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资料:泥河湾蕴藏完整的旧石器考古文化序列

(2012-12-06 12:27:32)
标签:

考古

旧石器

中国人来源

陶器

文化

分类: 读史随记
中国早期陶器的发现,年代测定及早期制陶工艺的初步探讨
[ 来源:中国收藏网 更新时间:2008-3-31 ]
-
【字体: http://www.chinachina.net/images/fgcolor.gif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继发明用火以来的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这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变成 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之一,是人类发明史上的一大重要成果。陶器的使用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增强了人类的体质及适应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因此,早期陶器的发现一直受到史前史学、考古学及陶瓷工艺学与工艺美术史界的关注。一些考古学家也把陶器作为划分旧、新石器时代的一项标准。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日本长崎县福井洞穴等遗址发现早于1万年的隆线纹陶器以来,在亚洲地区的日本、俄罗斯、蒙古、中国等国均发现了多处出土早期陶器的地点。其中,中国几处出土早期陶器的地点又因14C测定的绝对年代较早,尤其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文着重对中国早期陶器的发现及14C年代 测定与研究情况作简要介绍,并对早期制陶工艺作初步探讨。


1、 中国早期陶器的发现


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发现了早期陶器以来,又先后在广西桂林甑皮岩、南宁豹子头、柳州大龙潭鲤鱼嘴、桂林庙岩、湖南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江苏溧水神仙洞,河北徐水南庄头、阳原于家沟等多处遗址中发现了早期陶器(见图),经过多种方法测定,其年代均在距今1万年前。其中,地层关系明确,又有系列年龄的有甑皮岩、鲤鱼嘴、庙岩、玉蟾岩、仙人洞与吊桶环、南庄头及于家沟等处。而玉蟾岩、庙岩、仙人洞与桶环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的特征及年龄,大致代表了中国南方地区早期陶器的特征及年龄,南庄头及于家沟遗址的早期陶器在华北地区应有代表性。


玉蟾岩洞穴遗址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南岭山地北侧的道县寿雁镇白石寨村,亦名蛤蟆洞。洞穴较现代地面高出5米,洞口部分呈一宽敞的洞厅,洞口朝向东南,洞厅阳光充足,洞前地势平坦开阔,适宜人类生存。1993、1995年先后进行过两次发掘。遗址面积约1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1.2~1.8米。地层变化复杂,文化现象、面貌性质单纯,为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期的文化。文化遗存除发现烧火堆等生活遗迹外,发现较多的石、骨、角、牙、蚌制品。石器均为打制,制作技术简单,为单面加工,计有刮削器、争割器、尖状器等,以中小型石器为主。骨器有打制的角铲、磨制的骨铲、骨锥等。此外,还有穿孔蚌饰及刻槽牙饰。玉蟾岩最重大发现是早期陶片和水稻谷壳的出土。陶器呈黑褐色,制作粗糙,夹砂,砂粒最大直径达2厘米,质地疏松,内外装饰绳纹。1995年出土的陶片复原为敞口尖圆底的釜形器。稻谷共出土四枚,同时在文化堆积土样中分析出有稻属硅酸体,经农学家鉴定,1995年出土的稻谷为栽培稻,但兼具野、籼、粳的特征,是一种由野稻向栽培稻演化的古栽培稻类型。文化层中伴出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计有哺乳动物28种属,鸟、禽类27种,鱼类5种,螺蚌类33种,以及龟鳖类和昆虫类等植物种属达17种以上。


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是两处洞穴遗址,相距约800米,位于江西省万年县大源乡境内,遗址座落在小而湿润的大源盆地内。仙人洞洞口朝向东南,前面不远处一条小河自东向西流过,是盆地内最适于人类居住的一处洞穴,1960、1964、1993、1995、1999年共发掘五次。吊桶环遗址是位于一座60米高的石灰岩小丘顶部的洞穴遗址,1995年作了发掘。两处遗址的文化堆积比较丰富,属于旧石器时代末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仅1995年的发掘新出土有石器625件、骨器318件、穿孔蚌器26件、陶片516件,以及数十片人骨及数以万计的兽骨残片。石器多见卵石石器,各种隧石及石英石处小石器及个别磨制石器,计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多棱石叶及细石叶等。骨、角器有铲、锥、针、镟、鱼镖等,陶器掺有粗粒的长石或石英,烧制火候不高,一般呈褐色。器形大约为圜底筒腹直口或圜底鼓腹口微敛的罐(或釜)形器,器内外壁常见类似篮纹的条状纹。遗址出土的大量动物骨骼中,以鹿为类最多,占80%,其次是猪和鸟(含鸡)等。从孢粉和植硅石的分析表明,两遗址均出现了野生稻和栽培稻的线索。以吊桶为例,5米深的探沟被清楚地划分为16层(从A到P),上部6个文化层出土的代表性遗存可见表1。


表1吊桶环遗址地层堆积


Table 1 Stratigraphic accumulation of Diaotonghuan site


























地层


代表性遗存


B


几何印纹陶器、大量磨制石器


C


盘筑法制作的早期陶器


D


泥片贴塑法制作的早期陶器


E


原始陶器


F


磨制石器,但以打制石器和骨制品为主(延续至C层)


G


打制石器和骨制品


庙岩洞穴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东郊一座石灰岩小山上,洞穴海拔高程150米,高出地面13米。1988年7—8月桂林市考古队作了发掘,发掘面积5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约2.4~2.9米,可分为6层,包含了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遗存。出土了丰富的石器,计有砍砸器、刮削器、穿孔器、铲形器、石砧、砺石等;骨器有锥、铲等;蚌器有蚌刀及穿孔器等。早期的陶器出土于第5层,共发现5块陶片,呈灰褐色,无纹饰,部分表面有烟炱,陶质疏松,胎内夹有石英砂粒及碳粒。


甑皮岩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南郊的独山西南麓,是一处保存比较完全、内涵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1965年发现,1973年6月以来曾多次发掘,发现了大量人类文化遗存。1973年6—9月的第一次发掘成果已发表,后几次的发掘材料正在整理和研究,在初步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已发表了对历次发掘出土的陶器的研究文章。研究者认为甑皮岩遗址的陶器经历了二个发展阶段。1974年和1979年从DT5、DT6、DT7、DT8、DT9的第三钙华板之下发掘 到的粗砂红陶,胎色驳杂不匀,胎壁特厚,质地疏松易碎,纹饰为粗绳纹,与从其他部分出土的陶片明显不同,显得原始得多,应属于第一阶段,热释光年代数据为公元前8400—7300年。


南庄头遗址位于河北省徐水县境内,地处太行山东麓前沿,华北冲积平原的西部边缘,海拔21.4米,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1986、1997年作了发掘,发掘面积300余平方米,除发现灰坑、用火痕迹外,还发现石磨棒、石磨盘、石锤、骨锥、骨镞、角锥、人工凿孔的木棒、木块等遗物及大量兽、禽骨骼和螺、蚌壳与树叶、种子等,此外,发现了20余片陶片,夹砂或夹云母,胎厚一般在0.8—1厘米,烧制火候低,质地较疏松,表面多呈灰色,少数为红褐色,陶色不匀。器型主要是罐,平底,底部常有烟熏火燎痕迹,有的陶片还有钻孔,个别器物可能为小钵形器。


于家沟遗址位于河北省阳原县境内桑干河北岸的虎头梁村西一条冲沟(于家沟)的源头。1995~1997年北京大学考古系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连续堆积文化层,厚度达7米多,出土了丰富的石器,计有刮削器、尖状器、镞及大量细石器、陶器、骨器及大量动物骨骼,陶器发现于灰黄色粉细砂层,亦即遗址第3层中,陶片为夹砂陶,红褐色,最大的一块似为一平底器的底部。


2、 中国早期陶器年代的测定与研究


北京大学考古系实验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体制改革实验室等单位对玉蟾岩、庙岩、仙人洞与吊桶环、南庄头及于家沟等遗址的文化层及出土的陶片作了年代测定,取得了系列年龄,其结果可见表2、3、4、5。


在用14C方法测定陶器的年代时,科学家们不仅采用同层位的其他含碳样品来确定陶片的年代,也尝试直接采用陶片中的含碳组分确定陶片年代。科学家们仔细分析了陶器中碳的来源,包括陶器在烧制与埋藏过程中各含碳组分的变化,研究了各种含碳组分的分离方法,经过对陶器样品的严格的前处理流程,小心地分离出陶器中的各含碳组分并分别作了测定。如玉蟾岩及庙岩遗址出土的早期陶片经过前处理之后,对分离出的腐殖酸及残渣分别作了测定(表2、3),测出的14C年代数据与用其他物质的标本测出的同一层位年代数据大致是接近的,其结果应视为是可靠的。


众所周知,碳十四年代在经过树轮校正之后才能给出日历年代。为了取得比较准确的日历年代,科学家们作了许多努力。几十年来,曾先后有多种校正年代表被采用1985年国际14C会议上发表了高精度树轮校正年代表后,受到普遍关注,1988年第13次国际14C会议正式确认为目前国际通用校正表。但是,限于当时的条件,对测得的年龄超过10000年的14C年代尚未有较理想的校正曲线。近20年来,随着14C测年技术的发展,对测得的年代较早的14C年代也可以通过校正曲线进行校正,得出便于考古学家使用的日历年代(表2、3)。从表2、3可知玉蟾岩及庙岩出土的早期陶片的年龄,经过校正后大致可早到1.7万年前后。


表2 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14C年代一览表


Table 2 14C age table of Yuchanyan site in Daoxiam county ,Hunan











































实验室编号


原标本号及出土层位


测年物质


测年方法


14C年代(BP)


校正年代(BP)


备注


5730


5568


BA95058


3E


木炭


AMS—14C


14080±270


13680±270


15350—14500


3E层出土陶片及稻谷


BA95057a


3H


陶片腐殖酸


AMS—14C


12320±120


11970±120


13150(0.45)12650


12500(0.55)12100


3H层出土陶片


BA95057b


3H


陶片残渣


AMS—14C


14810±230


14390±230


16150—15400


表3 广西桂林庙岩遗址14C年代一览表


Table 3 14C age tbale of Miaoyan site in Guilin of Guangxi










































































































实验室编号


原标本号及出土层位


测年物质


测年方法


14C年代(BP)


校正年代(BP)


备注


5730


5568


BA92030—1


2


螺壳


AMS-- 14C


12730±370


12370±370


13800—12


300


BA92033—1


3M


螺壳


AMS-- 14C


12630±450


12270±450


13700-12


200


BA92034—1


4M


螺壳


AMS-- 14C


13710±270


13320±270


14950—14


100


BA92036—1


5L


螺壳


AMS-- 14C


18140±320


17630±320


20150—19


100


第5层中出陶片3块


BA92037—1


6L


螺壳


AMS-- 14C


20920±430


20330±430


BA94137a


5


陶片腐殖酸


AMS-- 14C


15560±500


15120±500


17300—15


900


BA94137b


5


陶片残渣


AMS-- 14C


15660±260


15220±260


17200—16


300


ZK—2839


右2


螺壳


14C


12705±155


12350±155


13700—13


100


ZK—2840


左2


螺壳


14C


13545±170


13170±170


14650—14


000


ZK--2841


5


螺壳


14C


17240±240


16750±240


19000—18


100


第5层中出陶片3块


表4 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14C年代一览表


Table 4 14C age table of Nanzhuangtou site in Xushui of Hebei














































































实验室编号


原标本号及出土层位


测年物质


测年方法


14C年代(BP)


