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体育理论 |
三、运动时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主要是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而两者又呈反比关系。运动强度大,维持时间必然短;相反要维持长时间运动,运动一定要小。
(1)短时间最大强度运动,它包括爆发式非周期性和连续式周期性最大强度运动。最大强度的运动必须启动能量输出功率最快的磷酸原系统。由于该系统供能具有快速可动用性特点,因此首先动用CP供能。当CP供能接近极限时,如运动还须持续下去,必然启动能量输出功率次之的乳酸原系统,表现为运动强度略有下降,直至运动结束。这样的供能运动一般只能维持2分钟左右,以无氧供能为基础。
(2)长时间中小强度运动,该运动由于持续时间长,运动强度相对要小,它适应最大有氧工作能力的范围。例如,马拉松等,必然以有氧供能为主。由于脂肪氧化时,动员慢、耗氧大、输出功率小等特点,故运动的前期必须启动糖氧化供能,后期随着糖的消耗程度增加而逐渐过渡到脂肪氧化供能为主。但运动时的加速和最后的冲刺阶段,仍动用糖的无氧供能方式来提供能量。
(3)递增强度的力竭运动,运动开始阶段,由于运动强度小,能耗速率低,有氧系统能量输出能满足其需要,故启动有氧氧化系统(主要是糖的氧化分解)。随着运动强度的逐渐增大,当有氧供能达到最大输出功率时,仍不能满足因强度增大而对ATP的消耗时,必须动用输出功率更大的无氧供能系统。因磷酸原系统维持时间很短,所以此时主要是乳酸能系统供能,直至力竭。
(4)强度变换的持续性运动,这种运动是以无氧供能为特征,以有氧供能为基础的混合性一类运动(如各种球类、技击对抗类项目等)。其特点是:以CP供能快速完成技战术的配合,间歇时靠有氧能力及时恢复的持续性运动,运动中乳酸能参与的比例相对较小。如果血乳酸含量过高,说明CPA供能和有氧快速恢复能力下降,运动中乳酸能参与的比例过大。这是导致此类运动过早疲劳、体能下降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