包括实验对象、实验分组、实验模型的复制、按摩方法、按摩的定量、测试指标、实验结果等几方面内容。
(一)、实验对象
在临床实验研究中,实验对象多选用患有待治疾病的患者,如颈椎病患者、高血压病患者、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和急性腰扭伤患者等,男女不限,年龄不限;在基础实验研究中,实验对象多选用兔,如新西兰兔、日本大耳白兔等,也有人采用大鼠、羊等动物,一般限制性别与年龄;在体育运动的研究中,实验对象多为体育学院学生或体校运动员,要求身体健康,无被按摩史,男女不限。应注意的是所选用的受试对象必须对处理因素敏感,有一定特异性,反应较稳定。同时受试者病例应易于积累,动物应容易找到。
(二)、实验分组
目前的研究中,实验分组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自身对照实验,即观察受试对象推拿治疗前后相应指标的变化情况;(2)按摩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两个实验组,即治疗组为患者,对照组为健康者,然后均施以相同的按摩治疗手段,观察按摩后两组相应指标的变化情况;(3)按摩组和非按摩组,即将受试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进行按摩治疗,而另一组不进行治疗,然后同时观察两组相应指标的变化情况;(4)运动+按摩组和运动+自然恢复组,即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均进行相同条件的运动,然后一组进行按摩恢复,另一组进行自然恢复,观察两组实验指标的变化情况。
在临床实验研究中,多采用(1)(2)(3)的分组方法,在体育运动和基础实验研究中则多采用(3)(4)的分组方法。无论在任何实验中,都应遵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分组原则——随机性与组间一致性。
(三)、实验模型的制作
在有些实验尤其是基础实验中,不便于用人作实验对象,因而根据实验目的复制相应的科学的动物模型是非常重要的。下面介绍几种常用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
1、
分别将实验家兔四肢固定,以50kg的重物压迫家兔的左后腿,持续1小时,此刻家兔呈现不安、挣扎嘶叫。1小时后,解除压迫和固定,家兔左右腿呈现强直状态,失去运动功能,活动以健侧代偿,左后腿局部温度明显降低,除去后退骨折和脱臼的家兔,即为实验用左后腿软组织损伤的病理模型
2、
以右后肢为实验侧,左后肢为自身对照侧。用20%氨基甲酸乙酯作静脉麻醉后,将动物固定。常规消毒,在右后肢跟骨结节上1cm处作纵形切口,长约3cm,暴露跟腱和跖肌腱。游离肌腱后,于跟骨结节上2cm处切断较粗的一束跟腱,然后按Brown所述的方法用“0”号尼龙线吻合断端。然后在断端上下各0.5cm处分别将跖肌腱和两束跟腱横行缝合在一起。缝合皮肤后用石膏将伤肢固定于屈膝150ο、伸踝180ο位。术后3周去石膏,拆除缝线。
3、
将实验兔用自制的动物肢体牵拉机进行双后肢被动牵拉,使踝关节作有节奏的伸直和屈曲活动。频率为60次/分,每日牵拉1.5小时,每周休息一日,牵拉时间由实验要求而定,一般为5周。
4、鼠疲劳模型
(1)、跑台训练法
健康雄性SD大鼠220-260g,按以下运动程序运动至力竭:第一级负荷:坡度0ο,速度8.2m/min,时间15min;第二级负荷:5ο,15m/min,15min;第三级负荷:10ο,19.3m/min(相当于中等运动强度)运动至力竭。
(2)
将装有相当于自身体重12%的砝码的小布袋系在实验大鼠的前肢腋下,砝码袋置于胸腹前。分别在长70cm,宽50cm,高70
cm,水深为50
cm的三个铁箱内进行游泳。当大鼠游至水从耳下淹到耳上,身体轻度下沉时,为运动疲劳的开始阶段;当大鼠游至水淹过眼,身体进一步下沉时为运动疲劳的发展阶段;当大鼠游至水淹过鼻尖,身体下沉无力返回水面,为运动疲劳的力竭阶段。
参考文献:
1.赵军等 按摩对心率和血压的影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5;10(5):232
2.Lund I etcl. Sensory stimulation(massage) reduces blood
pressure in unanaesthetized rats. J Auton Nerv Syst 1999 Oct
8;78(I):30-7
3.Kurosawa M etcl. Massage-like stroking of the abdomen lowers
blood pressure in anaesthetized rats:influence of oxytocin J Auton
Nerv Syst 1995 Dec.5;56(1-2):26-30
4.潘崇海
推拿对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浙江中医杂志 1996;4:184
5.刘新华
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中医推拿对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
医用生物力学 1996;11(4):228
6.颈椎病推拿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
中医正骨 1996;8:5
7.林应强
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按摩与导引 2000;17(2):7
8.姜宏等
穴位指压推拿治疗腰腿痛的镇痛疗效观察与研究
颈腰痛杂志 1994;15(1)
9.Boone T etcl.Effects of a 10-minute back rub on cardiovascular
responses in healthy subjects Am J Chin Med 2001;29(1):47-52
10.Boone T etcl.The effect of massage on oxygen consumption at
rest Am J Chin Med 1995;23(1):37-41
11.王树兴等 按摩对羊肠淋巴干压力及流量的影响
新乡医学院学报 1999;16(1):27
12.Dery MA etcl. The effects of manually applied intermittent
pulsation pressure to rat ventral thorax on lymph transport
Lymphology 2000 Jun;33(2):58-61
13.李子让