校正年代(BP)


备注


5730


5568


BK86120


T1⑤~⑥


木头


14C


9875±160


9600±160


9750—9150


该层出陶片、石器、骨器等


BK86121


T1⑤~⑥


木头


14C


9690±95


9420±95


9250(0.56)9110


9000(0.33)8890


该层出陶片、石器、骨器等


BK87093


T1⑤~⑥


木头


14C


9810±100


9530±100


9600(0.04)9560


9390(0.96)9140


该层出陶片、石器、骨器等


BK89064


T1东约1米⑤~⑥


木头


14C


9850±90


9570±90


9600(0.07)9560


9390(0.93)9210


该样品与陶片共出


BK87086


T3北壁中部第⑤


淤泥


14C


9980±100


9700±100


9690(0.04)9660


9630(0.96)9280


该 层出陶片、石片、木炭等


BK87075


T1⑥底部灰坑


木头


14C


10510±110


10210±110


10900(0.96)10350


10300(0.04)10200


灰坑中出陶片、鹿角等


BK87088


第⑥层底部


淤泥


14C


10815±140


10510±140


11070(0.75)10840


10800(0.25)10690


该 层出陶片、石器、骨器……


目前,在东亚地区的中国、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均发现了年代超过1万年的陶片(表6)据日本方面介绍,科学家对青森县蟹田町大平山元I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的14C年龄,通过校正曲线校正后其日历年代可达1.65万年。由此可知,至少在东亚地区陶器的起源时间大致可早到1.7万年前后,而且早期陶器起源的地点也不止一处。这为我们探讨亚洲地区乃至世界的陶器起源及晚更新世末期的人地关系等重要课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3、 早期制陶工艺的初步探讨


关于仙人洞下层及广东翁源青塘遗址出土的早期的陶器的化学成分及烧成温度已有学者作过测试及研究。李文杰先生还对新石器时代早期制陶工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李文杰认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可分为前后两段:前段为公元前10000年—公元前7500年,文化遗存有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下层、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下层等。后段为公元前700年—公元前5000年,文化遗存有膨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城背溪文化、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大地湾文化、兴隆洼文化、后李文化及北辛文化的前期等。根据目前考古研究的进展看,距今七千到九千年间的彭头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后李文化等一系列考古学文化,其文化遗存面貌已较早段有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农业及家畜养业的发展,还是石器磨制技术的普遍应用、陶窑的出现及制陶工艺的进步、以及定居村落的扩大等都说明,这个时期在生产力的发展上同早段相比有了很大进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所以,我们认为距今七千到九千年的这个时期,应划入新石器时代中期。从制陶工艺看,虽然仍普遍采用普遍易熔粘土为原料,但已出现少量的白陶;成型方法有手制法和模具敷泥法两类,手制法又可分为捏塑法、泥片贴筑法、泥条筑成法三种,并出现了少量彩陶。从烧制情况来看,这个时期已出现了陶窑,如:在贾湖遗址发现的陶窑就达9座之多,还发现了与制陶有关的淘洗池及晾坯棚遗迹。这说明,这个时期的制陶工艺已有了较大提高,脱离了制陶工艺技术的早期阶段。


表5 于家沟遗址剖面热释光年龄数据


Table 5 TL data of sectional site of Yuniazai









































层位


样品号


深度(m)


岩性


TL年龄(KaBp)


2层顶部


Y—2—80


0.82


灰黑色粘土


2.13


2层下部


Y—2—16


2.08


灰黑色粘土


6.07


3a层上部


Y—3a—54


2.60


深棕黄色粉砂


6.95


3b层顶部


Y—3b—23


4.28


深棕黄色粉细砂


11.12


6层顶部


y—6--42


5.60


灰绿色钙质粉砂


12.19


表6 俄罗斯、日本早期陶器14C年代举例


table 6 14C dating examples of early pottery in Russia and Japan














































































实验室编号


原标本号及出土层位


测年物质


测年方法


14C年代(BP)


校正年代(BP)


备注


5730


5568


∏--1781


加夏遗址文化层上部


木炭


14C


11190±90


10875±90


11400(0.26)11300


11260(0.74)11050


同上遗址文化导底部


木炭


14C


13340±120


12960±120


14400—13750


同层出土原始陶片、壁厚1.2—1.7厘米


符米遗址


木炭


14C


13650±100


13260±100


14700—14150


同上遗址


木炭


14C


10650±110


10345±110


10940(0.77)10670


10530(0.23)10430


Gak--949


日本长琦福井洞穴遗址第③层


木炭


14C


12760±350


12400±350


13900(0.57)13100


12900(0.43)12300


同层出隆线纹陶器


同上遗址第③层


木炭


14C


13070±50


12700±550


14500(0.85)13100


12800(0.17)12400


同层出隆线纹陶器


日本青森县蟹田町大平山元I遗址


木炭


Ams-14C


14180


13780


BC14570


根据对仙人洞、甑皮岩等遗址出土早期陶片的研究,李文杰先生曾指出:前段的陶器全部采用普通易熔粘土为原料,夹砂陶占绝大多数,泥制陶很少,羼合料除粗细不匀的砂粒外,还有云母片等。坯体的成型方法均为手制,胎壁厚薄不匀,内壁凹凸不平。陶片数量很少,而且破碎;由于烧成温度很低,烧成气氛控制不佳,陶器的质地松软,陶色深浅不匀,有褐色或黑色斑块。这些都是很中肯的见解。但从近年来对新发现的早期陶器的测年结果看,最老的陶器年龄已达1.7万年左右(不只是中国,整个东南亚地区陶器起源的时间都提早了数千年),这就使陶器起源研究(人文及自然环境背景、制陶工艺、工艺美术等方面研究)有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应当说,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仙人洞遗址再次发掘,以及吊桶环、玉蟾岩、庙岩,于家沟等遗址的发掘及发掘资料的初步整理与发表,使我们对中国早期制陶工艺的发展状况有了较多的了解。但是,鉴于目前发现的早期陶器尚少,而且许多陶片尚未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及制作工艺研究,所以目前要对一万年以前的早期陶器的制作工艺作出系统的分析并进行分期与划分类型的研究,尚为时过早。不过根据对已发表的上述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的有关资料的研究,我们对中国早期陶器的制作工艺大致可以形成如下的初步认识:①全部采用普通易熔粘土为原料,一船为就近取材。②几乎全部为夹砂陶,泥制陶极少,夹砂陶陶胎中以夹石英砂粒为主,石曲颗粒的大小不等,大者直径超过2厘米。③成型方法均为手制法,又可分为捏塑法、泥片贴筑法等。④胎壁普遍较厚,最厚者达2厘米以上,如甑皮岩出土的夹砂陶片最厚者达2.6厘米;胎壁厚薄不匀,内壁凹凸不平。⑤未发现陶窑,扒测为采用“堆烧法”烧制;烧成气氛控制不佳,烧成温度很低,大致在600—800℃之间,如在广东翁源青塘遗址出土陶片的烧成温度仅为680℃;陶器质地松软,吸水性强,器表颜色斑驳,深浅不匀,多为褐色或红褐色、灰褐色、黑褐色等。⑥在有意识地加入羼合料制作夹砂陶之前,应有一个用自然粘土(常杂有粗细不匀的砂粒或植物根、茎、叶等)制陶的过程;在懂得有意识地加入羼合料之后,有的也采用在陶器成型后从胎表拍入砂粒的做法,如甑皮岩遗址就曾发现采用这种做法制造的夹砂陶器。⑦陶器器型主要是罐(釜)类,多为圜底器(或尖圜底器),也有平底器;从目前的发现看,南方地区多见圜底(或尖圜底)器,北方地区多见平底器,这种陶器造型传统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形成了早期陶器南北不同的两个地方类型。⑧陶器器表有的为素面,有的内外壁有绳纹或类似蓝纹的条状纹,这些纹饰的形成多半是出于实用的目的,如抹合泥片之间的缝隙等,但也不能排除有些纹饰属于装饰性花纹,是先民们出于审美的需要而有意识制作的。⑨截止目前,尚未发现“淘洗池”及“晾坯棚”等与制陶有关的遗迹。


早期陶器的发现及年代测定不仅为我们研究陶瓷工艺发展史提供了新线索,也为我们研究陶器的起源以及深入探讨晚更新世末期至早全新世初期的人地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从距今1.7万年前后(甚或更早)到距今1万年前后,早期陶器的制作经历了数千年的时间,走过了漫长的路程。这个历程也是先民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及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与发明创造的历程。先民们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粘土掺水后具有可塑性,可以塑造出一定的形状;成型的粘土经火烧过之后会变硬;这是产生陶器的先决条件。除些之外,先民们若要制造出适用的陶器,在实践中也会逐渐懂得成型的器物在经火烧前必须晾干,否则在火烧时会因升温过急而破裂;懂得在粘土中加入羼合料会增强陶器的耐热急变性能等等。现在看来,早期陶器的发展历程似乎漫长了些,但是,也正是因为有了先民们的长期实践、认识、总结与经验的积累,才为后世中国陶瓷器的发展奠定了深厚而坚实的基础,使中国陶瓷器的发展以其独特的工艺,美仑美奂的造型艺术风格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艺术之林,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着世界许多国家及人民的文化与生活。

中国早期陶器的发现,年代测定及早期制陶工艺的初步探讨
[ 来源:中国收藏网 更新时间:2008-3-31 ]
-
【字体: http://www.chinachina.net/images/fgcolor.gif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继发明用火以来的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这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变成 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之一,是人类发明史上的一大重要成果。陶器的使用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增强了人类的体质及适应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因此,早期陶器的发现一直受到史前史学、考古学及陶瓷工艺学与工艺美术史界的关注。一些考古学家也把陶器作为划分旧、新石器时代的一项标准。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日本长崎县福井洞穴等遗址发现早于1万年的隆线纹陶器以来,在亚洲地区的日本、俄罗斯、蒙古、中国等国均发现了多处出土早期陶器的地点。其中,中国几处出土早期陶器的地点又因14C测定的绝对年代较早,尤其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文着重对中国早期陶器的发现及14C年代 测定与研究情况作简要介绍,并对早期制陶工艺作初步探讨。


1、 中国早期陶器的发现


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发现了早期陶器以来,又先后在广西桂林甑皮岩、南宁豹子头、柳州大龙潭鲤鱼嘴、桂林庙岩、湖南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江苏溧水神仙洞,河北徐水南庄头、阳原于家沟等多处遗址中发现了早期陶器(见图),经过多种方法测定,其年代均在距今1万年前。其中,地层关系明确,又有系列年龄的有甑皮岩、鲤鱼嘴、庙岩、玉蟾岩、仙人洞与吊桶环、南庄头及于家沟等处。而玉蟾岩、庙岩、仙人洞与桶环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的特征及年龄,大致代表了中国南方地区早期陶器的特征及年龄,南庄头及于家沟遗址的早期陶器在华北地区应有代表性。


