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厂首先要劳动改造。我们厂属于国家一五期间苏联援华的156个项目之一。由于保密需要建在了郊区比较偏僻的地方。靠山。记得当时,乘坐公交车,一过黄河桥就看见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一排醒目大字:外国人未经许可不准进入。
由于靠山,响应毛主席五七指示,在北山建了一个五七干校。五七干校就是干部学校,最初是干部劳动改造的地方。后来文革结束,干部都重新上岗了。干校又缺少人手。我们刚进厂的一群娃娃,就充当了劳动力。在五七干校劳动了十多个月。
每天上山学愚公移山。要把把山头挖平,然后在山上种树。这一挖山挖出故事来了。
北山的结构,下面是石头,中间是卵石,上面是土层。土层大概有五六十米,或百十米不等。把山尖削平,大约要挖去十多米。把挖下来的土,用小推车推到山坡上倒掉,正好扩大了土地面积。在实践中大家摸索出来一个省工的办法——从下面刨土。这里的黄土土质疏松,用洋镐在下部刨一个横槽,上面的土就会塌落下来。有一次,土方塌落时,滚下来很多瓦罐。有的罐子里还有碳化的颗粒物。估计是谷子之类的。大家觉得好玩,就拿起来看。有的说是给死人埋的,随手扔到山下。有的说拿回去种花。还有的说那回宿舍当尿罐。
就这样,有几个被拿回了单身宿舍。
我们当时住的宿舍是大教室,一间房子住十几个人,全是上下床。我们住在三楼,二楼是女生。楼上没有厕所也没有水。水房和厕所都在楼下的院子里靠墙角的地方。上一次厕所要打着手电走很远。男孩子们懒,又图省事,掏出来从窗户里直接尿下去,哗哗地响。那时没有电视,没有广播,夜晚静静地。尿水落地的声音格外响亮。二楼的女生就会喊:呔——,谁一个?男生们也不应声,依旧坚持尿完。自从瓦罐被引进宿舍,开发出来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当尿罐。尿憋了直接尿进去,推窗一倒。省事。尿落地时只响一秒钟。比原来哗哗响的时间缩短了若干倍。女生们不叫了。大家都为这一发明感到高兴。但时间久了有失手的时候,就破碎了。我保存了一个带花纹的。劳动结束,我被分配到车间,搬家时不小心也摔碎了。
后来我被掉到党委系统搞宣传。大约八六年,参加了一个全国美学研讨班。邀请了很多著名学者讲课,如李泽厚,刘纲纪,涂武生等。其中特邀了甘肃博物馆张鹏川老师讲了一个专题:甘肃彩陶。听了老师讲课,才知道原来我们当尿罐的瓦罐,还有这么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很后悔没有好好保存下来。
从此研究彩陶和史前文化就成了我业余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