循时点穴和健脑按摩对体育专业学生本体感受能力的影响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0;19(3):310
14.李升汉等
推拿治疗脑梗塞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及临床观察
按摩与导引 1994;(2):1
15.易金根等
颈椎病推拿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 中医正骨
1996;8(6):5
16.朱升朝等 致病菌攻击实验在家兔按摩中应用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00;2(4):200
17.朱升朝等
体弱易感动物模型按摩复健的实验研究 中国针灸
1995;S2:167
18.武永利等 推拿对人体肺活量影响的实验观察
按摩与导引 1995;(2):1
19.钱雪景等 穴位按摩对人胃电图的影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4;9(2):59
20.马玉龙等
推拿疗法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6;15(3):197
21.朱舜丽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推拿前后红细胞膜ATP酶活性的研究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3(3):5
22.朱舜丽等
按摩推拿对颈椎病患者红细胞膜钠泵活性和血清儿茶酚胺含量的影响
针灸临床杂志 1995;11(4):19
23.张建华等
推拿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前后血单胺类物质含量变化分析
中国骨伤 1999;12(5):47
24.陆珍千等
从血浆与尿中儿茶酚胺和它的代谢产物含量说明推拿的镇痛作用
颈腰痛杂志 1994;15(4):199
25.桂寿清等
足部按摩治疗颈椎病对人体自由基的影响
中华理疗杂志 1998;21(2):
26.曹新顺等
穴位按摩对静脉复合麻醉患者内腓肽水平的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1999;5(6):348
27.Day JA etcl.Effect of massage on serum level of beta-endorphin
and beta-lipotropin in healthy adults Phys Ther 1987
Jun;67(6):926-30
28.高建国等
推拿对伴有心血管症状的颈椎病患者血浆心钠素水平的影响
颈腰痛杂志 2000;21(2):101
29.曹静等
按摩治疗对早产儿体重增长及血浆胃泌素、胰岛素、生长抑素水平的影响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0;15(1):28
30.姜宏等
指压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脑脊液环核苷酸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0;10(11):27
31.Danneskiold-Samsoe B Regional muscle tension and
pain(“fibrosins”).Effect of massage on myoglobin in plsaina
.Scand J Rehabil Med 1983;15(1):17-20
32.石葛明等
按摩对肌肉损伤修复作用的形态学研究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1;10(4):201
33.马玉河等
按摩防治兔骨骼肌运动性损伤的实验观察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4;13(3):147
34.尹立等
推拿对肌腱断裂伤术后修复过程及粘连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89;8(1):17
35.Shoemaker JK etcl. Failure of manual massage to alter limb
blood flow Med Sci Sports Exerc 1997 May;29(5):610-4
36.潘自强 对按摩影响肌肉工作能力的研究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15(3):55
37.赵云宏
关于通过按摩疗法缓解运动后肌肉酸痛的实验研究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0;16(3):110
38.Cafarelli E etcl. Vibratory massage and short-term recovery
from muscular fatigue
39.孙志坚等
经穴按摩对中长跑运动员疲劳消除的作用
中国学校体育 1998;(5):61
40.孙志坚等
经穴按摩对不同运动负荷条件下的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996;(1):19
41.李子让
两种不同按摩方法对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效果观察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0 19(2):204
42.Smith LL etcl. The effects of athletic massage on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creatine kinase,and neutrophil count:a
preliminary report
43.项汉平等
气功足部按摩对运动性疲劳尿素氮浓度的影响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99;(5):86
44.按摩对运动员速度练习后部分生化指标影响的初探
《第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学术报告会论文摘要汇编》:256
45.杨锡让等
《实用运动生理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8年5月第2版
46. 曲绵域,等. 实用运动医学.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475.