玉蟾岩洞穴遗址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南岭山地北侧的道县寿雁镇白石寨村,亦名蛤蟆洞。洞穴较现代地面高出5米,洞口部分呈一宽敞的洞厅,洞口朝向东南,洞厅阳光充足,洞前地势平坦开阔,适宜人类生存。1993、1995年先后进行过两次发掘。遗址面积约1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1.2~1.8米。地层变化复杂,文化现象、面貌性质单纯,为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期的文化。文化遗存除发现烧火堆等生活遗迹外,发现较多的石、骨、角、牙、蚌制品。石器均为打制,制作技术简单,为单面加工,计有刮削器、争割器、尖状器等,以中小型石器为主。骨器有打制的角铲、磨制的骨铲、骨锥等。此外,还有穿孔蚌饰及刻槽牙饰。玉蟾岩最重大发现是早期陶片和水稻谷壳的出土。陶器呈黑褐色,制作粗糙,夹砂,砂粒最大直径达2厘米,质地疏松,内外装饰绳纹。1995年出土的陶片复原为敞口尖圆底的釜形器。稻谷共出土四枚,同时在文化堆积土样中分析出有稻属硅酸体,经农学家鉴定,1995年出土的稻谷为栽培稻,但兼具野、籼、粳的特征,是一种由野稻向栽培稻演化的古栽培稻类型。文化层中伴出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计有哺乳动物28种属,鸟、禽类27种,鱼类5种,螺蚌类33种,以及龟鳖类和昆虫类等植物种属达17种以上。


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是两处洞穴遗址,相距约800米,位于江西省万年县大源乡境内,遗址座落在小而湿润的大源盆地内。仙人洞洞口朝向东南,前面不远处一条小河自东向西流过,是盆地内最适于人类居住的一处洞穴,1960、1964、1993、1995、1999年共发掘五次。吊桶环遗址是位于一座60米高的石灰岩小丘顶部的洞穴遗址,1995年作了发掘。两处遗址的文化堆积比较丰富,属于旧石器时代末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仅1995年的发掘新出土有石器625件、骨器318件、穿孔蚌器26件、陶片516件,以及数十片人骨及数以万计的兽骨残片。石器多见卵石石器,各种隧石及石英石处小石器及个别磨制石器,计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多棱石叶及细石叶等。骨、角器有铲、锥、针、镟、鱼镖等,陶器掺有粗粒的长石或石英,烧制火候不高,一般呈褐色。器形大约为圜底筒腹直口或圜底鼓腹口微敛的罐(或釜)形器,器内外壁常见类似篮纹的条状纹。遗址出土的大量动物骨骼中,以鹿为类最多,占80%,其次是猪和鸟(含鸡)等。从孢粉和植硅石的分析表明,两遗址均出现了野生稻和栽培稻的线索。以吊桶为例,5米深的探沟被清楚地划分为16层(从A到P),上部6个文化层出土的代表性遗存可见表1。


表1吊桶环遗址地层堆积


Table 1 Stratigraphic accumulation of Diaotonghuan site


























地层


代表性遗存


B


几何印纹陶器、大量磨制石器


C


盘筑法制作的早期陶器


D


泥片贴塑法制作的早期陶器


E


原始陶器


F


磨制石器,但以打制石器和骨制品为主(延续至C层)


G


打制石器和骨制品


庙岩洞穴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东郊一座石灰岩小山上,洞穴海拔高程150米,高出地面13米。1988年7—8月桂林市考古队作了发掘,发掘面积5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约2.4~2.9米,可分为6层,包含了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遗存。出土了丰富的石器,计有砍砸器、刮削器、穿孔器、铲形器、石砧、砺石等;骨器有锥、铲等;蚌器有蚌刀及穿孔器等。早期的陶器出土于第5层,共发现5块陶片,呈灰褐色,无纹饰,部分表面有烟炱,陶质疏松,胎内夹有石英砂粒及碳粒。


甑皮岩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南郊的独山西南麓,是一处保存比较完全、内涵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1965年发现,1973年6月以来曾多次发掘,发现了大量人类文化遗存。1973年6—9月的第一次发掘成果已发表,后几次的发掘材料正在整理和研究,在初步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已发表了对历次发掘出土的陶器的研究文章。研究者认为甑皮岩遗址的陶器经历了二个发展阶段。1974年和1979年从DT5、DT6、DT7、DT8、DT9的第三钙华板之下发掘 到的粗砂红陶,胎色驳杂不匀,胎壁特厚,质地疏松易碎,纹饰为粗绳纹,与从其他部分出土的陶片明显不同,显得原始得多,应属于第一阶段,热释光年代数据为公元前8400—7300年。


南庄头遗址位于河北省徐水县境内,地处太行山东麓前沿,华北冲积平原的西部边缘,海拔21.4米,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1986、1997年作了发掘,发掘面积300余平方米,除发现灰坑、用火痕迹外,还发现石磨棒、石磨盘、石锤、骨锥、骨镞、角锥、人工凿孔的木棒、木块等遗物及大量兽、禽骨骼和螺、蚌壳与树叶、种子等,此外,发现了20余片陶片,夹砂或夹云母,胎厚一般在0.8—1厘米,烧制火候低,质地较疏松,表面多呈灰色,少数为红褐色,陶色不匀。器型主要是罐,平底,底部常有烟熏火燎痕迹,有的陶片还有钻孔,个别器物可能为小钵形器。


于家沟遗址位于河北省阳原县境内桑干河北岸的虎头梁村西一条冲沟(于家沟)的源头。1995~1997年北京大学考古系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连续堆积文化层,厚度达7米多,出土了丰富的石器,计有刮削器、尖状器、镞及大量细石器、陶器、骨器及大量动物骨骼,陶器发现于灰黄色粉细砂层,亦即遗址第3层中,陶片为夹砂陶,红褐色,最大的一块似为一平底器的底部。


2、 中国早期陶器年代的测定与研究


北京大学考古系实验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体制改革实验室等单位对玉蟾岩、庙岩、仙人洞与吊桶环、南庄头及于家沟等遗址的文化层及出土的陶片作了年代测定,取得了系列年龄,其结果可见表2、3、4、5。


在用14C方法测定陶器的年代时,科学家们不仅采用同层位的其他含碳样品来确定陶片的年代,也尝试直接采用陶片中的含碳组分确定陶片年代。科学家们仔细分析了陶器中碳的来源,包括陶器在烧制与埋藏过程中各含碳组分的变化,研究了各种含碳组分的分离方法,经过对陶器样品的严格的前处理流程,小心地分离出陶器中的各含碳组分并分别作了测定。如玉蟾岩及庙岩遗址出土的早期陶片经过前处理之后,对分离出的腐殖酸及残渣分别作了测定(表2、3),测出的14C年代数据与用其他物质的标本测出的同一层位年代数据大致是接近的,其结果应视为是可靠的。


众所周知,碳十四年代在经过树轮校正之后才能给出日历年代。为了取得比较准确的日历年代,科学家们作了许多努力。几十年来,曾先后有多种校正年代表被采用1985年国际14C会议上发表了高精度树轮校正年代表后,受到普遍关注,1988年第13次国际14C会议正式确认为目前国际通用校正表。但是,限于当时的条件,对测得的年龄超过10000年的14C年代尚未有较理想的校正曲线。近20年来,随着14C测年技术的发展,对测得的年代较早的14C年代也可以通过校正曲线进行校正,得出便于考古学家使用的日历年代(表2、3)。从表2、3可知玉蟾岩及庙岩出土的早期陶片的年龄,经过校正后大致可早到1.7万年前后。


表2 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14C年代一览表


Table 2 14C age table of Yuchanyan site in Daoxiam county ,Hunan











































实验室编号


原标本号及出土层位


测年物质


测年方法


14C年代(BP)


校正年代(BP)


备注


5730


5568


BA95058


3E


木炭


AMS—14C


14080±270


13680±270


15350—14500


3E层出土陶片及稻谷


BA95057a


3H


陶片腐殖酸


AMS—14C


12320±120


11970±120


13150(0.45)12650


12500(0.55)12100


3H层出土陶片


BA95057b


3H


陶片残渣


AMS—14C


14810±230


14390±230


16150—15400


表3 广西桂林庙岩遗址14C年代一览表


Table 3 14C age tbale of Miaoyan site in Guilin of Guangxi










































































































实验室编号


原标本号及出土层位


测年物质


测年方法


14C年代(BP)


校正年代(BP)


备注


5730


5568


BA92030—1


2


螺壳


AMS-- 14C


12730±370


12370±370


13800—12


300


BA92033—1


3M


螺壳


AMS-- 14C


12630±450


12270±450


13700-12


200


BA92034—1


4M


螺壳


AMS-- 14C


13710±270


13320±270


14950—14


100


BA92036—1


5L


螺壳


AMS-- 14C


18140±320


17630±320


20150—19


100


第5层中出陶片3块


BA92037—1


6L


螺壳


AMS-- 14C


20920±430


20330±430


BA94137a


5


陶片腐殖酸


AMS-- 14C


15560±500


15120±500


17300—15


900


BA94137b


5


陶片残渣


AMS-- 14C


15660±260


15220±260


17200—16


300


ZK—2839


右2


螺壳


14C


12705±155


12350±155


13700—13


100


ZK—2840


左2


螺壳


14C


13545±170


13170±170


14650—14


000


ZK--2841


5


螺壳


14C


17240±240


16750±240


19000—18


100


第5层中出陶片3块


表4 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14C年代一览表


Table 4 14C age table of Nanzhuangtou site in Xushui of Hebei














































































实验室编号


原标本号及出土层位


测年物质


测年方法


14C年代(BP)


校正年代(BP)


备注


5730


5568


BK86120


T1⑤~⑥


木头


14C


9875±160


9600±160


9750—9150


该层出陶片、石器、骨器等


BK86121


T1⑤~⑥


木头


14C


9690±95


9420±95


9250(0.56)9110


9000(0.33)8890


该层出陶片、石器、骨器等


BK87093


T1⑤~⑥


木头


14C


9810±100


9530±100


9600(0.04)9560


9390(0.96)9140


该层出陶片、石器、骨器等


BK89064


T1东约1米⑤~⑥


木头


14C


9850±90


9570±90


9600(0.07)9560


9390(0.93)9210


该样品与陶片共出


BK87086


T3北壁中部第⑤


淤泥


14C


9980±100


9700±100


9690(0.04)9660


9630(0.96)9280


该 层出陶片、石片、木炭等


BK87075


T1⑥底部灰坑


木头


14C


10510±110


10210±110


10900(0.96)10350


10300(0.04)10200


灰坑中出陶片、鹿角等


BK87088


第⑥层底部


淤泥


14C


10815±140


10510±140


11070(0.75)10840


10800(0.25)10690


该 层出陶片、石器、骨器……


目前,在东亚地区的中国、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均发现了年代超过1万年的陶片(表6)据日本方面介绍,科学家对青森县蟹田町大平山元I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的14C年龄,通过校正曲线校正后其日历年代可达1.65万年。由此可知,至少在东亚地区陶器的起源时间大致可早到1.7万年前后,而且早期陶器起源的地点也不止一处。这为我们探讨亚洲地区乃至世界的陶器起源及晚更新世末期的人地关系等重要课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3、 早期制陶工艺的初步探讨


关于仙人洞下层及广东翁源青塘遗址出土的早期的陶器的化学成分及烧成温度已有学者作过测试及研究。李文杰先生还对新石器时代早期制陶工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李文杰认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可分为前后两段:前段为公元前10000年—公元前7500年,文化遗存有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下层、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下层等。后段为公元前700年—公元前5000年,文化遗存有膨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城背溪文化、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大地湾文化、兴隆洼文化、后李文化及北辛文化的前期等。根据目前考古研究的进展看,距今七千到九千年间的彭头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后李文化等一系列考古学文化,其文化遗存面貌已较早段有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农业及家畜养业的发展,还是石器磨制技术的普遍应用、陶窑的出现及制陶工艺的进步、以及定居村落的扩大等都说明,这个时期在生产力的发展上同早段相比有了很大进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所以,我们认为距今七千到九千年的这个时期,应划入新石器时代中期。从制陶工艺看,虽然仍普遍采用普遍易熔粘土为原料,但已出现少量的白陶;成型方法有手制法和模具敷泥法两类,手制法又可分为捏塑法、泥片贴筑法、泥条筑成法三种,并出现了少量彩陶。从烧制情况来看,这个时期已出现了陶窑,如:在贾湖遗址发现的陶窑就达9座之多,还发现了与制陶有关的淘洗池及晾坯棚遗迹。这说明,这个时期的制陶工艺已有了较大提高,脱离了制陶工艺技术的早期阶段。


表5 于家沟遗址剖面热释光年龄数据


Table 5 TL data of sectional site of Yuniazai









































层位


样品号


深度(m)


岩性


TL年龄(KaBp)


2层顶部


Y—2—80


0.82


灰黑色粘土


2.13


2层下部


Y—2—16


2.08


灰黑色粘土


6.07


3a层上部


Y—3a—54


2.60


深棕黄色粉砂


6.95


3b层顶部


Y—3b—23


4.28


深棕黄色粉细砂


11.12


6层顶部


y—6--42


5.60


灰绿色钙质粉砂


12.19


表6 俄罗斯、日本早期陶器14C年代举例


table 6 14C dating examples of early pottery in Russia and Japan














































































实验室编号


原标本号及出土层位


测年物质


测年方法


14C年代(BP)


校正年代(BP)


备注


5730


5568


∏--1781


加夏遗址文化层上部


木炭


14C


11190±90


10875±90


11400(0.26)11300


11260(0.74)11050


同上遗址文化导底部


木炭


14C


13340±120


12960±120


14400—13750


同层出土原始陶片、壁厚1.2—1.7厘米


符米遗址


木炭


14C


13650±100


13260±100


14700—14150


同上遗址


木炭


14C


10650±110


10345±110


10940(0.77)10670


10530(0.23)10430


Gak--949


日本长琦福井洞穴遗址第③层


木炭


14C


12760±350


12400±350


13900(0.57)13100


12900(0.43)12300


同层出隆线纹陶器


同上遗址第③层


木炭


14C


13070±50


12700±550


14500(0.85)13100


12800(0.17)12400


同层出隆线纹陶器


日本青森县蟹田町大平山元I遗址


木炭


Ams-14C


14180


13780


BC14570


根据对仙人洞、甑皮岩等遗址出土早期陶片的研究,李文杰先生曾指出:前段的陶器全部采用普通易熔粘土为原料,夹砂陶占绝大多数,泥制陶很少,羼合料除粗细不匀的砂粒外,还有云母片等。坯体的成型方法均为手制,胎壁厚薄不匀,内壁凹凸不平。陶片数量很少,而且破碎;由于烧成温度很低,烧成气氛控制不佳,陶器的质地松软,陶色深浅不匀,有褐色或黑色斑块。这些都是很中肯的见解。但从近年来对新发现的早期陶器的测年结果看,最老的陶器年龄已达1.7万年左右(不只是中国,整个东南亚地区陶器起源的时间都提早了数千年),这就使陶器起源研究(人文及自然环境背景、制陶工艺、工艺美术等方面研究)有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应当说,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仙人洞遗址再次发掘,以及吊桶环、玉蟾岩、庙岩,于家沟等遗址的发掘及发掘资料的初步整理与发表,使我们对中国早期制陶工艺的发展状况有了较多的了解。但是,鉴于目前发现的早期陶器尚少,而且许多陶片尚未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及制作工艺研究,所以目前要对一万年以前的早期陶器的制作工艺作出系统的分析并进行分期与划分类型的研究,尚为时过早。不过根据对已发表的上述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的有关资料的研究,我们对中国早期陶器的制作工艺大致可以形成如下的初步认识:①全部采用普通易熔粘土为原料,一船为就近取材。②几乎全部为夹砂陶,泥制陶极少,夹砂陶陶胎中以夹石英砂粒为主,石曲颗粒的大小不等,大者直径超过2厘米。③成型方法均为手制法,又可分为捏塑法、泥片贴筑法等。④胎壁普遍较厚,最厚者达2厘米以上,如甑皮岩出土的夹砂陶片最厚者达2.6厘米;胎壁厚薄不匀,内壁凹凸不平。⑤未发现陶窑,扒测为采用“堆烧法”烧制;烧成气氛控制不佳,烧成温度很低,大致在600—800℃之间,如在广东翁源青塘遗址出土陶片的烧成温度仅为680℃;陶器质地松软,吸水性强,器表颜色斑驳,深浅不匀,多为褐色或红褐色、灰褐色、黑褐色等。⑥在有意识地加入羼合料制作夹砂陶之前,应有一个用自然粘土(常杂有粗细不匀的砂粒或植物根、茎、叶等)制陶的过程;在懂得有意识地加入羼合料之后,有的也采用在陶器成型后从胎表拍入砂粒的做法,如甑皮岩遗址就曾发现采用这种做法制造的夹砂陶器。⑦陶器器型主要是罐(釜)类,多为圜底器(或尖圜底器),也有平底器;从目前的发现看,南方地区多见圜底(或尖圜底)器,北方地区多见平底器,这种陶器造型传统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形成了早期陶器南北不同的两个地方类型。⑧陶器器表有的为素面,有的内外壁有绳纹或类似蓝纹的条状纹,这些纹饰的形成多半是出于实用的目的,如抹合泥片之间的缝隙等,但也不能排除有些纹饰属于装饰性花纹,是先民们出于审美的需要而有意识制作的。⑨截止目前,尚未发现“淘洗池”及“晾坯棚”等与制陶有关的遗迹。


早期陶器的发现及年代测定不仅为我们研究陶瓷工艺发展史提供了新线索,也为我们研究陶器的起源以及深入探讨晚更新世末期至早全新世初期的人地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从距今1.7万年前后(甚或更早)到距今1万年前后,早期陶器的制作经历了数千年的时间,走过了漫长的路程。这个历程也是先民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及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与发明创造的历程。先民们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粘土掺水后具有可塑性,可以塑造出一定的形状;成型的粘土经火烧过之后会变硬;这是产生陶器的先决条件。除些之外,先民们若要制造出适用的陶器,在实践中也会逐渐懂得成型的器物在经火烧前必须晾干,否则在火烧时会因升温过急而破裂;懂得在粘土中加入羼合料会增强陶器的耐热急变性能等等。现在看来,早期陶器的发展历程似乎漫长了些,但是,也正是因为有了先民们的长期实践、认识、总结与经验的积累,才为后世中国陶瓷器的发展奠定了深厚而坚实的基础,使中国陶瓷器的发展以其独特的工艺,美仑美奂的造型艺术风格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艺术之林,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着世界许多国家及人民的文化与生活。

中国早期陶器的发现,年代测定及早期制陶工艺的初步探讨
[ 来源:中国收藏网 更新时间:2008-3-31 ]
-
【字体: http://www.chinachina.net/images/fgcolor.gif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继发明用火以来的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这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变成 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之一,是人类发明史上的一大重要成果。陶器的使用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增强了人类的体质及适应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因此,早期陶器的发现一直受到史前史学、考古学及陶瓷工艺学与工艺美术史界的关注。一些考古学家也把陶器作为划分旧、新石器时代的一项标准。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日本长崎县福井洞穴等遗址发现早于1万年的隆线纹陶器以来,在亚洲地区的日本、俄罗斯、蒙古、中国等国均发现了多处出土早期陶器的地点。其中,中国几处出土早期陶器的地点又因14C测定的绝对年代较早,尤其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文着重对中国早期陶器的发现及14C年代 测定与研究情况作简要介绍,并对早期制陶工艺作初步探讨。


1、 中国早期陶器的发现


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发现了早期陶器以来,又先后在广西桂林甑皮岩、南宁豹子头、柳州大龙潭鲤鱼嘴、桂林庙岩、湖南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江苏溧水神仙洞,河北徐水南庄头、阳原于家沟等多处遗址中发现了早期陶器(见图),经过多种方法测定,其年代均在距今1万年前。其中,地层关系明确,又有系列年龄的有甑皮岩、鲤鱼嘴、庙岩、玉蟾岩、仙人洞与吊桶环、南庄头及于家沟等处。而玉蟾岩、庙岩、仙人洞与桶环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的特征及年龄,大致代表了中国南方地区早期陶器的特征及年龄,南庄头及于家沟遗址的早期陶器在华北地区应有代表性。


玉蟾岩洞穴遗址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南岭山地北侧的道县寿雁镇白石寨村,亦名蛤蟆洞。洞穴较现代地面高出5米,洞口部分呈一宽敞的洞厅,洞口朝向东南,洞厅阳光充足,洞前地势平坦开阔,适宜人类生存。1993、1995年先后进行过两次发掘。遗址面积约1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1.2~1.8米。地层变化复杂,文化现象、面貌性质单纯,为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期的文化。文化遗存除发现烧火堆等生活遗迹外,发现较多的石、骨、角、牙、蚌制品。石器均为打制,制作技术简单,为单面加工,计有刮削器、争割器、尖状器等,以中小型石器为主。骨器有打制的角铲、磨制的骨铲、骨锥等。此外,还有穿孔蚌饰及刻槽牙饰。玉蟾岩最重大发现是早期陶片和水稻谷壳的出土。陶器呈黑褐色,制作粗糙,夹砂,砂粒最大直径达2厘米,质地疏松,内外装饰绳纹。1995年出土的陶片复原为敞口尖圆底的釜形器。稻谷共出土四枚,同时在文化堆积土样中分析出有稻属硅酸体,经农学家鉴定,1995年出土的稻谷为栽培稻,但兼具野、籼、粳的特征,是一种由野稻向栽培稻演化的古栽培稻类型。文化层中伴出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计有哺乳动物28种属,鸟、禽类27种,鱼类5种,螺蚌类33种,以及龟鳖类和昆虫类等植物种属达17种以上。


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是两处洞穴遗址,相距约800米,位于江西省万年县大源乡境内,遗址座落在小而湿润的大源盆地内。仙人洞洞口朝向东南,前面不远处一条小河自东向西流过,是盆地内最适于人类居住的一处洞穴,1960、1964、1993、1995、1999年共发掘五次。吊桶环遗址是位于一座60米高的石灰岩小丘顶部的洞穴遗址,1995年作了发掘。两处遗址的文化堆积比较丰富,属于旧石器时代末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仅1995年的发掘新出土有石器625件、骨器318件、穿孔蚌器26件、陶片516件,以及数十片人骨及数以万计的兽骨残片。石器多见卵石石器,各种隧石及石英石处小石器及个别磨制石器,计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多棱石叶及细石叶等。骨、角器有铲、锥、针、镟、鱼镖等,陶器掺有粗粒的长石或石英,烧制火候不高,一般呈褐色。器形大约为圜底筒腹直口或圜底鼓腹口微敛的罐(或釜)形器,器内外壁常见类似篮纹的条状纹。遗址出土的大量动物骨骼中,以鹿为类最多,占80%,其次是猪和鸟(含鸡)等。从孢粉和植硅石的分析表明,两遗址均出现了野生稻和栽培稻的线索。以吊桶为例,5米深的探沟被清楚地划分为16层(从A到P),上部6个文化层出土的代表性遗存可见表1。