47. Lienger JM,et al. Milit Med,1992;157(9):491.
48. 任玉衡,等.
优秀运动员的动动创伤流行病学调查.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0:19(4):377—386.
49. 郭郡浩. 推拿治疗适应症近况. 按摩与导引,
1992:15(1):9—10.
50. 刘树航,刘长普.
阿是穴推拿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体会—附284例报告.
按摩与导引, 1999;15(1):10—20.
51. 石葛明,等.
按摩对肌肉损伤修复作用的形态学研究.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1;10(4):201—204.
52. 龚止丰,等.
镇痛牵引下脊柱推拿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中医正骨, 1997;9(3):15
53.梁伟佳,等. 推拿疗法对外周微循环的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5;15(12):723.
54. 马玉河,等.
按摩防治兔骨骼肌运动性损伤的实验观察.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4;13(3):147—151.
55.马建,等.
电针、推拿和红外线理疗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比较实验研究--Ⅰ对神经损伤肌肉影响的组织形态学和组织化学研究.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5;14(4):210—215.
56. 唐启华,等.
电针、推拿对周围神经损伤肌肉酶组织化学改变的影响.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7;23(3):59—64.
57. 舒彬,等.
实验性肌肉拉伤的组织学和酶组织化学观察.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7;16(2):148—151.
58. 马建,等.
中医外治方法对兔骨骼肌连续离心训练后形态学与组织病理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0;19(1):19—24.
59. 刘波,等.
中医疗法对运动性肌肉损伤后机能恢复的实验研究.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0;26(1)
60. 田野,等.细胞钙离子与运动性骨骼肌纤维损伤.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2;11(1):44—48.
61. 陈英杰,等. 钙过负荷与延迟性肌肉损伤.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2;11(3):133—141.
62. 屈竹青,等.
针刺对骨骼肌损伤过程中细胞内钙分布的影响及其机制.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5,14(1):7—11.
63. 刘志诚,等.
按摩对肢体损伤家兔中枢和外周单胺类物质代谢的影响.
中国康复, 1989;4(4):166—171.
64. 冯新为. 病理生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5:100.
65. 姜宏,等. 推拿疗法的生化机理研究和假说.
辽宁中医杂志, 1988;5:7—9.
66. 史学义,等. 外周5—HT糸统与针刺镇痛. 针刺研究,
1983;2:146.
67. 刘志诚,等.
按摩对软组织损伤家兔中枢和外周5—羟色胺代谢的影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88;8(5):211—214.
68. 路奎元,等. 肌腱的愈合与粘连. 中华外科杂志,
1986;24(9):569—571.
69. 上海中医学院. 中医推拿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5.
70. 尹立,等.
推拿对肌腱断裂伤术后修复过程及粘连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89;8(1):17—20.
71. 刘波,等. 中医药治疗跟腱运动损伤的实验研究.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5;14(2):87—91.
72. 王寿昌.
推拿对家兔跟腱损伤修复过程影响的形态学观察.
安徽医学院学报,1982;17:50.
73. Waterloo. Massage and ultrasound as therapeutic modalities in
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 ON N2L 3C5.
74. Waterloo. Manual massage and recovery of muscle function
following exercise.
75. 张恩勤, 中国按摩
中国中医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