表1吊桶环遗址地层堆积


Table 1 Stratigraphic accumulation of Diaotonghuan site


























地层


代表性遗存


B


几何印纹陶器、大量磨制石器


C


盘筑法制作的早期陶器


D


泥片贴塑法制作的早期陶器


E


原始陶器


F


磨制石器,但以打制石器和骨制品为主(延续至C层)


G


打制石器和骨制品


庙岩洞穴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东郊一座石灰岩小山上,洞穴海拔高程150米,高出地面13米。1988年7—8月桂林市考古队作了发掘,发掘面积5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约2.4~2.9米,可分为6层,包含了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遗存。出土了丰富的石器,计有砍砸器、刮削器、穿孔器、铲形器、石砧、砺石等;骨器有锥、铲等;蚌器有蚌刀及穿孔器等。早期的陶器出土于第5层,共发现5块陶片,呈灰褐色,无纹饰,部分表面有烟炱,陶质疏松,胎内夹有石英砂粒及碳粒。


甑皮岩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南郊的独山西南麓,是一处保存比较完全、内涵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1965年发现,1973年6月以来曾多次发掘,发现了大量人类文化遗存。1973年6—9月的第一次发掘成果已发表,后几次的发掘材料正在整理和研究,在初步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已发表了对历次发掘出土的陶器的研究文章。研究者认为甑皮岩遗址的陶器经历了二个发展阶段。1974年和1979年从DT5、DT6、DT7、DT8、DT9的第三钙华板之下发掘 到的粗砂红陶,胎色驳杂不匀,胎壁特厚,质地疏松易碎,纹饰为粗绳纹,与从其他部分出土的陶片明显不同,显得原始得多,应属于第一阶段,热释光年代数据为公元前8400—7300年。


南庄头遗址位于河北省徐水县境内,地处太行山东麓前沿,华北冲积平原的西部边缘,海拔21.4米,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1986、1997年作了发掘,发掘面积300余平方米,除发现灰坑、用火痕迹外,还发现石磨棒、石磨盘、石锤、骨锥、骨镞、角锥、人工凿孔的木棒、木块等遗物及大量兽、禽骨骼和螺、蚌壳与树叶、种子等,此外,发现了20余片陶片,夹砂或夹云母,胎厚一般在0.8—1厘米,烧制火候低,质地较疏松,表面多呈灰色,少数为红褐色,陶色不匀。器型主要是罐,平底,底部常有烟熏火燎痕迹,有的陶片还有钻孔,个别器物可能为小钵形器。


于家沟遗址位于河北省阳原县境内桑干河北岸的虎头梁村西一条冲沟(于家沟)的源头。1995~1997年北京大学考古系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连续堆积文化层,厚度达7米多,出土了丰富的石器,计有刮削器、尖状器、镞及大量细石器、陶器、骨器及大量动物骨骼,陶器发现于灰黄色粉细砂层,亦即遗址第3层中,陶片为夹砂陶,红褐色,最大的一块似为一平底器的底部。


2、 中国早期陶器年代的测定与研究


北京大学考古系实验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体制改革实验室等单位对玉蟾岩、庙岩、仙人洞与吊桶环、南庄头及于家沟等遗址的文化层及出土的陶片作了年代测定,取得了系列年龄,其结果可见表2、3、4、5。


在用14C方法测定陶器的年代时,科学家们不仅采用同层位的其他含碳样品来确定陶片的年代,也尝试直接采用陶片中的含碳组分确定陶片年代。科学家们仔细分析了陶器中碳的来源,包括陶器在烧制与埋藏过程中各含碳组分的变化,研究了各种含碳组分的分离方法,经过对陶器样品的严格的前处理流程,小心地分离出陶器中的各含碳组分并分别作了测定。如玉蟾岩及庙岩遗址出土的早期陶片经过前处理之后,对分离出的腐殖酸及残渣分别作了测定(表2、3),测出的14C年代数据与用其他物质的标本测出的同一层位年代数据大致是接近的,其结果应视为是可靠的。


众所周知,碳十四年代在经过树轮校正之后才能给出日历年代。为了取得比较准确的日历年代,科学家们作了许多努力。几十年来,曾先后有多种校正年代表被采用1985年国际14C会议上发表了高精度树轮校正年代表后,受到普遍关注,1988年第13次国际14C会议正式确认为目前国际通用校正表。但是,限于当时的条件,对测得的年龄超过10000年的14C年代尚未有较理想的校正曲线。近20年来,随着14C测年技术的发展,对测得的年代较早的14C年代也可以通过校正曲线进行校正,得出便于考古学家使用的日历年代(表2、3)。从表2、3可知玉蟾岩及庙岩出土的早期陶片的年龄,经过校正后大致可早到1.7万年前后。


表2 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14C年代一览表


Table 2 14C age table of Yuchanyan site in Daoxiam county ,Hunan











































实验室编号


原标本号及出土层位


测年物质


测年方法


14C年代(BP)


校正年代(BP)


备注


5730


5568


BA95058


3E


木炭


AMS—14C


14080±270


13680±270


15350—14500


3E层出土陶片及稻谷


BA95057a


3H


陶片腐殖酸


AMS—14C


12320±120


11970±120


13150(0.45)12650


12500(0.55)12100


3H层出土陶片


BA95057b


3H


陶片残渣


AMS—14C


14810±230


14390±230


16150—15400


表3 广西桂林庙岩遗址14C年代一览表


Table 3 14C age tbale of Miaoyan site in Guilin of Guangxi










































































































实验室编号


原标本号及出土层位


测年物质


测年方法


14C年代(BP)


校正年代(BP)


备注


5730


5568


BA92030—1


2


螺壳


AMS-- 14C


12730±370


12370±370


13800—12


300


BA92033—1


3M


螺壳


AMS-- 14C


12630±450


12270±450


13700-12


200


BA92034—1


4M


螺壳


AMS-- 14C


13710±270


13320±270


14950—14


100


BA92036—1


5L


螺壳


AMS-- 14C


18140±320


17630±320


20150—19


100


第5层中出陶片3块


BA92037—1


6L


螺壳


AMS-- 14C


20920±430


20330±430


BA94137a


5


陶片腐殖酸


AMS-- 14C


15560±500


15120±500


17300—15


900


BA94137b


5


陶片残渣


AMS-- 14C


15660±260


15220±260


17200—16


300


ZK—2839


右2


螺壳


14C


12705±155


12350±155


13700—13


100


ZK—2840


左2


螺壳


14C


13545±170


13170±170


14650—14


000


ZK--2841


5


螺壳


14C


17240±240


16750±240


19000—18


100


第5层中出陶片3块


表4 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14C年代一览表


Table 4 14C age table of Nanzhuangtou site in Xushui of Hebei














































































实验室编号


原标本号及出土层位


测年物质


测年方法


14C年代(BP)


校正年代(BP)


备注


5730


5568


BK86120


T1⑤~⑥


木头


14C


9875±160


9600±160


9750—9150


该层出陶片、石器、骨器等


BK86121


T1⑤~⑥


木头


14C


9690±95


9420±95


9250(0.56)9110


9000(0.33)8890


该层出陶片、石器、骨器等


BK87093


T1⑤~⑥


木头


14C


9810±100


9530±100


9600(0.04)9560


9390(0.96)9140


该层出陶片、石器、骨器等


BK89064


T1东约1米⑤~⑥


木头


14C


9850±90


9570±90


9600(0.07)9560


9390(0.93)9210


该样品与陶片共出


BK87086


T3北壁中部第⑤


淤泥


14C


9980±100


9700±100


9690(0.04)9660


9630(0.96)9280


该 层出陶片、石片、木炭等


BK87075


T1⑥底部灰坑


木头


14C


10510±110


10210±110


10900(0.96)10350


10300(0.04)10200


灰坑中出陶片、鹿角等


BK87088


第⑥层底部


淤泥


14C


10815±140


10510±140


11070(0.75)10840


10800(0.25)10690


该 层出陶片、石器、骨器……


目前,在东亚地区的中国、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均发现了年代超过1万年的陶片(表6)据日本方面介绍,科学家对青森县蟹田町大平山元I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的14C年龄,通过校正曲线校正后其日历年代可达1.65万年。由此可知,至少在东亚地区陶器的起源时间大致可早到1.7万年前后,而且早期陶器起源的地点也不止一处。这为我们探讨亚洲地区乃至世界的陶器起源及晚更新世末期的人地关系等重要课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3、 早期制陶工艺的初步探讨


关于仙人洞下层及广东翁源青塘遗址出土的早期的陶器的化学成分及烧成温度已有学者作过测试及研究。李文杰先生还对新石器时代早期制陶工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李文杰认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可分为前后两段:前段为公元前10000年—公元前7500年,文化遗存有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下层、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下层等。后段为公元前700年—公元前5000年,文化遗存有膨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城背溪文化、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大地湾文化、兴隆洼文化、后李文化及北辛文化的前期等。根据目前考古研究的进展看,距今七千到九千年间的彭头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后李文化等一系列考古学文化,其文化遗存面貌已较早段有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农业及家畜养业的发展,还是石器磨制技术的普遍应用、陶窑的出现及制陶工艺的进步、以及定居村落的扩大等都说明,这个时期在生产力的发展上同早段相比有了很大进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所以,我们认为距今七千到九千年的这个时期,应划入新石器时代中期。从制陶工艺看,虽然仍普遍采用普遍易熔粘土为原料,但已出现少量的白陶;成型方法有手制法和模具敷泥法两类,手制法又可分为捏塑法、泥片贴筑法、泥条筑成法三种,并出现了少量彩陶。从烧制情况来看,这个时期已出现了陶窑,如:在贾湖遗址发现的陶窑就达9座之多,还发现了与制陶有关的淘洗池及晾坯棚遗迹。这说明,这个时期的制陶工艺已有了较大提高,脱离了制陶工艺技术的早期阶段。


表5 于家沟遗址剖面热释光年龄数据


Table 5 TL data of sectional site of Yuniazai









































层位


样品号


深度(m)


岩性


TL年龄(KaBp)


2层顶部


Y—2—80


0.82


灰黑色粘土


2.13


2层下部


Y—2—16


2.08


灰黑色粘土


6.07


3a层上部


Y—3a—54


2.60


深棕黄色粉砂


6.95


3b层顶部


Y—3b—23


4.28


深棕黄色粉细砂


11.12


6层顶部


y—6--42


5.60


灰绿色钙质粉砂


12.19


表6 俄罗斯、日本早期陶器14C年代举例


table 6 14C dating examples of early pottery in Russia and Japan














































































实验室编号


原标本号及出土层位


测年物质


测年方法


14C年代(BP)


校正年代(BP)


备注


5730


5568


∏--1781


加夏遗址文化层上部


木炭


14C


11190±90


10875±90


11400(0.26)11300


11260(0.74)11050


同上遗址文化导底部


木炭


14C


13340±120


12960±120


14400—13750


同层出土原始陶片、壁厚1.2—1.7厘米


符米遗址


木炭


14C


13650±100


13260±100


14700—14150


同上遗址


木炭


14C


10650±110


10345±110


10940(0.77)10670


10530(0.23)10430


Gak--949


日本长琦福井洞穴遗址第③层


木炭


14C


12760±350


12400±350


13900(0.57)13100


12900(0.43)12300


同层出隆线纹陶器


同上遗址第③层


木炭


14C


13070±50


12700±550


14500(0.85)13100


12800(0.17)12400


同层出隆线纹陶器


日本青森县蟹田町大平山元I遗址


木炭


Ams-14C


14180


13780


BC14570


根据对仙人洞、甑皮岩等遗址出土早期陶片的研究,李文杰先生曾指出:前段的陶器全部采用普通易熔粘土为原料,夹砂陶占绝大多数,泥制陶很少,羼合料除粗细不匀的砂粒外,还有云母片等。坯体的成型方法均为手制,胎壁厚薄不匀,内壁凹凸不平。陶片数量很少,而且破碎;由于烧成温度很低,烧成气氛控制不佳,陶器的质地松软,陶色深浅不匀,有褐色或黑色斑块。这些都是很中肯的见解。但从近年来对新发现的早期陶器的测年结果看,最老的陶器年龄已达1.7万年左右(不只是中国,整个东南亚地区陶器起源的时间都提早了数千年),这就使陶器起源研究(人文及自然环境背景、制陶工艺、工艺美术等方面研究)有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应当说,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仙人洞遗址再次发掘,以及吊桶环、玉蟾岩、庙岩,于家沟等遗址的发掘及发掘资料的初步整理与发表,使我们对中国早期制陶工艺的发展状况有了较多的了解。但是,鉴于目前发现的早期陶器尚少,而且许多陶片尚未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及制作工艺研究,所以目前要对一万年以前的早期陶器的制作工艺作出系统的分析并进行分期与划分类型的研究,尚为时过早。不过根据对已发表的上述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的有关资料的研究,我们对中国早期陶器的制作工艺大致可以形成如下的初步认识:①全部采用普通易熔粘土为原料,一船为就近取材。②几乎全部为夹砂陶,泥制陶极少,夹砂陶陶胎中以夹石英砂粒为主,石曲颗粒的大小不等,大者直径超过2厘米。③成型方法均为手制法,又可分为捏塑法、泥片贴筑法等。④胎壁普遍较厚,最厚者达2厘米以上,如甑皮岩出土的夹砂陶片最厚者达2.6厘米;胎壁厚薄不匀,内壁凹凸不平。⑤未发现陶窑,扒测为采用“堆烧法”烧制;烧成气氛控制不佳,烧成温度很低,大致在600—800℃之间,如在广东翁源青塘遗址出土陶片的烧成温度仅为680℃;陶器质地松软,吸水性强,器表颜色斑驳,深浅不匀,多为褐色或红褐色、灰褐色、黑褐色等。⑥在有意识地加入羼合料制作夹砂陶之前,应有一个用自然粘土(常杂有粗细不匀的砂粒或植物根、茎、叶等)制陶的过程;在懂得有意识地加入羼合料之后,有的也采用在陶器成型后从胎表拍入砂粒的做法,如甑皮岩遗址就曾发现采用这种做法制造的夹砂陶器。⑦陶器器型主要是罐(釜)类,多为圜底器(或尖圜底器),也有平底器;从目前的发现看,南方地区多见圜底(或尖圜底)器,北方地区多见平底器,这种陶器造型传统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形成了早期陶器南北不同的两个地方类型。⑧陶器器表有的为素面,有的内外壁有绳纹或类似蓝纹的条状纹,这些纹饰的形成多半是出于实用的目的,如抹合泥片之间的缝隙等,但也不能排除有些纹饰属于装饰性花纹,是先民们出于审美的需要而有意识制作的。⑨截止目前,尚未发现“淘洗池”及“晾坯棚”等与制陶有关的遗迹。


早期陶器的发现及年代测定不仅为我们研究陶瓷工艺发展史提供了新线索,也为我们研究陶器的起源以及深入探讨晚更新世末期至早全新世初期的人地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从距今1.7万年前后(甚或更早)到距今1万年前后,早期陶器的制作经历了数千年的时间,走过了漫长的路程。这个历程也是先民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及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与发明创造的历程。先民们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粘土掺水后具有可塑性,可以塑造出一定的形状;成型的粘土经火烧过之后会变硬;这是产生陶器的先决条件。除些之外,先民们若要制造出适用的陶器,在实践中也会逐渐懂得成型的器物在经火烧前必须晾干,否则在火烧时会因升温过急而破裂;懂得在粘土中加入羼合料会增强陶器的耐热急变性能等等。现在看来,早期陶器的发展历程似乎漫长了些,但是,也正是因为有了先民们的长期实践、认识、总结与经验的积累,才为后世中国陶瓷器的发展奠定了深厚而坚实的基础,使中国陶瓷器的发展以其独特的工艺,美仑美奂的造型艺术风格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艺术之林,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着世界许多国家及人民的文化与生活。

中国早期陶器的发现,年代测定及早期制陶工艺的初步探讨
[ 来源:中国收藏网 更新时间:2008-3-31 ]
-
【字体: http://www.chinachina.net/images/fgcolor.gif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继发明用火以来的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这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变成 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之一,是人类发明史上的一大重要成果。陶器的使用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增强了人类的体质及适应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因此,早期陶器的发现一直受到史前史学、考古学及陶瓷工艺学与工艺美术史界的关注。一些考古学家也把陶器作为划分旧、新石器时代的一项标准。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日本长崎县福井洞穴等遗址发现早于1万年的隆线纹陶器以来,在亚洲地区的日本、俄罗斯、蒙古、中国等国均发现了多处出土早期陶器的地点。其中,中国几处出土早期陶器的地点又因14C测定的绝对年代较早,尤其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文着重对中国早期陶器的发现及14C年代 测定与研究情况作简要介绍,并对早期制陶工艺作初步探讨。


1、 中国早期陶器的发现


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发现了早期陶器以来,又先后在广西桂林甑皮岩、南宁豹子头、柳州大龙潭鲤鱼嘴、桂林庙岩、湖南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江苏溧水神仙洞,河北徐水南庄头、阳原于家沟等多处遗址中发现了早期陶器(见图),经过多种方法测定,其年代均在距今1万年前。其中,地层关系明确,又有系列年龄的有甑皮岩、鲤鱼嘴、庙岩、玉蟾岩、仙人洞与吊桶环、南庄头及于家沟等处。而玉蟾岩、庙岩、仙人洞与桶环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的特征及年龄,大致代表了中国南方地区早期陶器的特征及年龄,南庄头及于家沟遗址的早期陶器在华北地区应有代表性。


玉蟾岩洞穴遗址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南岭山地北侧的道县寿雁镇白石寨村,亦名蛤蟆洞。洞穴较现代地面高出5米,洞口部分呈一宽敞的洞厅,洞口朝向东南,洞厅阳光充足,洞前地势平坦开阔,适宜人类生存。1993、1995年先后进行过两次发掘。遗址面积约1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1.2~1.8米。地层变化复杂,文化现象、面貌性质单纯,为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期的文化。文化遗存除发现烧火堆等生活遗迹外,发现较多的石、骨、角、牙、蚌制品。石器均为打制,制作技术简单,为单面加工,计有刮削器、争割器、尖状器等,以中小型石器为主。骨器有打制的角铲、磨制的骨铲、骨锥等。此外,还有穿孔蚌饰及刻槽牙饰。玉蟾岩最重大发现是早期陶片和水稻谷壳的出土。陶器呈黑褐色,制作粗糙,夹砂,砂粒最大直径达2厘米,质地疏松,内外装饰绳纹。1995年出土的陶片复原为敞口尖圆底的釜形器。稻谷共出土四枚,同时在文化堆积土样中分析出有稻属硅酸体,经农学家鉴定,1995年出土的稻谷为栽培稻,但兼具野、籼、粳的特征,是一种由野稻向栽培稻演化的古栽培稻类型。文化层中伴出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计有哺乳动物28种属,鸟、禽类27种,鱼类5种,螺蚌类33种,以及龟鳖类和昆虫类等植物种属达17种以上。


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是两处洞穴遗址,相距约800米,位于江西省万年县大源乡境内,遗址座落在小而湿润的大源盆地内。仙人洞洞口朝向东南,前面不远处一条小河自东向西流过,是盆地内最适于人类居住的一处洞穴,1960、1964、1993、1995、1999年共发掘五次。吊桶环遗址是位于一座60米高的石灰岩小丘顶部的洞穴遗址,1995年作了发掘。两处遗址的文化堆积比较丰富,属于旧石器时代末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仅1995年的发掘新出土有石器625件、骨器318件、穿孔蚌器26件、陶片516件,以及数十片人骨及数以万计的兽骨残片。石器多见卵石石器,各种隧石及石英石处小石器及个别磨制石器,计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多棱石叶及细石叶等。骨、角器有铲、锥、针、镟、鱼镖等,陶器掺有粗粒的长石或石英,烧制火候不高,一般呈褐色。器形大约为圜底筒腹直口或圜底鼓腹口微敛的罐(或釜)形器,器内外壁常见类似篮纹的条状纹。遗址出土的大量动物骨骼中,以鹿为类最多,占80%,其次是猪和鸟(含鸡)等。从孢粉和植硅石的分析表明,两遗址均出现了野生稻和栽培稻的线索。以吊桶为例,5米深的探沟被清楚地划分为16层(从A到P),上部6个文化层出土的代表性遗存可见表1。


表1吊桶环遗址地层堆积


Table 1 Stratigraphic accumulation of Diaotonghuan site


























地层


代表性遗存


B


几何印纹陶器、大量磨制石器


C


盘筑法制作的早期陶器


D


泥片贴塑法制作的早期陶器


E


原始陶器


F


磨制石器,但以打制石器和骨制品为主(延续至C层)


G


打制石器和骨制品


庙岩洞穴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东郊一座石灰岩小山上,洞穴海拔高程150米,高出地面13米。1988年7—8月桂林市考古队作了发掘,发掘面积5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约2.4~2.9米,可分为6层,包含了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遗存。出土了丰富的石器,计有砍砸器、刮削器、穿孔器、铲形器、石砧、砺石等;骨器有锥、铲等;蚌器有蚌刀及穿孔器等。早期的陶器出土于第5层,共发现5块陶片,呈灰褐色,无纹饰,部分表面有烟炱,陶质疏松,胎内夹有石英砂粒及碳粒。


甑皮岩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南郊的独山西南麓,是一处保存比较完全、内涵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1965年发现,1973年6月以来曾多次发掘,发现了大量人类文化遗存。1973年6—9月的第一次发掘成果已发表,后几次的发掘材料正在整理和研究,在初步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已发表了对历次发掘出土的陶器的研究文章。研究者认为甑皮岩遗址的陶器经历了二个发展阶段。1974年和1979年从DT5、DT6、DT7、DT8、DT9的第三钙华板之下发掘 到的粗砂红陶,胎色驳杂不匀,胎壁特厚,质地疏松易碎,纹饰为粗绳纹,与从其他部分出土的陶片明显不同,显得原始得多,应属于第一阶段,热释光年代数据为公元前8400—7300年。


南庄头遗址位于河北省徐水县境内,地处太行山东麓前沿,华北冲积平原的西部边缘,海拔21.4米,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1986、1997年作了发掘,发掘面积300余平方米,除发现灰坑、用火痕迹外,还发现石磨棒、石磨盘、石锤、骨锥、骨镞、角锥、人工凿孔的木棒、木块等遗物及大量兽、禽骨骼和螺、蚌壳与树叶、种子等,此外,发现了20余片陶片,夹砂或夹云母,胎厚一般在0.8—1厘米,烧制火候低,质地较疏松,表面多呈灰色,少数为红褐色,陶色不匀。器型主要是罐,平底,底部常有烟熏火燎痕迹,有的陶片还有钻孔,个别器物可能为小钵形器。


于家沟遗址位于河北省阳原县境内桑干河北岸的虎头梁村西一条冲沟(于家沟)的源头。1995~1997年北京大学考古系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连续堆积文化层,厚度达7米多,出土了丰富的石器,计有刮削器、尖状器、镞及大量细石器、陶器、骨器及大量动物骨骼,陶器发现于灰黄色粉细砂层,亦即遗址第3层中,陶片为夹砂陶,红褐色,最大的一块似为一平底器的底部。


2、 中国早期陶器年代的测定与研究


北京大学考古系实验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体制改革实验室等单位对玉蟾岩、庙岩、仙人洞与吊桶环、南庄头及于家沟等遗址的文化层及出土的陶片作了年代测定,取得了系列年龄,其结果可见表2、3、4、5。


在用14C方法测定陶器的年代时,科学家们不仅采用同层位的其他含碳样品来确定陶片的年代,也尝试直接采用陶片中的含碳组分确定陶片年代。科学家们仔细分析了陶器中碳的来源,包括陶器在烧制与埋藏过程中各含碳组分的变化,研究了各种含碳组分的分离方法,经过对陶器样品的严格的前处理流程,小心地分离出陶器中的各含碳组分并分别作了测定。如玉蟾岩及庙岩遗址出土的早期陶片经过前处理之后,对分离出的腐殖酸及残渣分别作了测定(表2、3),测出的14C年代数据与用其他物质的标本测出的同一层位年代数据大致是接近的,其结果应视为是可靠的。


众所周知,碳十四年代在经过树轮校正之后才能给出日历年代。为了取得比较准确的日历年代,科学家们作了许多努力。几十年来,曾先后有多种校正年代表被采用1985年国际14C会议上发表了高精度树轮校正年代表后,受到普遍关注,1988年第13次国际14C会议正式确认为目前国际通用校正表。但是,限于当时的条件,对测得的年龄超过10000年的14C年代尚未有较理想的校正曲线。近20年来,随着14C测年技术的发展,对测得的年代较早的14C年代也可以通过校正曲线进行校正,得出便于考古学家使用的日历年代(表2、3)。从表2、3可知玉蟾岩及庙岩出土的早期陶片的年龄,经过校正后大致可早到1.7万年前后。


表2 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14C年代一览表


Table 2 14C age table of Yuchanyan site in Daoxiam county ,Hunan











































实验室编号


原标本号及出土层位


测年物质


测年方法


14C年代(BP)


校正年代(BP)


备注


5730


5568


BA95058


3E


木炭


AMS—14C


14080±270


13680±270


15350—14500


3E层出土陶片及稻谷


BA95057a


3H


陶片腐殖酸


AMS—14C


12320±120


11970±120


13150(0.45)12650


12500(0.55)12100


3H层出土陶片


BA95057b


3H


陶片残渣


AMS—14C


14810±230


14390±230


16150—15400


表3 广西桂林庙岩遗址14C年代一览表


Table 3 14C age tbale of Miaoyan site in Guilin of Guangxi










































































































实验室编号


原标本号及出土层位


测年物质


测年方法


14C年代(BP)


校正年代(BP)


备注


5730


5568


BA92030—1


2


螺壳


AMS-- 14C


12730±370


12370±370


13800—12


300


BA92033—1


3M


螺壳


AMS-- 14C


12630±450


12270±450


13700-12


200


BA92034—1


4M


螺壳


AMS-- 14C


13710±270


13320±270


14950—14


100


BA92036—1


5L


螺壳


AMS-- 14C


18140±320


17630±320


20150—19


100


第5层中出陶片3块


BA92037—1


6L


螺壳


AMS-- 14C


20920±430


20330±430


BA94137a


5


陶片腐殖酸


AMS-- 14C


15560±500


15120±500


17300—15


900


BA94137b


5


陶片残渣


AMS-- 14C


15660±260


15220±260


17200—16


300


ZK—2839


右2


螺壳


14C


12705±155


12350±155


13700—13


100


ZK—2840


左2


螺壳


14C


13545±170


13170±170


14650—14


000


ZK--2841


5


螺壳


14C


17240±240


16750±240


19000—18


100


第5层中出陶片3块


表4 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14C年代一览表


Table 4 14C age table of Nanzhuangtou site in Xushui of Hebei














































































实验室编号


原标本号及出土层位


测年物质


测年方法


14C年代(BP)


校正年代(BP)


备注


5730


5568


BK86120


T1⑤~⑥


木头


14C


9875±160


9600±160


9750—9150


该层出陶片、石器、骨器等


BK86121


T1⑤~⑥


木头


14C


9690±95


9420±95


9250(0.56)9110


9000(0.33)8890


该层出陶片、石器、骨器等


BK87093


T1⑤~⑥


木头


14C


9810±100


9530±100


9600(0.04)9560


9390(0.96)9140


该层出陶片、石器、骨器等


BK89064


T1东约1米⑤~⑥


木头


14C


9850±90


9570±90


9600(0.07)9560


9390(0.93)9210


该样品与陶片共出


BK87086


T3北壁中部第⑤


淤泥


14C


9980±100


9700±100


9690(0.04)9660


9630(0.96)9280


该 层出陶片、石片、木炭等


BK87075


T1⑥底部灰坑


木头


14C


10510±110


10210±110


10900(0.96)10350


10300(0.04)10200


灰坑中出陶片、鹿角等


BK87088


第⑥层底部


淤泥


14C


10815±140


10510±140


11070(0.75)10840


10800(0.25)10690


该 层出陶片、石器、骨器……


目前,在东亚地区的中国、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均发现了年代超过1万年的陶片(表6)据日本方面介绍,科学家对青森县蟹田町大平山元I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的14C年龄,通过校正曲线校正后其日历年代可达1.65万年。由此可知,至少在东亚地区陶器的起源时间大致可早到1.7万年前后,而且早期陶器起源的地点也不止一处。这为我们探讨亚洲地区乃至世界的陶器起源及晚更新世末期的人地关系等重要课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3、 早期制陶工艺的初步探讨


关于仙人洞下层及广东翁源青塘遗址出土的早期的陶器的化学成分及烧成温度已有学者作过测试及研究。李文杰先生还对新石器时代早期制陶工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李文杰认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可分为前后两段:前段为公元前10000年—公元前7500年,文化遗存有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下层、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下层等。后段为公元前700年—公元前5000年,文化遗存有膨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城背溪文化、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大地湾文化、兴隆洼文化、后李文化及北辛文化的前期等。根据目前考古研究的进展看,距今七千到九千年间的彭头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后李文化等一系列考古学文化,其文化遗存面貌已较早段有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农业及家畜养业的发展,还是石器磨制技术的普遍应用、陶窑的出现及制陶工艺的进步、以及定居村落的扩大等都说明,这个时期在生产力的发展上同早段相比有了很大进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所以,我们认为距今七千到九千年的这个时期,应划入新石器时代中期。从制陶工艺看,虽然仍普遍采用普遍易熔粘土为原料,但已出现少量的白陶;成型方法有手制法和模具敷泥法两类,手制法又可分为捏塑法、泥片贴筑法、泥条筑成法三种,并出现了少量彩陶。从烧制情况来看,这个时期已出现了陶窑,如:在贾湖遗址发现的陶窑就达9座之多,还发现了与制陶有关的淘洗池及晾坯棚遗迹。这说明,这个时期的制陶工艺已有了较大提高,脱离了制陶工艺技术的早期阶段。


表5 于家沟遗址剖面热释光年龄数据


Table 5 TL data of sectional site of Yuniazai









































层位


样品号


深度(m)


岩性


TL年龄(KaBp)


2层顶部


Y—2—80


0.82


灰黑色粘土


2.13


2层下部


Y—2—16


2.08


灰黑色粘土


6.07


3a层上部


Y—3a—54


2.60


深棕黄色粉砂


6.95


3b层顶部


Y—3b—23


4.28


深棕黄色粉细砂


11.12


6层顶部


y—6--42


5.60


灰绿色钙质粉砂


12.19


表6 俄罗斯、日本早期陶器14C年代举例


table 6 14C dating examples of early pottery in Russia and Japan














































































实验室编号


原标本号及出土层位


测年物质


测年方法


14C年代(BP)


校正年代(BP)


备注


5730


5568


∏--1781


加夏遗址文化层上部


木炭


14C


11190±90


10875±90


11400(0.26)11300


11260(0.74)11050


同上遗址文化导底部


木炭


14C


13340±120


12960±120


14400—13750


同层出土原始陶片、壁厚1.2—1.7厘米


符米遗址


木炭


14C


13650±100


13260±100


14700—14150


同上遗址


木炭


14C


10650±110


10345±110


10940(0.77)10670


10530(0.23)10430


Gak--949


日本长琦福井洞穴遗址第③层


木炭


14C


12760±350


12400±350


13900(0.57)13100


12900(0.43)12300


同层出隆线纹陶器


同上遗址第③层


木炭


14C


13070±50


12700±550


14500(0.85)13100


12800(0.17)12400


同层出隆线纹陶器


日本青森县蟹田町大平山元I遗址


木炭


Ams-14C


14180


13780


BC14570


根据对仙人洞、甑皮岩等遗址出土早期陶片的研究,李文杰先生曾指出:前段的陶器全部采用普通易熔粘土为原料,夹砂陶占绝大多数,泥制陶很少,羼合料除粗细不匀的砂粒外,还有云母片等。坯体的成型方法均为手制,胎壁厚薄不匀,内壁凹凸不平。陶片数量很少,而且破碎;由于烧成温度很低,烧成气氛控制不佳,陶器的质地松软,陶色深浅不匀,有褐色或黑色斑块。这些都是很中肯的见解。但从近年来对新发现的早期陶器的测年结果看,最老的陶器年龄已达1.7万年左右(不只是中国,整个东南亚地区陶器起源的时间都提早了数千年),这就使陶器起源研究(人文及自然环境背景、制陶工艺、工艺美术等方面研究)有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应当说,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仙人洞遗址再次发掘,以及吊桶环、玉蟾岩、庙岩,于家沟等遗址的发掘及发掘资料的初步整理与发表,使我们对中国早期制陶工艺的发展状况有了较多的了解。但是,鉴于目前发现的早期陶器尚少,而且许多陶片尚未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及制作工艺研究,所以目前要对一万年以前的早期陶器的制作工艺作出系统的分析并进行分期与划分类型的研究,尚为时过早。不过根据对已发表的上述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的有关资料的研究,我们对中国早期陶器的制作工艺大致可以形成如下的初步认识:①全部采用普通易熔粘土为原料,一船为就近取材。②几乎全部为夹砂陶,泥制陶极少,夹砂陶陶胎中以夹石英砂粒为主,石曲颗粒的大小不等,大者直径超过2厘米。③成型方法均为手制法,又可分为捏塑法、泥片贴筑法等。④胎壁普遍较厚,最厚者达2厘米以上,如甑皮岩出土的夹砂陶片最厚者达2.6厘米;胎壁厚薄不匀,内壁凹凸不平。⑤未发现陶窑,扒测为采用“堆烧法”烧制;烧成气氛控制不佳,烧成温度很低,大致在600—800℃之间,如在广东翁源青塘遗址出土陶片的烧成温度仅为680℃;陶器质地松软,吸水性强,器表颜色斑驳,深浅不匀,多为褐色或红褐色、灰褐色、黑褐色等。⑥在有意识地加入羼合料制作夹砂陶之前,应有一个用自然粘土(常杂有粗细不匀的砂粒或植物根、茎、叶等)制陶的过程;在懂得有意识地加入羼合料之后,有的也采用在陶器成型后从胎表拍入砂粒的做法,如甑皮岩遗址就曾发现采用这种做法制造的夹砂陶器。⑦陶器器型主要是罐(釜)类,多为圜底器(或尖圜底器),也有平底器;从目前的发现看,南方地区多见圜底(或尖圜底)器,北方地区多见平底器,这种陶器造型传统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形成了早期陶器南北不同的两个地方类型。⑧陶器器表有的为素面,有的内外壁有绳纹或类似蓝纹的条状纹,这些纹饰的形成多半是出于实用的目的,如抹合泥片之间的缝隙等,但也不能排除有些纹饰属于装饰性花纹,是先民们出于审美的需要而有意识制作的。⑨截止目前,尚未发现“淘洗池”及“晾坯棚”等与制陶有关的遗迹。


早期陶器的发现及年代测定不仅为我们研究陶瓷工艺发展史提供了新线索,也为我们研究陶器的起源以及深入探讨晚更新世末期至早全新世初期的人地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从距今1.7万年前后(甚或更早)到距今1万年前后,早期陶器的制作经历了数千年的时间,走过了漫长的路程。这个历程也是先民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及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与发明创造的历程。先民们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粘土掺水后具有可塑性,可以塑造出一定的形状;成型的粘土经火烧过之后会变硬;这是产生陶器的先决条件。除些之外,先民们若要制造出适用的陶器,在实践中也会逐渐懂得成型的器物在经火烧前必须晾干,否则在火烧时会因升温过急而破裂;懂得在粘土中加入羼合料会增强陶器的耐热急变性能等等。现在看来,早期陶器的发展历程似乎漫长了些,但是,也正是因为有了先民们的长期实践、认识、总结与经验的积累,才为后世中国陶瓷器的发展奠定了深厚而坚实的基础,使中国陶瓷器的发展以其独特的工艺,美仑美奂的造型艺术风格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艺术之林,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着世界许多国家及人民的文化与生活。

泥河湾本是河北省阳原县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坐落于古老的桑干河畔。上世纪二十年代,在人类起源“亚洲说”风靡世界,西方科考团、探险队纷纷来亚洲探寻人类的诞生地的热潮中,她被赋予了科学含义。科学家们把这里发育完好的第四系河湖相地层称为泥河湾层,把地层内发现的动物化石群称为泥河湾动物群,把地层形成时期的湖泊称为泥河湾湖。

1.泥河湾是世界人类文化的宝库

我们的祖先是否在泥河湾湖滨生存过,这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对此,科学家做出了大胆的推测。1930年,德日进和皮孚陀在《泥河湾哺乳动物化石》专著中首次提出泥河湾盆地更新世初期人类活动的可能性。真正叩开泥河湾古人类活动大门的还是中国旧石器考古学家,他们于1965年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虎头梁遗址群,1974年找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侯家窑遗址,1978年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早期、属早更新世的小长梁遗址。这便基本构筑起泥河湾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文化的时空框架。自1983年始,河北省的研究人员进驻泥河湾,开始参与并主导泥河湾旧石器考古的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先后发现并发掘了岑家湾、板井子、新庙庄、油房、飞梁、西白马营、籍箕滩、于家沟、马鞍山、姜家梁、二道梁、侯家窑和马圈沟等遗址。其中,马圈沟遗址的发掘将泥河湾盆地古人类活动的历史推前到距今200万年前后。

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努力,泥河湾研究的成果斐然。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象征中华民族历史长河262米的青铜甬道第一台阶上,镌刻刻上泥河湾小长梁遗址的名字,证明中国科学界把泥河湾看作中华民族文化开端的结论得到了认可。

目前,泥河湾已经成为世界上探索人类起源及其演变的经典地区;成为世界上古人类文化遗址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成为世界上旧石器文化最为连贯、考古序列最为完整的地区。因此,科学家们把泥河湾称为“世界人类文化的宝库”“中国第四纪地质学、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的圣地”“中国的奥杜韦峡谷”“东亚地区的奥杜韦峡谷”“世界东方人类的故乡”。

2.泥河湾蕴藏着完整的旧石器考古文化序列

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数目惊人,其中,阳原县境内发现150余处,蔚县境内发现20余处,还有一些有待确认或新发现。泥河湾的旧石器考古文化序列是世界上最为完美的地区,最早的文化遗存在距今200万年前后。以年代地层学研究结果为例,有科学测年数据的考古遗址如下:马圈沟遗址第七至第一文化层分别距今176万年、175万年、174万年、169万年、166万年、164万年和155万年;小长梁遗址136万年、半山遗址132万年、飞梁遗址120万年、东谷坨遗址110万年、岑家湾遗址110万年、马梁遗址78万年、后沟遗址39万年、东坡遗址32万年、侯家窑遗址10万年、板井子遗址7万年、新庙庄遗址3-4万年、油房遗址2万年前后、西白马营遗址1.8万年、二道梁遗址1.8万年,此外,于家沟、马鞍山和姜家梁遗址包含了1.5—0.5万年的考古文化信息。这些文化遗存清晰地架构了泥河湾的考古文化序列,勾画出这里旧石器文化发展的脉络。

泥河湾旧石器文化突出的特性是,具有中国北方风格的小石器文化遗存一直表现出的强烈的继承性和发展性,直至距今约2万年前后,才出现了以油房、二道梁遗址和籍箕滩、虎头梁遗址群为代表的细石器工艺技术,并逐渐取代了在盆地内延续200万年的小石器工业。

因此,如果仅仅从文化的连续性考虑,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世界看中国,中国看泥河湾。

3.泥河湾是研究第四纪地质、地层和动物群的标尺

二十世纪初叶,正是第四纪地质学、地层学和哺乳动物学的考察与发掘拉开了泥河湾盆地科学研究的序幕。泥河湾层如同一本浩瀚的科学巨著,包含并记录下这里200多万年来自然和人类发展演替的实证,诸如第四纪地质学、地层学、古生物学、古地理学、古气候学、古人类学和旧石器考古学等方方面面、无穷无尽的科学信息。泥河湾盆地生物地层学研究的主要贡献,从根本上确立了泥河湾层的科学价值和国际地位,使之成为中国北方第四系标准地层,进而成为世界各地第四纪及哺乳动物研究对比的标杆,最终和欧洲意大利的维拉方一样,跃进学界公认的世界标准地层。

4.泥河湾为中国旧石器考古区系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贾兰坡先生首先提出,在华北地区存在两个文化传统,即小石器和大石器传统。其中小石器传统起自中国猿人遗址,终止于峙峪遗址,这是第一次为中国猿人找到了去处。侯家窑遗址的发现,被贾兰坡先生称为“北京人文化和峙峪文化之间的重要环节,也可以说是过渡的桥梁”。之后,早到200万年的马圈沟遗址,晚至1.8万年的西白马营遗址之间一系列的文化遗址,小石器文化特征突出而稳定,依此辨别出中国南部以硕大的砾石石器为主,北方以较小的石片石器为主的文化区系。

如此说来,泥河湾的发现不仅使得中国旧石器考古区系类型学研究和建立成为可能,而且在新材料不断出现的情况下,使中国旧石器考古区系类型得到进一步完善,也为中国猿人及其文化的来源和去向找到了答案。

5.泥河湾为构筑中国历史基本框架提供了坚实依据

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特有而辉煌的发史,在漫长而艰辛的发展进程中,他们创立了灿烂的文明,谱写了一段又一段的新篇章,最终形成多元一体的国家政体。在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研究中国史学史,特别是在中国史前史重建过程中,苏秉琦先生提出的“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的古国,两千年的中华一统实体”最为客观实际,泥河湾的考古资料成为他构建中国史前史的坚实的依据。

关于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苏秉琦先生分析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考古资料,认为中国文化是有近200万年传统的土著文化。在论述中,他强调了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重要性,认为以向背面加工的石片石器为主体的小石器传统贯穿始终,构成中国旧石器文化的鲜明特征,他还特别强调了泥河湾的重要发现。在更新世黄土层的顶部有一万年前的虎头梁遗址,在更新世堆积的底层有100万年前的东谷坨文化。它们代表着目前已知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一头一尾,而且都是以向背面加工的小石器为主的组群,代表着中国旧石器文化的主流传统。值得指出的是,东谷坨人已能选用优质的燧石为原料,小型石器的类型已较固定,打制技术也较熟练,已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因此,东谷坨文化并不是中国文化的源头。真正的文化源头还要到超百万年的上新世红土层中去寻找。马圈沟遗址的发掘研究为此提供了更为久远、更为丰富的资料。马圈沟遗址的年代,被认为在距今200万年前后,它不仅证实了中华民族超百万年文化根系的论断是正确的,也为我们在东亚地区寻找人类及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考古学证据。可以肯定地说,马圈沟遗址绝不是泥河湾盆地最古老、最原始的人类文化遗迹,早于200万年前的人类文化遗存还被埋藏在更为古老的地层中。因为低于马圈沟遗址文化层的泥河湾层还很厚,第三纪晚期的三趾马红土也很发育,他们将为进一步探索古人类及其文化起源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关于上万年的文明起步,苏秉琦先生在论证时主要使用了虎头梁和南庄头的考古资料。他认为,一万年前的河北阳原虎头梁的多种尖状器已具备了多种按柄方式,当时的人们已掌握了对付自然的新型工具和新的技术,文明已经起步。虎头梁遗址群的于家沟遗址的发掘最为重要,该遗址文化连续,出土有大批细石器工艺制品、装饰品和动物遗骨,其中数枚超过万年的陶片极为重要。下文化层出土的大批动物遗骨颇引人注目,绝大多数的标本非常破碎,动物的头骨和肢骨都被砍砸成碎片,无疑是人类进行餐食活动的结果。动物种类极其单调,羊类的骨骼占绝大多数,大型动物数量不多,是捕猎的专业化,还是对野生动物的驯养,值得深入研究。于家沟遗址超万年陶器的发现,似乎预示着畜牧业开始萌芽,农业革命正在孕育,或者已经完成,初步文明开始起步。正如我曾经说过的那样,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遗存,正处在这一地区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进程中的关键时期,它们可能直接参与了这一地区陶器及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从而导致这一地区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转变这一剧烈的社会变革。

关于五千年的古国,当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步入新石器时代中期时,通过有着各自源头的多种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革命,形成了真正意义上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政体。泥河湾一带成为中国古文明形成与发展的重心地区,张家口被誉为多种文化交流的三岔口和北方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双向通道。苏秉琦先生认为:燕山西侧的张家口地区蔚县沿永定河上游桑干河支流壶流河流域发掘的一系列具有自己特征性质的新石器时代遗迹,其时代大约距今六千年前后到距今五千年前后。这个时期初步判断有红山文化、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和以安阳后岗下层为代表的仰韶文化等几种特征因素交汇在一起。如果按苏先生所说黄帝部族与红山文化相对应无误的话,那么,炎帝部族和蚩尤部族就应当与庙底沟文化和后岗一期文化相对应。如此,泥河湾一带的考古资料与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关于五帝的记载就相互吻合了。司马迁描述了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的阪泉之战,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的涿鹿之战。两次战争的胜利者都是黄帝部族,这就预示着三大部族、三支强劲的考古学文化融合在一起,真正形成了能代表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距今五千年的国家,即民族文化的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